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

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

周忱声音最大,第一个说道:“陛下圣明,微臣遵旨。”

只是皆下来,关于如何办才能既能开矿,又不能伤及百姓,一时间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或者说形不成一个统一的意见。

各有各的理。

不过,他们所有方案的前提都是罢除太监监管。

杨溥瞄了一眼朱祁镇,说道:“今日之事,议不出来一个结果,诸位回去之后,各具本上奏,来日再议不迟。”

杨溥之所以如此,就是担心,从内廷挖出一块肉,担心皇帝不答应。

毕竟周忱已经在内廷财政之上狠狠的下手,以至于内库之中的银子,一直在千万两上下浮动。

而户部的太仓银库虽然进进出出调运频繁,但是每年入库的银子,是内库的数倍。

这已经挖了一大刀,如果在从内库之中,将矿税给挖过来,就有一点太过分了。

下面群臣或许没有这个概念,甚至在他们想来,所有钱粮都放在户部才好,皇帝就应该简朴节约,皇宫不应该有那么多钱,钱都应该用在国事上。

而且皇帝钱不够用了,可以向户部要啊。

我们是大陛下的忠实臣子,又不会不给。

杨溥就要从中间调和了。

朱祁镇说道:“既然首辅这么说了,就说下一个吧。”

兵部尚书徐晞第一个炮轰五军都督府,直接说道:“建宁行都司简直是无用之极,贼人初起时,不足两千人,一山贼而已,建宁行都司下辖数万士卒,而不能灭之,反而让贼人围攻治所,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张辅面对兵部的指责也是没有办法,只能免冠请罪。

朱祁镇立即劝慰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南兵不堪为用,不是今天开始的,今日议事,在于解决问题,不再于谁对谁错?”

徐晞见好就收,说道:“陛下圣明,以臣之见,朝廷之前派出清军御史还是不行,应该派人专门负责管理卫所,形成制度。以备整顿军务,为陛下所用。”

朱祁镇听了,心中立即摇头。他看了张辅,张辅这么镇定的人,脸色也微微一变,随即又面露苦色,一时间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了。

但是成国公朱勇却不在乎文官的意见,说道:“陛下,腐儒如何知兵事?”

徐晞立即怼回去了,说道:“成国公位列公侯,世袭罔顾,与国同休,又坐镇五军都督府,而今区区数千贼子,祸乱三省,波及七府,所费银钱几近百万之多,成国公手握军机,宁无愧乎?”

成国公一时间也是无言。

这一件事情,说到底都是军方理亏。

但是徐晞所言的政策,军方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徐晞所言的政策,而今已经有了雏形,但是在后世被发扬广大,那就是兵备道,在明后期,地方从兵备道,巡抚,总督,督师,一层层将军方管制起来。特别是兵备道,从军纪,后勤,各方面几乎无所不管。

这才让文官彻底掌握了军队。

兵备道真正大规模设置,却是嘉靖年间。而今大明的勋贵们,还没有死完的,如何肯将权力让过去。

所以,成国公即便是知道自己没理,该争的也要争。

成国公不理会徐晞说道:“陛下,福建卫所无能,臣愿意去福建整顿,请陛下恩准。”

朱祁镇一时间真想恩准。远远的将成国公打发到福建去。

但是这个想法仅仅在朱祁镇的心中存在一瞬间而已。他很明白,成国公仅仅是靖难勋贵集团的代表,并不是说将成国公打发了,这个集团就不存在了。

朱祁镇微微一笑说道:“国公何出此言?区区福建之事,岂能劳动国公,九边之事,却是少不了国公的。”

朱祁镇安抚了成国公之后,对徐晞说道:“既然已经有清军御史,则设一员,岂不是多余。不过改整顿也要整顿的,朕以为建宁行都司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撤销建宁行都司,并如福建都司。令郭登为福建都司都指挥使,令他清查福建各卫所人员。重新编练,老弱可以放出军籍,人数不够,重新在福建本地募集壮士。”

