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黄河水患

第八十一章 黄河水患

朱祁镇细细想过。

首先,就是朱祁镇毕竟没有在黄河大堤之上体验过,对黄河水情的威力还是有所低估的。

他看到不过黄河最终还是没有决堤。

也就是说洪武年间修建的黄河河堤,还在发挥作用。

其次,就是黄河与运河淮河三者之间的联系太紧密了。

可以说,治理黄河不考虑运河问题是不成的,治理运河不考虑淮河问题也是不成的。涉及运河不考虑漕运问题也是不成的。

再加上泗州祖陵就在洪泽湖的威胁之下。

在朱祁镇看来,这些问题都需要解决的,但是很多文官却不这样想了。特别是关于运河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甚至说对漕运政策的改易,直接关系到治理黄河的总原则。

如果总原则错误,只会越修问题越大。

可以说,朱祁镇并非一定要废除漕运,很多事情无所谓对错,只能付出的代价是不是足够大。

如果说,运河一直保持畅通。朝廷哪怕为此多付出一些钱财也是无所谓的。毕竟不能仅仅从财政上来估算。

明代长江以北最繁华的就是沿运河城市带。

这都是运河所带来的好处。

但是如果因为维持运河,而引发生态上的灾难。却是朱祁镇万万不允许的。

所以,朱祁镇心中黄河治理重要性在运河之上,运河可以断运,朝廷还有其他办法,比如驰道,比如海运。

黄河如果决堤,百姓是毫无办法的。

如果治理黄河,疏通淮河与维持运河之间,不能两全。朱祁镇自然要选择治理黄河为先。

原因很简单。

南方农业虽然比北方农业有太多的优势了,甚至有两年三熟,或者一年三熟的地方,但是河北一年两熟有时候都很勉强的。南方的稻米虽然比北方小麦产出高出多少,几乎平均每亩多产出一石粮食。

北方粮食平均亩产在二至三石,而南方粮食平均亩产在三石以上。甚至有些地方有七八石的产量。

但是如果品读中国地图,就会发现一件事情,大明控制所有平原面积,最大的还是黄淮海平原,也可以称为华北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再加上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已经零零星星的平原加起来。与整个黄淮海平原面积相差不多。

