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

第一百二十二章治政学院

朱祁镇说道:“如此说来,先生之准备大用水利学堂的学生了?”

杨溥说道:“正是。陛下尝言,官无封建,吏有封建,臣以为诚金石之言,臣之家人说,而今北京治安要比之前好多了,正是于大人在北京之遗政,其核心就在于废除吏之封建。改用童生秀才任吏员,北京局面才焕然一新。”

“吏治之不行,多因滑吏把持地方,损公肥私,欺上瞒下。臣以为陛下之政,诚万世之长策。”

“臣愿意为陛下行之。”

“臣以为陛下单单建立水利学堂还不够,应当建立起培养天下胥吏的学堂,如果天下胥吏都读圣贤之书,习君子之政,由朝廷分配,哪里有胥吏之害。”

朱祁镇深吸一口气,慢慢起身,背对着杨溥,愣愣的看着窗外,陷入沉思之中。暗道:“等等,倒是出了什么误会,为什么杨溥居然赞同这一件事情。”

朱祁镇觉得自己大量建立学院,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专业人才,就是为了对抗文官士大夫集团,已经科举这一个链条之上所有利益共同体。

这么多年来,朱祁镇从来不敢小看任何一个大臣,因为每一个大臣能站在他面前,都是身经百战,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宦海沉浮。

朱祁镇从来不认为自己的想法,对面想不通堪不破。

不过是一场“你知道我知道不知道,我知道你知道不知道?”的游戏而已,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大家相互看过底牌,然后装着不知道,当暗牌打而已。

各种心机揣测之下,真正政治主张,是很难瞒得过人的。

不管是杨溥的,还是朱祁镇的。

两个人很多时候,只是不想触碰对方的底线。寻找一个符合大家利益的折中办法而已。

所谓和而不同是也。

但是今天朱祁镇听杨溥的话,似乎发现杨溥真没有猜到自己的想法。

朱祁镇第一个想法,是不是杨溥在骗我?随即想到,不像。

即便杨溥将这一件事情作为利益交换的筹码,也不会主动要求建立一个培养天下胥吏的学堂。

这是朱祁镇一直想做,却一直害怕触动太大的事情。

朱祁镇立即调转心思,将自己放在杨溥的位置上,他见这些事情会怎么想?

首先,杨溥在乎天下小吏的利益吗?

不在乎。

杨溥身后是科举集团,是士大夫集团,至于所谓世袭的胥吏,杨溥从来不看在眼里。而且这些胥吏在朝廷之上,有利益代言人吗?

没有。

即便有胥吏出身的官员,如同况钟,也是太少太少了。根本形成不了一个统一的政治集团。

其次,建立起培养胥吏的学院,对杨溥有好处吗?

这个好处,并不是杨溥个人好处。毕竟在操守之上,杨溥是信得过的,这个好处,是政治集团的好处。

似乎是有的。

朱祁镇心中一亮。

在这个时代,读书识字的人是少数的。即便水利学堂之中也是有大量童生存在。也就是说,今后很可能会存在一个现象。

那就是,靠不上秀才举人进士的人,才会考各种学院。

其实这个政策损失的是各地的胥吏,而给士大夫集团带来的是权力扩张。

也就说,杨溥从来没有将这些人自外于士林。

朱祁镇与杨溥对一个相同的事情,得出不同的结论,就是两个人有一个基本观点冲突。

朱祁镇认为,培养出来各种学生,总就会成为一个独立的政治集团,用来对抗士大夫。而在杨溥看来,这些人依旧是士大夫集团的一员。

朱祁镇眼睛一亮,心中暗道:“杨先生,不管你是真没有想明白,还是在与朕堵将来这些人会老老实实的当事务官,为进士出身的大人们分担政务。朕和你赌了。”

当皇帝久了,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利益生物,他才不相信,今后每年一两万毕业生,会臣服与每三年三百多进士的脚下。

有利益就有分裂,没有利益冲突,朱祁镇也能给他制造利益冲突。

比起利益集团的更迭,皇帝的更迭显得太频繁了一点。朱祁镇觉得好好的锻炼身体,争取活得久一点,能看见进士被打落神坛的一天。

朱祁镇微微一笑,转过身对杨溥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只是这一件事情具体该怎么做?”

