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

张辅说道:“老臣不敢欺瞒陛下,或许正是如此?”

朱祁镇负手而立,不去看张辅,说道:“我记得英国公很早之前,就说过,与瓦刺长城决战,并不是要与瓦刺战于边墙之内,而是依托边墙,战于草原之上,朕有没有记错?”

张辅说道:“陛下圣明,老臣却有此言。”

朱祁镇说道:“而今先生觉得,成国公在什么地方?”

“集宁海子。”张辅说道:“按各路军报,此刻就在集宁海子。”

朱祁镇看了一眼地图,说道:“此地距离边墙,应该只有二百多里吧,算不是依靠边墙决战?那么能不能赢?”

张辅下跪行礼,说道:“臣不敢言。”

此刻的张辅嘴角苦涩之极,似乎咬破了苦胆一般。

成国公胜负已经成为他能否保留晚节的关键。

虽然张辅这么十几年来,早就想退下来了。

但是他也不想留下如此大的烂摊子。而朱祁镇如此说话,已经对张辅不满意了。

而且他又能说什么啊?

成国公很明显是中了也先的套了。

成国公作为前线主帅,宣大已经延边的所有情报,都是先给成国公一分,后向北京报备一分的。

在各种军报之上,朱祁镇从来没有朱批。

就是朱祁镇不想越过成国公去指挥下面的战斗。

但是成国公自己打得什么仗?

他似乎并没有将自己当成总领宣大京营的征虏大将军,而当成了援兵的主将。将这一战分成了好几个战场,各战场之间其实没有一点配合。

根本就是各自为战。

这个局面,张辅觉得,即便自己去,也未必能够全身而退了,最少要被剥下一层皮了。更何况成国公了。

很多考试,还没有考,能不能及格大家都有数了,对张辅这样的人,对成国公下场已经有了判断,那就是败局已定。

唯一的问题是败几分了?

全军覆没的败仗,也是败仗,折损大部的败仗也是败仗,折损了辎重,伤了不少军队,但是顺利撤出来也是败仗。

但是,这话却不是张辅应该对皇帝说的,张辅知道,皇帝决计不想听这个。

作为成国公的举荐人。成国公打了如此败仗,他定然要承担责任的。

朱祁镇说道:“这几天国公也累了,先回府好好休息一二吧。”朱祁镇根本没有回到,只是抬头愣愣的看着地图上集宁海子的位置。

立即有太监将张辅搀扶起来,张辅行礼告退。

向来身手矫捷的张辅,此刻却有几分老态龙钟了。

宣宗皇帝留下的辅政大臣,只有一个一直想辞官,不想管事想养生的胡濙了。

朱祁镇看着张辅凄凉的背影,心中暗暗一叹,但是有些机会,朱祁镇也不会放过的,如果成国公这一战真战败了。

很对不起,大明五国公恐怕要变成四国公了。

随即还有大明京营之中靖难勋贵集团,能连同这一场败仗一并料理了。

他一直停滞的军事改革,也有最好的切入点,可以将太宗皇帝的三大营,变成朱祁镇自己可以依靠的军事体系。

这对朱祁镇来说,也算是一个大好机会。

可惜,朱祁镇不喜欢这个机会。

他宁可慢慢来了。

不过,危机危机,先应对了危险才能面对机会。

朱祁镇首先想到的不是其他东西,而是如此将这个难过渡过去。之前预备的计划,也要拿出来了。

朱祁镇立即说道:“宣保定侯。”

大战期间,朱祁镇一直倚重英国公张辅,但朱祁镇也不是仅仅听英国公张辅一个人意见,他同样要问兵部尚书王骥的意见,以及保定侯孟瑛的意见。

只是王骥在内阁,每天奏事的时候问一问便是了,但是孟瑛却是奏折往来。对了,孟瑛的上奏是密奏,通过锦衣卫的渠道,直达御前。

朱祁镇之所以不召见保定侯孟瑛,就是不希望让有些过多解读。毕竟孟瑛在朱祁镇支持之下,在京营之中也拉起一帮人。但是京营的蛋糕就这么大,成国公这边占了,保定侯那边就少了。

