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

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

武英殿外,春雨潺潺,湿气扑面而来,让人有一种清爽的感觉

只是大殿之中的气氛,却一片凝重。

朱祁镇说道:“锦衣卫消息,开春之后,瓦刺大规矩进攻海西镇已经是确定的事实了。朝廷该怎么应对?英国公,你说说。”

英国公张辅咳嗽两声说道:“而今海西镇城池已经修建好了,有三万士卒,缘海相接,存粮有二十万石,紧急的时候可以派人绕道朝鲜接应。又有焦礼,石亨,亦失哈,等良臣名将镇守,臣以为海西镇固如金汤,坚不可摧。纵然瓦刺有十万来攻,臣也不觉得他能拿得下。”

这些朱祁镇自然是知道的。

甚至朱祁镇一手布置的。

在去年腊月知道,瓦刺有可能进攻海西镇,朱祁镇就开始着手准备了。

虽然冬天大雪封山,也封了海西港,但是依旧想办法运进去一些东西,海西的粮草物资足够支撑到正统十三年。

也就是一场历经两年的围城战斗能抗得住。

但是朱祁镇要问的不仅仅是海西镇之战,还有对瓦刺的态度。

毕竟之前瓦刺攻打关西七卫,那里还可以说不是朝廷直辖的地方,打奴儿干,上面还扯着一张皮,如果单单从朝贡名单上看,大明的奴儿干都司还在。

照样来朝贡。仿佛每一个人都是大明的忠实臣子。

朱祁镇也不说话,只是看着张辅。

张辅满头白发的头颅微微一低,避开朱祁镇的眼神,说道:“臣以为瓦刺不单单是攻打海西,他的目的其实是朝鲜。”

“一旦朝鲜倒向瓦刺,那么辽东就危险了。”

朱祁镇没有从这方面想过,而今听张辅一说,心中一凛。

他从来不觉得朝鲜是大明的忠实臣属,大明与朝鲜之间的矛盾朱祁镇也是很清楚,只是他并不觉得这一点矛盾就会让朝鲜倒向瓦刺。

毕竟臣服大明,大明对他们没有所求,甚至还能通过朝贡贸易搞一些钱,而臣服瓦刺,就要出大量金银物资供奉。更不要说从瓦刺沾到便宜。

更不要说,从地缘政治开来,从海西这个进攻窗口进攻朝鲜,都是最难走的山路,根本不利于大军的展开。

很容易被大明截断后路。

朱祁镇觉得瓦刺对朝鲜即便是动武,也是小规模的。

这一件事情自然是需要注意,但是却不要太担心。

朱祁镇不相信,张辅不明白他想从张辅口中得到什么,是与瓦刺的战和。

瓦刺就已经如此挑衅。难道朝廷就只能坐视瓦刺一步步壮大,非到了瓦刺扣边,才与瓦刺撕破脸不成。

“陛下,臣以为瓦刺如此咄咄逼人,实在可恶,臣以为当给瓦刺一个教训。”成国公忽然说话,给英国公解了围。

朱祁镇听了,说道:“成国公有何良策?”

成国公说道:“既然瓦刺出兵东北,臣请甘肃镇出兵,收复关西七卫。”

朱祁镇听了眼睛一亮,说道:“这个办法不错。”

此刻朱祁镇才觉得,成国公其实也不是一无是处,最少他也是跟着太宗皇帝打过仗的。能力还是有的。

瓦刺看似庞大,但是其实真正占据军力优势的是朝廷。

朝廷三百万大军虽然水分不少,但足以将瓦刺兵马给压过了。

瓦刺主力在东北,甘肃镇纠集两三万人马去攻关西七卫,却也是一个恰当的时机。

朱祁镇沉思片刻说道:“成国公以为谁可为主将?”

成国公说道:“定西伯倒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只是臣听闻定西伯最近身体欠安。他毕竟年纪大了,臣以为任礼最为合适。”

朱祁镇听了也无话可说。

无他,蒋贵年近八十了,一员老将而今真是不行了。朱祁镇心中暗暗可惜,天不假年,否则几年后与瓦刺大战,蒋贵定然有能力独领一路人马的。

朱祁镇说道:“就召定西伯回京,让任礼镇守甘肃吧。”

任礼作为蒋贵的副将,还是可以信任的。而今没有瓦刺的支持,单单凭借关西七卫是对抗不了朝廷的。

朱祁镇想了想,问道:“任礼何在?”