杨溥说道:“应该以南北两京开始,六部各衙门的胥吏今后都从这个学校之中挑选,将来人数多了,再考虑其余府县不迟。”

朱祁镇也知道,事情要一步步来的。很多政策推广的快,就是害民之策。

朱祁镇说道:“好。就依先生的,就命名为治政学院。开学那一天,朕会去的。”

杨溥说道:“臣遵旨,只是工部水利事务?”

朱祁镇说道:“朕也准了,只是事关重大,先生还是递一个题本,朝廷上议一议再说吧。”

朱祁镇已经暗示的很明显了。

这就是走一个过场。或者说就是一个形式。但是有没有形式,是相当重要的,如果两三人决断,那就是谋于暗室。但是哪怕事先已经决断了,但是在朝廷之上走了一圈,就是决于众议,是完全不一样的政治生态。

杨溥咳嗽两声说道:“老臣明白。只是而今天下应陛下之命,兴修水利,朝廷不能不有所作为,河南巡抚多次上奏,去岁今岁黄河侥幸才算是保住了河堤,想要永绝后患非大修不可。陛下而今整顿工部,是不是也让工部领衔修整黄河大堤,也算是示天下表率。”

朱祁镇听了杨溥的话,心中一叹,暗道:“杨溥的杀招在这里。”

朱祁镇眼睛向一边一瞄,却见商辂正在一边的小案之上,伏案急书,就是在记起居注,朱祁镇接见大臣的一言一行都是要记录在案,为将来编实录的素材。

这让朱祁镇很多时候都要注意言辞。

杨溥又是说这个又说那个,一件件事情都是按着正朱祁镇的意思来办。就是为了这最后一件事情。

图尽匕现不过如此。

朱祁镇想了想说道:“商辂,你先出去。”

商辂停笔说道:“陛下,臣受命著起居注,不敢片刻稍离。”

杨溥咳嗽两声,说道:“你出去吧,我与陛下有几句话要说。”

商辂看了看杨溥,最后说道:“是。”这才起身出去了。

朱祁镇心中暗暗冷哼一声,却也知道,这是人之常情,因为朱祁镇是皇帝,文臣在皇帝面前都喜欢标榜道德,礼志,法度,祖制之类,就是以身做表率,将皇帝限制在某一个框架之中行事。

商辂这般作为,都不是说杨溥的威望比朱祁镇还盛,而是文臣都喜欢在皇帝面前表现出从道不从君的做法。

但是杨溥不仅仅是首辅,还是大儒,乃至于文坛领袖。

说白了就是矫情。

但是朱祁镇也没有办法,有这样矫情的臣子,固然很不爽,但是他们还是有一些道德修养的,那么唯利是图,什么底线也没有,为了权力什么事情都敢做的大臣,朱祁镇更加不能忍受。

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还要加以褒奖。

毕竟,儒家即便有种种缺陷,但是在总体上,儒家还是维护朝廷体制,甚至可以说,从儒家学说之中,抽调“君”这个字眼,剩下的根本就不成体系了。

“陛下。”杨溥说道:“臣知道陛下疑我,但是黄河大堤,年久失修,实在不能再拖了。否则是会出问题的。”

朱祁镇说道:“前番不是拨银不少?怎么会出问题?”

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贤的决择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阅武学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议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养风云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围第四十二章 树上开花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四十三章 凭祥之战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第九十章 贝琳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头杨溥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一百一十八章 马文升在天津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六十七章 当年千里追异人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八十一章 钱家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溃第七十章 肇州破敌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第十六章 经筵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第四十八章 南洋卫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一百五十六章 尘埃落定大本堂第九十章 开海二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一百三十七章 晒盐法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四十六章 大军到位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一百六十九章 卢沟河水情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养风云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济运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五十二章 亲亲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