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

第二章财政危机的延续

在当年大战之后,在朱祁镇想来。

大抵是两三年之后,朝廷恢复元气,财政情况转好,那个时候就大举出关,步步为营,恢复开平,大宁,东胜卫,将整个漠南蒙古纳入朝廷手中,瓦刺隔着大漠对峙,然后再经营海西,以长白山为屏障,海路为转运,海西大量屯田,当粮草充足的情况之下,一路逆黑龙江西进,一个沿着辽河北上,双方夺取肇州,也就是而今哈尔滨以西边一点,然后经营肇州。

肇州虽然苦寒,但是水土尚可,可以屯田。

朝廷经营好了肇州,就从肇州直掏漠北。

从漠南直扑漠北,要越过宽达数百里甚至更宽的瀚海。这是一个极大的困难。

但是从肇州进入漠北。

却是河道密集,水草丰盛,甚至很多地方是可以屯田的。

所以胜则狂飙突进,如果不胜则步步为营,与瓦刺拼国力。

这个几乎朱祁镇酝酿了太久太久了。

只是事实与他想象的有些不一样。

正统十四年的一场大战,给大明财政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周忱用尽办法,才堪堪维持住。

也做了很多不体面的事情。之前说过的,就不说。比如卖度牒,不错,就是和尚的身份证。

太祖皇帝对和尚有多限制,比如当和尚要考试,比如四十岁以上才能出家。等等。后来法度有些松弛了。

宫中很多人都信佛,但是朱祁镇却是不信的,他对佛教没有怎么打压,也没有怎么扶持。所以京中和尚的数量在他亲政之后,还有大量的缩减。

原因很简单。

在北京建立佛寺的主力就是太监。

宫中的太监与外面的佛寺,是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朱祁镇对整个太监群体是持打压态度的,也影响到了外面的佛教。

所以度牒就有很大的市场,周忱就开始卖度牒,狠狠的从寺院捞了一笔。

其中零零碎碎的事情很多了。

正统十四年各种法度执行的非常严格,而罚脏银的收入创了新高,达到了一百万两上下。

所谓的罚脏银是刑部的收入,在大明律之中,有不少罪行是可以用赎刑的,就交罚款。

可见周忱在面对财政危机的时候,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朱祁镇本以为,在正统十四年之后,他与也先都是在处理内部问题,他恢复时间应该比也先处理脱脱不花快一点。

却万万没有想到。

正统十五年尚好,正统十六年就是老天爷不给面子了。

整个正统十六年,都呈现出一股西旱东涝的局面。

甘肃,陕西,山西,乃是大旱,而辽东,山东,淮安,却是大水。还有两京地震,虽然没有伤多少,但是也弄得人心惶惶的。

不管是旱还是水,总是要赈灾的。

所以,正统十五年刚刚攒了一点银子,就砸进去了。

不过正统十六年整个年度来,还是差不多的。毕竟大明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并不是北方,而是南方。

南方也有些不顺,但是总体来说也算是丰收。

而此刻周忱坚决要求将正统十四年从各地抽调的银子给还回去。

因为他做过地方官,太明白一件事情,将地方财政抽空,有多大的影响,而很多事情即便是地方没有钱,也是要做的事情,那就是对百姓的变相加税。

朱祁镇满心不情愿,但也不得不承认,还是周忱顾虑周全。

朱祁镇固然是想灭瓦刺,却不想因为瓦刺的问题,让百姓遭殃。

只是朱祁镇万万没有想到,他这个想法,让他正统十七年的日子好过一点。

如果说,正统十六年,大明是北方东涝西旱。那么正统十七年,就是天下北涝南旱。

北涝到了什么地步,去岁大旱的陕西,

正统十七年八月,河决延安,绥德。

至于整个北方都报上三个字:“大雨水。”

这一片大雨水有多大?

