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少府

第九十章少府

皇帝永远是甲方爸爸。

朱祁镇其实可以反复折腾下面的人,向嘉靖皇帝学习。

不过,朱祁镇从认为权术为了佐大道,如果走偏了,就错了。

于是,朱祁镇也就废话,直接将一本册子递给了杨溥。杨溥轻轻的翻开,却见这册子是手抄本,扉页上写着四个馆阁体大字:晒盐图录。

杨溥不看内容,一看这四个字,心中就有感悟了,暗道:“陛下是想将刘定之提拔到什么位置上?”

作为首辅,朝廷上很少有事情能够瞒得过杨溥的。

而整个叶留宗之乱的时候,福建盐运司居然出击白银这么多,还有数千万计的盐。这种突出的情况,怎么能不引起杨溥的注意。

这远远超出了福建盐运司的定额。

如果杨溥不将这一件事情给搞清楚,他就不是杨溥了。

他虽然没有看过晒盐法的具体流程,但是刘定之是用晒盐法达到增产的事情,却是知道的。

他看的时候一心两用,一面细细看看晒盐法的细节,一边思忖,皇帝的想法。想想能不能将户部之中腾出一个侍郎来了。暗道:“不知道一个侍郎,皇帝能不能满意。”

刘定之升任侍郎,已经是越迁了。

再往上,杨溥就不肯了,这太破坏官场规则了。

杨溥一页一页的翻过,最后双手放在桌子上,说道:“诚良法也。”

朱祁镇说道:“此书乃刘定之所撰写。”

杨溥微微捻须,说道:“原来是刘主静的手臂,真状元之才也,朝廷后继有人,臣为陛下贺。”

朱祁镇说道:“先生缪赞了,刘定之历练还少,不堪大任,朝廷大事,还是要先生这等老臣帮衬才是。”

杨溥心中也明白,如果没有出意外的话,刘定之的名字一定会在内阁之中出现的。只是反正他看不见了,也不在乎多说两句好话。

杨溥说道:“刘定之之才在盐运司可惜了,老臣以为刘定之履历遍布地方,历经马政,盐运,地方知县,是时候在六部历练一下了,最近户部与兵部,太仆寺再因为马政的事情扯皮,臣以为让刘定之去处理这一件事情,却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一件事情,朱祁镇也知道。

不是别的事情,就是因为驰道铺开了,朝廷需要大量的马匹了。

之前马匹寄养在百姓家中。户部尚书周忱细细查访过,发现马政害人非浅,就有了将马匹从百姓家中收回,并用在驰道之上。

虽然这些家养的马,当战马是不行的,但是作为畜力却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这一件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做起来却是分外艰难,该因这一件事情,涉及了兵部,户部,太仆寺三个衙门。

尤其是太仆寺,如果马匹都从民间调走,进入驰道体系,而驰道体系而今还是户部管辖的,从此有去五回,很多地方太仆寺岂不是没有马可养?

没有事情做了,朝廷还会养他们这个衙门吗?

想想就知道。

所以,各种扯皮。

朱祁镇也是静观其变,而今不是皇帝下场的时候,非要下面的该吵的都吵完了,该说都说干净了,才是皇帝出面的时候。

不过,从这一点上,朱祁镇越来越欣赏周忱了。

周忱在户部尚书任上,可以一天都没有闲着。而今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事情,就是周忱在户部的改革波及面已经波及到其他的衙门了。

朱祁镇说道:“先生过奖了,这一件事情却不是刘定之能够处理的,朕有意让刘定之负责金银矿。”

“朕看他是一个得力的人,在盐运司任上,多产盐固然是好事,但是朕更看重,他将很多灶户归为府县,而且福建盐运司的灶户的生活都很不错。”

“而今各地矿监,最大的问题,不是各级太监不仁,矿工生活没有着落。想来刘定之来做,定然是能做好的。”

杨溥心中一愣,有些摸不准朱祁镇的想法了。

如果他不想将矿税交给外廷,怎么会让刘定之去负责,难道刘定之决定去了胯下二两肉?

