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

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

倒不是杨溥做的不好。

其实从永乐年间留下的老臣们,经验丰富,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识过。比年轻一辈胜过不少。

曹鼐,王直等人,不能说不好,但是比起这些老臣,难免欠一个段位。

但是朱祁镇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那就是他这个皇帝的段位不高,压不住这些老臣。

这一次,王振的事情就是很明白的事情。

朱祁镇如果有足够的权威,杨溥敢这么样做吗?

朱祁镇只能当成什么事情没有发生一样,心平气和的与杨溥商议下面的事情,好像之前一心想要力保王振的朱祁镇根本就没有存在过一般。

不过,要成大事,朱祁镇这事能忍得下去。只要有利于天下大业,朱祁镇有什么不能忍的。

只是朱祁镇却感受到杨溥与他在瓦刺战事之上的巨大分歧。

这分歧是不可弥合的。

现在战事还在准备阶段,双方还能和平相处。

但是一旦大战展开,到时候前线做战,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事情,需要后面的支持。如果杨溥再弄出这样的事情。

朱祁镇该怎么收场。

今日舍一王振,平息了风波。来日难道让他在瓦刺战争规模上让步的。

这绝不可能。

朱祁镇很清楚包括三杨在内大部分文臣的想法,他们经历过永乐朝六次北征,最后劳民伤财,也没有将蒙古彻底灭亡。

可以说,文官集团已经失去灭亡蒙古的信心了。

觉得太宗皇帝做不到的事情,他朱祁镇也是做不知道的。

对于瓦刺坐大,威胁边境安全,文官自然支持打瓦刺,但是这种战事,与朱祁镇心目之中灭亡蒙古的大战,根本不止一提。

因为朱祁镇很清楚,不灭亡蒙古消除外患,朝廷是不可能进行内部改革的,更不要说推行海洋战略了。

朝廷的战略重心不能从九边脱离。

那么朝廷人力财力就只能拴在九边,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所以,与瓦刺大战的时候,杨溥一定不能在首辅位上,不,不是杨溥不能在。而是朱祁镇需要一个完全服从大内的文官政府。

否则,朱祁镇不敢保证,仗打到一半了,文官再闹出什么幺蛾子。

这一件事情,朱祁镇并没有想得那么急。只是王振之事给朱祁镇提了醒。关键时候,他不可以信任任何人。

所谓信任,是某人有做此事的能力,相信他不会做。

朱祁镇要做的是,让任何人都没有背叛自己的能力。基于这个原则,朱祁镇很明白,朝廷很多制度,就会变得叠床架屋起来了。

但是,这是他不得不做的事情。

只是,眼前的杨溥就是朱祁镇面对的大难题。

怎么拿下杨溥?

朱祁镇想来想去,一时间居然没有想出来办法。

杨溥浑身上下,居然没有一个把柄。清廉公正,虽然在政争之中出招又狠又毒。就如这一次。

如果杨溥单独将边关走私一件事情来攻击王振。

朱祁镇决计想将王振小命保下来,杨溥就一下一下的加码,让朱祁镇权衡利弊,退无可退。

但是在私德之上,杨溥真的挑不错。

当然,并不是说私德上挑不出错,朱祁镇就没办法整他下来了。只是代价太大了。

皇帝虽然有掀桌子的能力,但是朱祁镇与文官系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朱祁镇破坏规则。

恐怕会让很多人不安。

所以,不到最后时刻,朱祁镇尽量在大家认可的游戏规则之中做事。

虽然,在这种游戏规则之中,朱祁镇屡屡吃瘪。

此刻,朱祁镇忽然对杨士奇儿子杀人案这一件事情,有了新的理解,这一件事情太皇太后从来是知道的。

或许是,在必要时候掀翻杨士奇的利器。

对于皇帝来说,太过完美的臣子,真不是太好用。

朱祁镇想来想去,只能想到了杨溥的身体了。

杨溥毕竟七十多岁的人了,身子骨不大好了。是不是想个办法,让杨溥告老。这样既不显得天家刻薄,也能搬掉自己的绊脚石。

只是朱祁镇很快就明白,他与杨溥这样的老油条相比,还太嫩了。

杨溥离开大内之后,回头深深的看着身后的紫禁城,心中暗道:“这一次,我将陛下得罪惨了。不过,陛下还是太年轻了。”