朱祁镇看似在和稀泥,但是却是推行他暗中先过多少次的事情,那就是增加军队的流动性,大明卫所军队,父子相承,近亲繁殖,能好了才怪。

朱祁镇准备以福建作为试点,想在卫所之中试验,人员可以内外流动。放宽军籍消除的条件。

也就是说,很多百姓如果不想当兵的话,是可以退出军籍的。

成国公这边眼镜一闪,不再说话了,他心中暗道:“陛下,还是不知道下面的情弊,恐怕让士卒可以退出军籍,恐怕下面的士卒会逃散一空了。”

成国公却是太小看朱祁镇。

朱祁镇岂能不知道大明底层士卒苦啊

他们根本就是军官的奴仆,而且是世世代代的奴仆。几乎永远翻不了身,土地被侵占,粮饷被侵吞,还要他们上阵杀敌,这可能吗?

要求一群一无所有的叫花子,保家卫国,有什么比这个更滑稽的事情了。

朱祁镇并不是不知道,一旦试行这个办法,就会有大量的士卒逃亡。但是朱祁镇却并不后悔。因为只有离开军队的人才会后悔。

有些际遇,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到的。

朱祁镇既然想在军制上动刀子,决计不会让社会舆论形成什么好男不打铁。他也不追求养三百万军队,不费一钱。

只要能维持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那么哪怕每年军费开支高筑,朱祁镇也愿意的。

反正农业社会的军费开支放在工业社会就不值一提了,只要他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红利,总就会让军费开支在国家总收入占比越来越小。

所以,逃离军队,只能他们没有眼光而已。

具体怎么重塑军制,朱祁镇还没有想好,但是大体上以屯兵与战兵两部分为主,卫所制度并不会全部废除,最少在很多便远的地方,各地卫所已经是大明主要的驻防力量,但是作为京营,也就是野战军,朱祁镇想采用募兵制度或者是征兵制度,保持一支五六十万人全训野战军。

乃是朱祁镇的总计目标。

而大明腹地很多卫所,都会在裁撤之列,既然不能为朝廷提供战力,改成县之后,还能为朝廷缴纳一点赋税。

不过,这一切之前提,就是朱祁镇想取得在军中为所欲为的权力。

换句话说,那就是朱祁镇怎么将一直把持军队的靖难勋贵集团,已经以他们为核心的卫所军官世袭集团。

在此之前,朱祁镇做什么事情都要小心。

如果不是,福建卫所军在这一件事情上表现的太无力,朱祁镇也不能顺势推动这样的改革。哪怕是一个试点。

两间事情商议过后,其他的时候就是小节了,比如免除被波及的几府的赋税。对其中很多表现很好的官员进行提拔,其中就有杨荣之子。

朱祁镇目的达到了,也就点头称是。从善如流。

朱祁镇回去之后,立即将写了一封密信给郭登,在信中细细写了让他详细说明放士卒军籍,与招募士卒的情况。他想了想,又让人准备一个匣子,一枚银印,让人送给郭登。

有这匣子封存,盖上银印,就能直通大内,任何人不能裁开。这样的匣子内阁成员,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保证内外不为人所阻隔。

其实雍正的密折制度也就源于此。

“陛下,杨首辅来了。”朱祁镇刚刚做完这一件事情,就听人说道,朱祁镇心中暗道:“果然来了。”

“请。”

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一百二十九章 庆都公主驸马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数字第三十八章 景东之战第九章 蹇公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间的争执第二十章 出京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二十二章 大明边军现状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计划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一百二十章 韩铁城到宁化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溃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师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一百六十章 思机发之死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三十章 御前带械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后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后的挣扎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十七章 水深火热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五十八章 矿税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二十章 出京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灾非人祸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一百三十八章 盐业帝国的景愿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六章 圣心如渊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二十六章 京城飞报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三十章 风云暗藏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