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

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

对于任何时代的百姓来说。战争带来的永远是苦难。

不管任何政治家还是野心家,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发动战争,但是对百姓来说,一个人的命只有一条,一家人的性命只有几条。

不可能再多,人死不可复生。

朱祁镇距离民间还是太遥远了一点。

他或许在战略之上想得足够深入。他有他的理由,但是如果将心放在普通百姓身上,绝对是能不打仗,就不打仗。

即便是胜利了,有万般好处,真正能落到百姓身上的有几分?但是轮到付出的时候,却是最下层的百姓,去付出血肉。

曹鼐对这个模式,十分明白。因为曹鼐的家乡,当初也是北征征召百姓的区域之一。有太多的百姓,从此一去不复返,有些连一个死讯都传不回来。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并不是夸张,而是写实。

曹鼐作为河北人,最不想打仗的就是河北地方的百姓了。

因为九边百姓都习惯了战争了,而也就是河北山西等百姓,平时的日子,还算是太平。但是一打起仗,很多劳役都是都摊牌不到南方去。

杨溥看着曹鼐。

他其实对曹鼐并不是太满意的。

但是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内阁首辅继任人员,绝非杨溥可以确定的。

杨溥如果连内阁首辅之位都私相授受,朱祁镇是决计受不了。曹鼐是杨士奇的班底,是朱祁镇与文官集团的妥协。

这一点,是曹鼐的位置是决计不能动的。

杨溥知道自己不能更换曹鼐,就想办法将曹鼐拉入自己的阵营之中。

杨溥口角之间有血丝溢出。声音也含糊了起来,似乎每说一句话,都对他的身体带来极大的负担,杨溥努力平稳气息,说道:“我老了,这首辅之位,迟早是你的。你是东里公的学生,有些话,我不用多说,你也知道该怎么办了。”

“今后,这朝廷重任就交给你了。”

“万万不可让陛下重蹈太宗皇帝覆辙。”

响鼓不用重锤,曹鼐作为杨士奇精心培养的人才,在政治素养上绝对过硬。他自然是明白杨溥所言的含义。

从正统十一年之后,曹鼐已经有所感觉,因为杨溥已经将很多事务转交给曹鼐。

曹鼐有所感觉是有所感觉。但是却暗地压制住了所有举动,表现出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

很多事情,越是事到临头,就越是有变数。故而曹鼐一动不如一静,终于等到了今日,内阁首辅的位置就在眼前。曹鼐的情绪已经没有太多波动,似乎更多是放在杨溥的病情之上。说道:“首辅何出此言,而今天下是少不了首辅,我人微言轻,劝谏陛下之事,还是首辅这样的元老重臣来。”

“元老重臣?”杨溥言语之中带着苦笑,说道:“怕,咱们这位陛下,最讨厌的就是元老重臣。”

不知道是不是这一句话,触动了杨溥的心思。

杨溥随即一口鲜血喷了出来,洒了一衣襟。

朱祁镇正在宫中默默思索,然后让杨溥下位的时候,却不想却传来消息,杨溥归家之后吐血。

朱祁镇大吃一惊,说道:“太医可曾去了?”

“已经去了。”范弘说道。

朱祁镇说道:“传令给太医院,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治好首辅。”

“是。”范弘立即答应下来。

朱祁镇已经坐不住了,起身不住的徘徊。

说实话,朱祁镇气极的时候,未必没有想过让杨溥死,但是一旦他回复理智,就毫不犹豫的将这个想法按捺下去。

无他,如果大明朝廷对杨溥这样的兢兢业业的老臣,都不能有些宽容,将来如何让天下人为朝廷卖命。

当初稳定朝纲的三杨,杨荣最早病逝,而杨士奇也病逝家中了,只有而今杨溥了。

即便不论杨溥在正统一朝的功劳,单单说,他在太宗,仁宗,宣宗三朝的功劳,朱祁镇就决定给杨溥死极哀荣。生前荣华,死后大名。

这与杨溥本身的政见无关。

纯粹是丧事做给活人看。

所以,即便朱祁镇而今想来想,也不过是想让杨溥退下去而已。并没有想将杨溥怎么样?毕竟治罪杨溥,朱祁镇固然痛快了。

但是为大明辛苦数十年的老臣,朱祁镇就不能宽容,杨溥固然是晚节不保,但是朱祁镇又能有什么好名声吗?

