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杨溥请辞

第三十八章 杨溥请辞

朱祁镇淡淡的说道:“成国公,你家的免死铁牌就送到宫中吧,免得行事没有畏惧,令东平王绝后了。”

朱祁镇语气虽然淡淡的。

但是成国公朱勇听得,却觉得冷汗直流。说道:“臣明白。”

朱祁镇说道:“你们下去吧。”

朱祁镇心中暗暗念道:“这是第二次了。”

出征兀良哈是一次,这一件事情是第二次。朱祁镇看似宽宏,但都一笔笔的记在账上,总有要要回来的那一天。

这一日之后,看似朝廷又恢复了正常运转了。

说实话,这一段时间还真积攒了不少公务。

朱祁镇破例在早朝之上,处理了好几件事情。

比如周忱提出的重开银矿事,还有苏州修运河的题本,广西的乱子,兵部增加九边人马钱粮,还有北方收麦事宜,等等。

朱祁镇都是当庭决断,还将有关大臣,拉出来当殿询问。

倒是有两三个大臣搭不上来了。

朱祁镇更是大手一挥,免了他们的官职。

让满朝文武为之一震。

一时间让满朝文武从政治运动的激情之中,冷静下来。看着自己每一个部分的公务,一个个都将心思放在处理公务上面。

所以,这早朝一开,就开了一个多时辰,让满朝文武都有一点不大习惯。

毕竟从宣德十年开始,早朝就已经形式化了。大家来这里站上半个钟头,听皇帝处理五六件事情,就下朝了。

而这事情都是内阁事先准备好的。朱祁镇还是说准与不准就行了。

之前上朝时间长的时候,大臣都准备了一些点心藏在袖子里面,等饿得不行了,拿出来垫垫肚子,毕竟早朝时间太早了。

早朝仪式化之后,大家都没有准备了。

这一下大家都又累又饿,几乎是被罚站近三个小时。很多老臣走的时候,都彼此搀扶。

朱祁镇回到乾清宫之后,范弘来送昨日的折子了。

范弘说道:“陛下,各地没有什么大事,只是锦衣卫密报,也先准备从西域回漠北。老奴以为,他恐怕会回到辽东。兀良哈恐怕又生事端。”

朱祁镇打开范弘亲手抄写的目录,打开一看,第一个感觉是:“好一笔字。”

朱祁镇似乎受到的前世的影响,这一辈子毛笔字,也就停留在能看阶段。但是不管怎么说,在毛笔字审美上,倒是入门了。

看了范弘的字,再看范弘。

范弘虽然一身太监服色,但是一身气质更像是文人。

朱祁镇说道:“你觉得,今日什么事情最重要?”

范弘想了想,从下面抽出一封奏疏,说道:“只有这一封奏疏。”

朱祁镇打开一看,却是杨溥请辞。

按照朱祁镇定下的规矩,这种请辞的文书都放在下面,上面的都是关于军情与灾情。只是朱祁镇一看杨溥请辞,心中咯噔一下。一时间无数想法涌上心头。

他看了一眼,恭恭敬敬的站在哪里的范弘,说道:“下次,将你觉得重要的奏折放在上面。”

范弘说道:“老奴明白。”

朱祁镇暗道:“希望范弘暂时能用吧。”

朱祁镇对权力的掌控欲,容不下第二个王振了。

司礼监权力大盛,那是在皇帝不想处理繁杂的政务的时候。而朱祁镇并不是这样的人君王,今后朱祁镇对司礼监的定位,就是一个文件的分发处理分发机构。

虽然必不可少,但是权力也不会有多少的。

朱祁镇打发走范弘之后,看着杨溥的奏折,立即叫人去一趟内阁,请杨溥过来一叙。

朱祁镇即便心中有想将杨溥拿下的心思,但是并不是现在。最少宫内有一番动荡之后,军方也有动荡,这个时候,整个文官体系还是保持稳定比较好。

所以,杨溥这一下,朱祁镇反而也好拼命稳定住杨溥。而今有了今日这一出,朱祁镇将来再想以老朽之名罢免杨溥就不容易了。

这一条路先被堵死了。

朱祁镇心中暗叹,姜还是老得辣。

在杨溥来到乾清宫之前,朱祁镇已经调整好心态了,不等杨溥进门,就几步抢出去,伸手搀扶杨溥,说道:“先生,身体欠安,朕还让先生操劳政务,实在不应该之极,朕早已赐先生宫中乘步撵,先生不要客气。”