朱祁镇说道:“朕准备,将所有金银矿都集中在一起,建立起一个衙门,直属大内,就叫少府吧,让刘定之来当这个少府丞。”

杨溥一听,他立即说道:“陛下圣明。”

朱祁镇就知道杨溥不会反对的。

刘定之是朱祁镇的心腹吗?

是。

但是刘定之依旧是科举出身的,是士林中人,他只要不想自绝于天下,在很多事情上就必须考虑。

而且由文官担任只有太监才能担任的职务也是一个好的开始。

将来的发展,杨溥是看不到了,但是他愿意有这样的先例,有了先例,就会有人跟随。将来宫内也是群贤毕至,共保君上,岂不是更好吗?

朱祁镇既然退了一步,就要提出条件了。朱祁镇叹息一声,说道:“朕其实有一点疑虑,以朕之本意,却是想刘定之推广晒盐法,日本,朝鲜,乃至南洋皆淡食。去岁福建就扑卖出二十万两白银,这么多盐都卖到海外了。”

“可见朝廷的盐税也能从海外收取。推广晒盐法,让刘定之来做是最好不过了。”

去年刘定之将一些盐卖给海商,就证实了一件事情,盐作为大宗货物在海外,还是有市场的。

朱祁镇自然要着手进行他当年的计划了。

杨溥说道:“陛下,何文渊也是能臣,臣敢保证,晒盐法的推广决计是误不了事的。”

朱祁镇说道:“如此就好。”他忽然叹息一声,说道:“我登基也十年有余了,百姓也没有得什么好处,如果晒盐法大行的话,看看能不减一减盐价,也算是我这个做皇帝的,给百姓一点好处吧。”

对于底层百姓来说,盐是必不可少的开支。而这一点开支的减少,不下于一次减税。虽然对于百姓的重担来说,一点点的盐价,算不得什么的。

却也是朱祁镇这么多年,唯一能做的事情了。

杨溥说道:“陛下仁心,天下敬仰。”杨溥觉得虽然当今陛下,年轻气盛,好大喜功,不慕圣学等等缺点。

但有这一点仁心,就能算是一位明君了。

朱祁镇与杨溥商议妥当之后,朱祁镇就立即下两道圣旨,第一道是召刘定之入京,第二道圣旨,就是关于全面推广晒盐法的旨意。

何文渊以户部侍郎衔总理各盐运司,负责推广此事。

第二道圣旨,想要成功,却是要很长时间的,少则一年,长则三五年,都说不定。

但是召刘定之回宫的圣旨,却是很容易办到的。

这一封圣旨到了刘定之手中的时候,已经是正统十年腊月了。

多事之秋的正统十年走到了尾声,而刘定之正押解饷银到了沙县。

在沙县这里,虽然江西,浙江的客兵已经退出了福建省界。但是围山的士卒,已经有四五万之多。

只剩下京营士卒,与福建地方士卒了。卡住了叶留宗与邓茂七下山的要道,也攻过几次山,只是山势太险,实在是攻之不下。

刘定之在沙县接着圣旨,周围的人都知道刘定之这一次回去,必定是要升迁的,自然是个个恭贺,好不热闹。

刘定之也不得不应酬饮酒。喝得醉熏熏的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之内。他半睡半醒之间,似乎听到了有人来,只当是仆役,随口说道:“水。”

立即有人端了一杯水过来。刘定之喝了之后,才发现给他端水的是郭登,顿时大惊,说道:“郭将军,你如何在此?”

第四十九章 京仓大火第九十六章 残破京都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十一章 微山湖计划第一百零七章 杨溥秉政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九十六章 别江南第九十五章 大云南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师大出血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将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势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预感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后的演出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医学院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后的演出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序章 我, 朱祁镇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二十七章 鸭绿江畔第一百五十章 重启遵化铁厂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七十四章 三喜冲厄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八十章 西宁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五十章 漕运难题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二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十九章 瓦刺内奸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