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

第一百三十章北京震动

孟瑛还没有在阳和卫休息一日,就接到了大同的急报,瓦刺骑兵在大同城下分为两部,一部分包围大同城,并分兵扫荡大同城附近。

另外一部分,越过大同城南下,直扑浑源州方向。预计目的地是紫荆关。

孟瑛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心中一震。

这是他预料之中,却没有想到来得这么快?

瓦刺对北京外围防线的进攻,此早会发生的。而他最担心的就紫荆关,将自己南征时候得力部下安排在了紫荆关。

他对方瑾是信任的。

但是信任归信任,在这个时候,心中也忍不住胡思乱想,比如万一方瑾出了意外怎么办?万一瓦刺大军突破了紫荆关怎么办?

要知道紫荆关距离北京不过二百里上下,而且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惊动京师,那是真正的天下震动了。

只是他此刻万万不能轻动。

也先这一手棋,意图固然在北京,但未必不在他这里。

他只要着急了,自然有无数的破绽,为也先所用。

所以孟瑛心中激荡非常,但是面如平湖,淡淡的说道:“知道了,这个消息不准军中任何人知道,大军启动去大同城下。”

孟瑛安排妥当之后,心中暗道:“方瑾啊方瑾,我的身家性命,朝廷荣辱都托付在你手上了。”

就在孟瑛担心的时候,阿刺知院带着数万骑兵,已经从浑源州城下面路过,转向向东,直扑紫荆关。

只是这个时候,道路有一些艰难了。

到了广昌之后,更是顿兵不进,大破广昌城,俘虏不少百姓,派兵驻守广昌城,这才准备攻紫荆关。

原因很简单,紫荆关虽然是一道关卡,但并不是说紫荆关的险峻,仅仅之紫荆关一处,却不知道紫荆关在太行八径之蒲阴-径之中,从广昌,也就是后世的涞源向东,就进入蒲阴-径之中。

所谓太行八径,顾名思义,就是能穿过太行山的几条道路,这几条道路都是能通行大军的。

是上游河道对太行山不知道多少年间的冲击,硬生生从太行山之中削切出一道河谷地带。

这样的道路即便能够通过大军,其中也有种种不便,别的不说,一旦明军夺了广昌,将瓦刺骑兵堵在狭长的谷道之中,其后果也是可以想象的。

这样的地带,也是不适合骑兵,没有骑兵回旋的空间。

在进入蒲阴-径之前,阿刺知院自然要做好些准备了。

而且阿刺知院也知道自己的使命,攻紫荆关固然是真的,但是震慑京师,让北京召孟瑛南下也是真的。

故而,他也不求什么突然性,反而在攻破广昌之后,将消息散布开来。这种有意的散布之下,情报就好像是飞一般的到了北京城之中。

一时间京师震动。

这种震动,要比猫儿庄之败的震动还要大。

因为很多百姓,他们不知道猫儿庄在什么地方,也不清楚猫儿庄之败对大明的意义如何?他们心中固然觉得朝廷吃了一次败仗而已。

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问题是,紫荆关很多百姓都知道在什么地方?

瓦刺打到了紫荆关,要威胁京师,这是大明开国以来,重来没有过的事情,一时间整个京师之中人心惶惶。

很多言官都纷纷上奏,要求陛下召回大军,以京师为重,甚至有人弹劾孟瑛纵敌玩寇。

即便在早朝之上,向来只有朱祁镇打破规则,却不想这些言官,根本不顾朝堂纪律,纷纷当庭请奏。

朱祁镇只能强行下朝,将这一件事情给暂时按下去了。

但是北京只有数万老弱病残的消息,自然也传了出去,更是让朱祁镇被动之极,甚至连孙太后都来见朱祁镇说这一件事情了。

朱祁镇也是一一安抚。

好生焦头烂额。

他才休息一会儿,内阁那边又联袂求见了。

朱祁镇自然是不会不见的。

周忱也有一些顶不住下面的压力,一来就说道:“瓦刺兵临紫荆关,而紫荆关只有三万福建兵,而福建兵素不堪战,臣以为陛下当早做打算。”

朱祁镇说道:“想要召回保定侯,就不要说了,朕决计不会同意的。”

瓦刺兵临紫荆关,朱祁镇心中未必没有忐忑,但是他最后还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首先,这样的情况孟瑛走的时候,其实也有预料了。有过安排,方瑾所部,就是安排过去的。

其次,朱祁镇在猫儿庄之败后,他也是反应过自己的。

在猫儿庄之战有什么错误?