杨溥连连行礼,说道:“老臣愧不敢当。”

君臣两人客气来客气去,就好像是一对祖孙一般。

朱祁镇请杨溥坐定,先开口说道:“先生何故弃朕而去?朕年少,正是需要先生辅佐的时候,先生万万不可起山林之念。”

杨溥说道:“老臣受列代先帝之隆恩,岂有此念,只是贱躯已朽,不堪驱使,而今小人已除,社稷无忧,老臣也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只求能终老全泉下,向东里公学学。”

东里公杨士奇,就在今年传来了死讯。

虽然在政治上,杨士奇早就已经死了,但是朱祁镇听到杨士奇的死讯,心中也不胜唏嘘。

只是杨溥的话中,却不是这个意思。

朱祁镇听明白杨溥话里话外,说得都是王振。

似乎,杨溥是觉得他逼死皇帝杀了王振。已经得罪了皇帝,要早早抽身,以求善终。

朱祁镇还能说什么?只是说道:“先生,何出此言?王振之事,乃咎由自取,朕绝无他念。而朝中一日不可无先生。朕还有很多事情,还要请先生赐教。”

“先生就看在列代先帝的面子上,再帮朕一把吧。”

杨溥似乎是万般无奈,说道:“陛下如此说,老臣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祁镇对这个结果,早有预判。但也无可奈何。他心中忽然生出一个念头,暗道:“既然你想死而后已,朕就成全你。”

朱祁镇说道:“先生不走就好。朕这里正好有一件事情,请教先生。”随即朱祁镇打发人从一旁的书架之上,将于谦一封题本找过来。

朱祁镇转手给了杨溥。

杨溥一看,就是于谦请立直隶都水司总管直隶水利的奏折。

毕竟,各地文臣上奏,都是绕不开内阁的。杨溥是看过副本的。但杨溥依旧一点一点看了一遍,似乎从来没有见过一般。

朱祁镇说道:“先生以为如何?”

杨溥说道:“臣以为于谦所言极是?河北水利工程,费银近三千万两,国库为之一空。自当派人好好经营才是。”

朱祁镇说道:“河北水利费了大力气修整之后,总算是像一个样子,今后不敢说百姓,安居乐业,但是总算不用颠沛流离了。”

杨溥说道:“这是陛下仁心所致。”

这一句话,杨溥说的是真心的。

他这位陛下,或许这样那样的不安分,但是对百姓一片仁心堪比太祖皇帝。纯出自然。

就如河北治水之事,朱祁镇前前后后费了多少周折,颇有百折不挠之态。

杨溥也是佩服的。

朱祁镇说道:“先生谬赞了,只是朝廷治理河北一地,已经力竭了,但是天下连年天灾的地方,却不仅仅是河北,河南去年水旱免粮食六十万石,陕西大旱免粮三十万石,各地或旱或涝,百姓水深火热,皆朕之过也。朕在想,河北能修建水利,以均旱涝,那么各地为什么不行,之前各地虽有水利工程,但都不是地方官的主要责任,朕想是不是可以将直隶的经验,推广到各省?”

杨溥说道:“陛下的意思是?在各省都建立都水司,负责水利修建与维护?”

朱祁镇说道:“正是如此。先生以为这个办法如何?”

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八章 断事官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一百五十六章 尘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七章 议政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国公的死讯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七十四章 满壁荒唐纸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教诲第四十九章 京仓大火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二百一十九章 卫所腐朽的背后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试探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十六章 海漕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五十二章 矿乱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五十一章 弹劾曹吉祥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数字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师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风俗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坚持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学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八十三章 说客张文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预感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学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十六章 李瑈的应对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二章 大武学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十一章 孙氏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二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议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八十九章 开海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