杨溥被压了大半辈子,好容易登上内阁首辅的位置上,能一展抱负,证明自己并不比杨士奇与杨溥差。

他怎么可能放弃而今的地位。

他越是明白,他的时日不多,日薄西山,说不定明天起来,就用不上今天的鞋了。

这最后的光阴之中,他是一丝一寸一分一秒都不愿意放弃的。

杨士奇当内阁首辅当了近二十年,扶二主,对朝政早已厌倦了。再加上儿子之死,这才心灰意冷。

但是杨溥,早就将身后事安排的妥妥当当的。孤身一身在北京城中,连儿子都没有带,他心意也就可以表明了。

对某一类政治家来说,政治生命是可以等于生理生命的。

而杨溥就是这样的人。

但凡有一口气,但凡神智还清醒,他就要做一分事,发一分光。

杨溥既然抱着这个心情,对朱祁镇也没有多惧怕。如果论政治手段,朱祁镇真欠了杨溥两个段位。论地位,抱歉,生命快到尽头的杨溥,连鬼神都不在乎。

还在乎朱祁镇?

虽然后世理学都衍生到迷信上了,但是对这些真正的儒学大家,没有一个人是相信鬼神了。

杨溥回到家中,亲自研磨,缓缓写了一封奏疏,就是乞骸骨。

先发至人。

杨溥的出招,还没有到宫中。但是张辅已经到了。

张辅请朱祁镇屏退左右,立即跪倒在地面之上,说道:“老臣是来向陛下请罪的。”

朱祁镇见状,做大吃一惊状,连忙起身,双手将张辅搀扶起来,说道:“国公,何止于此?有话好好说便是了。”

张辅不敢硬抗,不要看张辅年纪大了,但是朱祁镇一接触,就感受到了张辅身上结实的肌肉。

可见张辅虽然年老,但是身体素质一点也没有落下来。

张辅起身说道:“陛下,关于九边走私兵器之事,臣有下情上秉。”

朱祁镇说道:“国公坐下说话。”

张辅坐下之后,将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朱祁镇满脸失望的说道:“国公,靖难勋贵都是跟着太宗皇帝北伐过的,不知道多少人死在鞑子手中,不知道多少鞑子死在朝廷手中,而马哈木也算是间接死在太宗皇帝手中,如此深仇大恨,尔等就忘记了吗?”

张辅羞得满脸通红,不知道该怎么说了。他再次跪下来,说道:“此事,臣有不查之罪,请陛下治罪。”

朱祁镇的瞳孔微微一缩,不知道张辅是真的羞愧难当,还是做逼宫状。

朱祁镇还真没有能力将这些靖难勋贵全部撤换下来。朱祁镇说道:“成国公何在?”

张辅说道:“就在宫外等陛下处置。”

朱祁镇说道:“让他进来吧。”

立即有人去请成国公朱勇。

成国公朱勇一到,二话不说,跪倒在地,说道:“臣死罪。”

朱祁镇说道:“尔等都是免死金牌的,是朝廷有功之臣,即便不念在尔等的脸面,朕也要看在东平王的面子上。”

东平王就是朱勇的父亲朱能,死后被追封东平王。

“此事,朕不过问了,但是你自己要将自己的事情给处理干净,这一次就由你带队巡视九边了。知道该怎么做吗?”

朱勇听了,说道:“臣明白。”

第七十九章 大明财政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第一百三十三章 传国玉玺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九十六章 广西土司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七十章 年关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阅武学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一百五十章 重启遵化铁厂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五十二章 矿乱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九十章 少府第五十六章 朝鲜两班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计划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赈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一百零五章 理财圣手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一百二十七章 扬州谢氏析产案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溃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三十章 风云暗藏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圣公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五十六章 襄国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八十章 西宁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赈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七十九章 歃血为盟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溃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九十六章 开海八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二十二章 大明边军现状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