他承认最大的错误,表面上最大错误,是信错了人,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细细想来,却是大明军队到了而今的地步,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从皇帝到勋贵,乃是文官。

皇帝不将卫所士卒当回事情,随意差遣,修建各种工程,延边堡垒,北京城,大运河,等等,不知道多少军户的血泪。勋贵将底层士卒当做奴隶,农奴,佃户,也不是一日两日,一天两天了。

而文官与勋贵之间的斗争,兵部对五军都督府的权力的侵夺,真的是一心一意为大明好,在对大明军队战斗力上,没有起到过什么反作用吗?

没有整顿好兵制之前,擅自言战,只以为钱粮足够,就能打胜仗了。

但是有一点,他依旧坚持,那就是专将权,也就是对前线大将的信任,不能因为成国公一人之无能,就让朱祁镇觉得自己直接指挥战事,就有莫大的好处。

所以,在保定侯并没有证明自己失败之前,他不会改变保定侯的任何决策。

当然了,他这样做的也有一点底气,就是自始至终,英国公张辅就此事,并没有发表任何言论,一心练兵。

外面多少人多嘴多舌,在朱祁镇看来都是外行人的话,即便加在一起,在这一件事情上,也比不过英国公张辅对朱祁镇的影响力。

周忱也不知道是真不这样想,还是假不这样想,他立即说道:“陛下,臣并非此意,只是北京守军不足,臣有两个建议。”

“其一,从山东调回班军,这一件事情,臣已经行文问过于大人了,于大人已经答应了,只请陛下下旨了。”

“第二,就是通州大营,训练也有一段时间了,是否可以先调入京师,再继续训练不迟。”

朱祁镇听了,第一个念头就是将于谦调入京师。

一旦瓦刺真的突破了紫荆关的话,朱祁镇还是放心让于谦来担任这个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

当然了,朱祁镇并不希望这一幕出现。

只是现在他也调不动于谦了。

一来进入夏季,本来改道的黄河在新修的河道之中,也不是太安静的。二来就是每年如约而来的天灾,也没有放过正统十四年。

而今于谦虽然名义上是河道总督,但是面对河南,山东,淮北的一些情况,于谦实际上,已经是山东,河南,凤阳,淮安总督了。

这些地方灾情都由于谦一手负责。

原因也很简单,朝廷没钱。面对战事,周忱已经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用。只能将赈灾的事情推给地方。

但是地方就有钱了吗?

之前是有的。

但是在周忱挖肉补疮的财政政策之下,地方府库已经空空如也了,每一个府县都没有超过千两白银的结余,超过千两,直接被户部调走了。

地方没有钱,中央也没有钱,但是灾情还是要赈济的?

那该怎么办?

只能给权力了。别人朱祁镇不放心,就给于谦便宜行事之权,也就是只要将当地灾情给镇压下去,于谦做什么事情,朱祁镇都事后认账。

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寿几何?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五十六章 尘埃落定大本堂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贤思路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五十章 官茶与商茶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一章 襄王金册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击之第一百六十章 思机发之死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四十五章 登闻鼓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十七章 王恕的犹豫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六十二章 大赦诏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一百五十二章 亲亲之道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将骄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战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一十九章 杀人是为罪第三章 灾年第一百九十七章 将军百战死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一百二十三章 黄河危局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一百二十九章 宁化巡检韩铁城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二十八章 天理报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五十四章 围剿之策第一百零五章 理财圣手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七十章 年关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传京师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一百八十章 登坛拜将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