朱祁镇从各地报上来的情报上来看,四月份于谦上报,新河水位超过预期。

这一条新河也是朝廷财政的吞金兽。

财政危机一直不能度过的另外一个原因。

正统十四年的时候,于谦仅仅来得及修建一两岸的遥堤,两道夯土大堤,相隔四五十里,将黄河水给限制在其中。甚至有些地方距离百里左右。

预估黄河除非是汛期,否则黄河水是灌不满河道的。

但是而今刚刚进入三月,黄河水就满了,从河南岸到河北岸遥堤一片汪洋,至于在河道内部修建的什么月堤内堤,都被黄河水给淹没了。

于谦自然是紧急上报。

不过,总体来说黄河新河道还是有惊无险的,首先是于谦数年之间一直在治理黄河与运河体系,黄河大堤基本完成,至于运河河道,也即便完成了。只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运河如何通过黄河北上。

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了。于谦正在想办法解决。

准备在河堤上修建一南一北两道闸口,让船只通过,不用的时候,或者是汛期就封闭住。

于谦搞定的工程,总体来说,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其次也是整个工程,还没有完全完工,很多材料都有剩余,当黄河水大至的时候,加固也是很轻松的。

从四月道五月间,似乎是第一波降雨,主要在河南,陕西,等黄河流域。黄河数次表现出很危险。

于谦都及时处理了。

两岸百姓都上了堤坝。

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得出来,黄河改道的阻力。

且不说黄河一冲,几十里百里宽的河道,乃是不知道多少人所有家产都投入其中了。而今黄河也不安分,恐怕住在黄河边的人百姓,每到汛期都要上河了,这可是一个苦差事,更不要说河决的恐怖了。

山东本地对这一件事情一直是有怨言的。

但是到了六月之间,北至北京辽东,南至南阳,江淮一带,陷入了大雨水之中。

这样程度的降雨给各地的水利措施,施加了强大的压力。河北地区还好,真正出问题的徐州,河南,凤阳,特别是徐州。

徐州大雨似乎一口气下了三个月。

三个月无休止的大雨,所有收成都泡在水里了。

徐州百姓应该庆幸,庆幸黄河已经改道了,不从徐州这里过了,否则他们遇到的灾难就是双重的了。

在正统十七年六月到八月之间,朱祁镇看最多的事情,就是大雨水。他能做的事情,就是赈灾赈灾赈灾。

这还不是全部。

江西大旱。

似乎大明的雨水都一古脑都跑到了北方来了。

北方情况暂且不说,单单说江西一地,江西巡抚韩雍赈济百姓十四万四千七百户,三十五万六千六百余口。

而韩雍这个出身顺天府,正统七年的年轻进士,也进入了朱祁镇的视线之中,被朱祁镇寄以厚望。以待将来。

先斩后奏,将江西的官仓都扫荡一空,又用种种手段,让各地富户纳捐,才算是江西局面撑起来了。

但是这样的局面并不是每一个大臣都能撑起来,撑得住的。

福建盗贼复起。

朱祁镇只能让福建加大对夷州的开拓,将很多流民都迁徙夷州,提前开启了福建人闯南洋的旅程。

只是这一次,他们背后有朝廷的支持。

夷州很快设了三个县,充实了起来,并不是孤零零一个县了。

南方尚且如此,北方更不用说了。

这一年从财政方面计算,朝廷严重超支,刚刚恢复了一点元气,就砸进水漂之中了。

而且这还不是一切的结束,看上却简直是一个开始。一个残酷的开始。

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五十五章 诸将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烟尘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九十六章 别江南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国公决断第一百二十章 脱欢之死背后第九十章 贝琳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一百零九章 谅山之战之构想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营造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二十三章 广东水师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七十章 东厂内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六十八章 征日本之问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圣公第五章 新内阁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第二十八章 天理报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风俗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九十六章 开海八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一百四十四章 是天灾非人祸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十七章 水深火热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数字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五十四章 围剿之策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图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四十二章 树上开花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四章 都掌蛮之灭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八十四章 沙县民变第七十二章 门头沟至京城线第八十八章 旧港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