成国公说道:“就在京营之中。”

朱祁镇说道:“叫他过来。”

“是。”立即有人下去请任礼。但是任礼从京营过来,还是要一段时间的。朱祁镇说道:“英国公配朕走走。”

英国公立即说道:“臣遵旨。”

武英殿院子没有什么花卉,只有几颗参天的老松,在红墙金瓦衬托之下,倒是显得庄严肃穆,再加上时不时的鸟叫之声,淅淅沥沥的春雨,更是有几分幽静之色。

朱祁镇走在前面,张辅走在后面。

朱祁镇说道:“国公乃是先帝托孤重臣,国家柱石之臣,朕信得过国公,朕今日就问一句话,朝廷大军,真的没有在关外打败瓦刺的能力吗?”

“这里是私下谈,出你之口,入朕之耳,也没有史官在,卿就说句实话吧。”

张辅说道:“臣若领兵,破瓦刺当无大碍,但其他人领兵胜负在五五之数。只是破瓦刺易,灭瓦刺难,老臣随太宗皇帝多次出关,自然知道草原地形,纵横数万历,了无边际。朝廷破瓦刺十次,瓦刺一败之后,不过数年,就会复起,但是朝廷精骑数量却不多,一旦折损在草原,后果就不堪设想。”

“在草原征战,则百弊在我,在边墙大战,在百弊在敌。”

“臣非老迈怯弱,只要陛下一声令下,老臣愿意带京营出塞,但是这种胜利对朝廷有意义吗?”

朱祁镇说道:“海西镇所在,可不是草原之上。难道就不能重创瓦刺吗?”

张辅说道:“臣以为瓦刺不会与朝廷撕破脸,故而这一次打海西的决计不是瓦刺。”

朱祁镇说道:“不管是女真,还是兀良哈,这有区别吗?”

张辅说道:“有区别,区别就是何时打。”

“臣老矣,日薄西山,恐怕食不得明年新麦,有肺腑之言呈上。”

朱祁镇说道:“国公请讲。”

张辅说道:“陛下承太祖太宗之业,继先帝之遗志,登基以来,未尝有一日怠政,天下在陛下手中,蒸蒸日上,修水利,河北百姓得其安堵,征麓川,西南土司惮于天威,清盐税,府库之用不绝,修驰道,罢百姓转运之苦。如此万端,即便是古之明君,亦不可为之。”

“瓦刺虽强,不过手下败将。陛下富有春秋,何必急于此事。与瓦刺战和与否,从来不在瓦刺,而在陛下。”

“陛下觉得准备足够了,即便瓦刺百依百顺,朝廷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如果陛下觉得准备不足够?则岂能因怒而动师?”

“故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陛下何必问臣?”

朱祁镇听了张辅的话,心中一愣。忽然想道:“我其实被历史局限住了。”

因为有土木堡之变,他一直在纠结着与瓦刺开战的时间点,而正统十四年这个时间点,在他心中反复出现。

一时间,让他有一种开战最后时期就是正统十四年的感觉。

但是他忘记了,作为九五之尊,真正决战日期,其实他可以确定的。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朱祁镇此刻才想起孙子兵法之中的文字,以张辅之言,在草原决战,就是不可胜在敌,而边墙决胜,就是不可胜在我。

虽然朱祁镇心中有些不舒服,但是不得不承认,这很有道理。

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八十二章 殿试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风俗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四十五章 登闻鼓第一百零一章 围城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十六章 经筵第四十二章 树上开花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一百九十七章 将军百战死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一百零四章 行猎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八十八章 冼驸马?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二十章 真相第十四章 遗诏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谋主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洪巡边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五十八章 丰收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八十四章 陈怀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四十三章 凭祥之战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计划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五十八章 大宁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师大出血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十六章 经筵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九十四年,徐有贞的日本任务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一百六十八章 灾情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狱吏之贵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锦衣卫的手段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三章 灾年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四十八章 南洋卫第五十章 官茶与商茶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头杨溥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一百章 战争的脚步声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