保定侯这边占了,成国公那边就少了。

双方的关系,又能好到什么地方去?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很多人都知道。

如果成国公领兵在外,皇帝却与他的对头亲密接触,传出去了,会引起很多人的遐想。对作战不利。

而今这个局面,朱祁镇也不在乎了。

如果成国公真能大发神威,得胜归来,朱祁镇自然将今天的事情忘记的一干二净,不吝封赏,按张辅的意思,将成国公挂到内阁之中。再以封赏有功之臣的名义,将这些立功的大臣,全部分散到边境,反正要应对瓦刺的进去,也准备对瓦刺的进攻。这都需要合格的将领。

只是这种可能性有多大?

张辅都不敢说话。

朱祁镇自然要启用保定侯。

一直在文渊阁休息的张辅,被请回家休息,而保定侯突然被召见。从很多年之后看,这其实是军中新老大接替的开始。

朱祁镇却没有想更多,等孟瑛来了,将张辅的分析,已经这些情报全部甩给了孟瑛。问道:“而今情况,该如何是办才好?”

保定侯孟瑛此刻也是白发苍苍了。他并不比张辅小几岁,而今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他细细看了各式情报之后,说道:“陛下,其实成国公之败,并不会太严重,因为,成国公带得都是骑兵,想要让十万骑兵在距离边墙这么近的地方,全军覆没,臣以为根本不可能。”

“即便瓦刺以两倍兵力围攻,折损过半,已经是差不多了。只是唯一的问题,就是瓦刺大胜之后,不会善罢甘休,还会继续南下,那时候朝廷之中,就没有骑兵了。”

想想就知道刚刚败退过的骑兵,一时半会儿是不能派上战场的。宣府与大同,所有骑兵大抵不会有四万。

也就是瓦刺几十万骑,对付大明四万骑。

虽然大明还有不少步军精锐,比如刚刚到大同的十万步军精锐,已经大同与宣府原本的边军精锐。但是那又怎么样?

没有骑兵限制瓦刺骑兵,整个宣大的防线,就会被瓦刺分割,陷入被动的各自为战的局面。

朱祁镇说道:“计将安出?”

保定侯说道:“京城决计不能动摇,臣以为陛下当增兵紫荆关,居庸关,以及延边各关,不能让敌骑,直入北京城下。再图后举。”

甚至瓦刺能够绕过所有城池不攻击,直接扣关,攻居庸关,或者紫荆关,已经其他关卡。突破这些关卡之后,瓦刺面对北京,就是一马平川了。

朱祁镇点头说道:“好,朕一会召集内阁会议,你就列席旁听吧。先说说这一件事情。”

如果瓦刺骑兵能直入北京城下,那么朱祁镇面对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军事问题了,而是政治问题了。

虽然很多军事问题,其实都是与政治问题纠缠在一起,很难分开而论,但是两者成分上还是有权重的。

虏骑入京畿,这是要震动天下的,甚至会威胁到朱祁镇的威信。朱祁镇这么多年来,兢兢业业攒下这一点威信,容易吗?

朱祁镇微微一顿,问保定侯说道:“如果让你挂帅,代替成国公主持宣大军务,你准备怎么做?”

保定侯说道:“臣不知道,因为这不取决于臣怎么做?而是取决于成国公给臣留下多少本钱。”

“有多少本钱,自然做多大的事情。”

朱祁镇心中暗叹:“希望不要败的太惨了。”

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贤的机遇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十八章 瓦刺内乱的可能第十章 大雪纷纷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荆关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举天下工场事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国公的死讯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五十八章 大宁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二十七章 朱见濬的决断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一十章 阮炽的谅山撤退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一百零八章 银铺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余声第二十四章 海运现状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六十章 徐有贞的目的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峡之策第一百三十三章 传国玉玺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灾非人祸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零四章 行猎第一百零一章 定风波四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战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寿几何?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二十六章 换讲官之意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异类朱祁镇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预想第一百三十七章 晒盐法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五十二章 亲亲之道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一百三十章 谢家的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