几乎是两败具伤。

杨溥此刻重病,却一下子解了朱祁镇的难题。

只是一想到,杨溥大抵是存了死谏之心,朱祁镇心中就满不是滋味。

他其实一直想说服杨溥,如果杨溥能赞同与瓦刺大战,将来后勤事务交给杨溥掌总,朱祁镇就放心多了。

毕竟,杨溥是经历过太宗北伐的人,知道这后勤怎么组织的。

但是而今,他在这一件事情上与杨溥的分歧,已经无法弥合了。

之前,朱祁镇说是与瓦刺大战,但多在口头之上,只是而今随着局势一步步的逼近,大战一点点的临近了。

已经到了图尽匕现的时候了。

这个问题已经摆在朝廷议程之中,谁都无法回避了。

朱祁镇未必想在朝廷之上掀起轩然大波,而各位文官大佬们,也未必想与皇帝硬顶。与皇帝硬顶是要付出代价的。

只是谁都有自己无法退缩的坚持。

朱祁镇不可能放弃与瓦刺大战的总战略,杨溥也不愿意,让天下百姓再沦为永乐年间,民不聊生,乃至于山东造反的局面。

政治固然是妥协的艺术。但是如果真以为政治的精髓就在于妥协,却是大错特错的。言语的尽头,就是刀兵。

“先生病的时机极好。”朱祁镇心中暗道:“免去了朝廷一番争斗了。”

“陛下,太医院来报,楼太医请陛下去杨府探视。”范弘说道。;

朱祁镇刚刚平复下来的心情,被这一句话给惊住了,说道:“怎么会这样?不是今日才发病吗?”

前文说过,皇帝不能随随便便的探望大臣,只有一个情况之下,皇帝能探望大臣,那就是大臣已经到了弥留之际,再也不可好起来了。皇帝才能在临死之前探望。

这才几个时辰,杨溥的病就发展成这个样子了。

范弘说道:“楼太医说道,首辅病已经有些时日,一直用虎狼之药压着,而今已经压制不住,就势如水火,恐怕也就是这一两日之间了。”

朱祁镇嘴唇微微一颤,说道:“好,朕现在就去。”

“陛下,”范弘说道:“这个时辰,宫门已经落锁了。”

朱祁镇说道:“那就开锁,怎么要朕自己来开不成。”

范弘不敢多说什么,说道:“奴婢明白。”

虽然一般情况之下,宫门落锁之后,向来是不到天亮不开锁的。即便是有紧急军情,也只能从门缝之中递过来。

宫禁森严,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但是朱祁镇说话了,所有规矩都不是规矩了。

朱祁镇连夜出宫,杨溥的宅子距离宫中并不远,杨溥所住的宅子,乃是赐宅。朱祁镇出宫转了几个街口就到了。

只是朱祁镇还没有到杨家,就听见一阵阵哭声震天响起。一道道白布挂在杨家的门口上。

朱祁镇心中顿时一空。

看到这个样子,他岂能不知道,杨溥这位老臣已经不在了。

在宫中最后一番激烈的冲突,竟然成为他们留给彼此最后的印象。一想杨溥这数年来,兢兢业业的,协调上下,让百官各司其位,看似具体做事的都不是杨溥,但是没有杨溥统合好一切,周忱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做事的。

想起这些,朱祁镇就有一股深深的悔意。

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寿几何?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十九章 毛里孩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卫第九十一章 开海三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犹豫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贤的机遇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阅武学第七十六章 佛山铁业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洪巡边第七十六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六十三章 无人能破的张辅纪录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七章 议政第二十章 真相第四十三章 凭祥之战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六十九章 卢沟河水情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七章 西南局势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十六章 海漕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七十章 年关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十八章 陈纲案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八十九章 开海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战第三十九章 钦州黄氏之战第二十六章 换讲官之意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一百四十九章 黄河大工第九十章 少府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八十四章 陈怀第四章 都掌蛮之灭第六十五章 调整政策第十二章 征朝鲜之议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