也就说,只要这一大片土地能做好农田水利。清除一切农业生产的灾害,比如蝗灾,水灾,旱灾,等等。

那么整个北方爆发出的农业产能,或许比不上整个南方加起来,但是绝对能比得上江南一带的。

但是这是一个大工程。

而这个大工程的核心要点,就是黄河治理。

怎么样治理黄河,能不能一劳永逸的治理黄河?这关系到下面的事情怎么办。

朱祁镇骨子里其实有一种好大喜功的性子,或许从后世工业时代过来,习惯了现代中国的基建能力,胃口早就高了。

这里有很多问题,朱祁镇还没有搞明白。单单是因为这个他就不想轻易动手,更不要瓦刺咄咄逼人了。

他很清楚,杨溥即便是黄河上兴起大工,也不过是从北邙山下游到黄河出海口,重修河堤,改造成内堤,外堤。遥堤,以束水攻沙之法,将黄河河堤给返修一遍。

这依然是一个大工程,非数百万两白银不可。

但是这依然改变不了黄河夺淮造成水势不畅。即便是黄河能保证今后不决堤,淮河流域水情问题,也是解决不了的。

朱祁镇心中有一个想法,那就是黄河已经是地上悬河了,再黄河旧址之上,不管怎么修剪,都改变不了地上悬河的趋势。

如果让黄河改道,然后再加以束水攻沙之法,能不能维持住一百多年黄河不泛滥。

抱歉更远的事情,朱祁镇就不想了。

但是这一件事情,朱祁镇都不敢给任何人说。

原因在中国治水历史之上,有过惨痛的教训,那就是六塔河之难。

乃是北宋年间的一件事情。黄河决堤北宋朝廷想开六塔河将黄河水引回故道。朱祁镇已经暗中揣摩欧阳修的文章好长一段时间,也收集了北宋时期很多大臣关于河议的文章。

他深刻感受到一件事情,用儒臣治河,的确不是优待儒臣之道,更不是优待国家之道。宋仁宗时期可以说名臣星列,朱祁镇以为当事大臣之能,未必弱于三杨。

但是结果搞出了什么事情。

如此先鉴在前。即便有人在朱祁镇面前说,开新河以安河患,朱祁镇第一个想的就是不相信。

所以,不管时机,还有修河之上的分歧,还有财政问题。朱祁镇一万个不想在这个时候提起修黄河的事情。

在朱祁镇想来,最好将瓦刺打服了,漠北平定了,朝廷再腾出精力,好好的琢磨这黄河改怎么修建。

朱祁镇眼睛珠子微微一撇,不直视杨溥,似乎门外有什么美景,说道:“先生所言极是。黄河是要修一修吧,这样吧,朕从内库拿出二十万两,户部再挤出二十万两,让河南地方筹十万两,先将河堤好好的修修吧。”

五十万两银子,其实也不算少了。

但是比起朱祁镇砸在九边的银子,却少太多了。

杨溥还要说话,朱祁镇立即从一边抽出一个折子,说道:“先生请看,这是魏国公刚刚上奏的,按魏国公的计划,算算时间,郭登已经与叶贼接上仗了。”

“却不知道先生以为胜负如何?”

杨溥自然不能逼问朱祁镇,君臣有别。朱祁镇不想回应杨溥,杨溥只能憋着。他轻轻一叹,说道:“郭登乃是陛下慧眼识珠,是勋贵之中少有的大将之才,此去定然能手到擒来,只是有一件事情,老臣却有一些担心。”

朱祁镇说道:“何事?”

杨溥说道:“今夏,福建也有受灾的地方,就在沙县。臣担心朝廷赈灾不及,百姓被贼人蛊惑为乱。”

“局面就不好收拾了。”

杨溥对地方局面深有体会。

他更明白是叫做兵灾,兵灾并不仅仅是两边交战之时对百姓的杀戮,这仅仅是一部分,还有就是因为供应大军,各种劳役,差遣。

很多事急从权,为了打胜仗什么都不顾了。民力透支所引发的灾难。

福建建宁府已经被叶留宗蹂躏一遍了,所以在建宁府驻军,根本不能指望本地供应了,他能只能靠延平府,福州府供应了。

两地百姓的负担定然很重,而这个时候沙县又决河了。水灾之后,百姓流离,朝廷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在平定叶留宗之乱上面了,如果赈灾不及时,这些百姓自然要找一条活路。

至于什么活路,有叶留宗前车之鉴在。

岂不是很明白了。

朱祁镇刚刚开始想不明白,但是被杨溥一点,他顿时有些领会,他立即说道:“朕立即传令给焦宏,凡是以安民为重,叶留宗这等鼠辈,留他一命也未尝不可。”

杨溥说道:“陛下爱民之心,老臣钦佩之极。”虽然他口中这样说,但是杨溥心中却觉得估计已经迟了。

这是一种政治直觉。

一件事情发生之后,能让局势更坏,一般情况下,他是一定会发生的,或者已经发生了。

杨溥所想,是一点也没有错,此刻沙县百姓已经嗷嗷待哺,暗潮涌动。知县已经快控制不住局面了。

只是对大明朝廷来说,沙县的动荡还是远忧。真正的近虑却是叶留宗。

而叶留宗此刻遭受到了他起兵以来最大挫折。

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九十六章 残破京都第五十五章 水利学堂的功课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十六章 经筵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三十七章 善后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争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十七章 水深火热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将死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二十七章 水部设想第一百章 平瑶策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九十一章 开海三第六十章 明浪第五十八章 朱祁镇的执念第八十章 经筵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贤的决择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四十六章 大军到位第一百零九章 甘肃在行动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四十九章 京仓大火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六十二章 大赦诏第一百七十章 东厂内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一百零八章 时间差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九十章 开海二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三章 都掌蛮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十章 老臣于谦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二十章 韩铁城到宁化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七章 议政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六十八章 征日本之问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