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

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

京营与边军是作为大明的两大主力。

京营这边因为成国公集团的倒下,朱祁镇有能力摆平了。

但是边军却不好弄了。

首先边军还是有一定战斗力,虽然很多边军的卫所,也是一片稀烂,甚至镇守的总兵官也想上奏招募百姓为兵。

也就是募兵。

在历史上,明军前期是卫所制度,而后期是募兵制度,甚至募兵也是边镇先开始的。

而且边军并非是像京营一般,找出一个整体的目标,因为地理原因,九边边军内部也是存在相互鄙视的态度。

朱祁镇不可能一网打进。

所以朱祁镇必须要用京军打出一场毋庸置疑的胜利,让边军恢复对京营武力的畏惧之后,朱祁镇才敢走下一步。

否则一旦闹出什么叛逃瓦刺,什么兵变等等事端,可就不好办了。

有明一代兵变从来不见少的。

但是打谁?

这一场胜利从什么地方找?

这一件事情一直在困扰着朱祁镇。

在今天秋季大灾之后,朱祁镇一直都想。

就在朱祁镇思考的时候,却听脚步声,匆匆而来,一个苍老的声音说道:“皇爷,周相去了。”不是别人,正是范弘。

范弘也很老了。

他甚至一直在身边带一个三十多岁的太监,就是怀恩。

怀恩姓戴,家中原本也是书香门第,但是因为族人犯罪被牵连入狱,后在阉割入宫。那是宣德初年的事情了。

与其朔范弘看中了怀恩,不如说,范弘觉得朱祁镇会看中怀恩。

无他,因为对太监用法不同,就需要不同的太监。

在朱祁镇刚刚登基的时候,他需要一个强力的太监来维护皇权。但是而今朱祁镇已经掌控了朝廷,也感受到了太监这个体系,固然是皇权的维护者,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大明纲纪的破坏者。

在朱祁镇对太监进行限制的时候,他需要的太监,是能够处理好宫内事务,又能与外朝文官有很好的衔接,还安于本分,不乱揽权敛财。

范弘就符合这个条件。范弘的文采很好,如果不是太监,在宫外估计也能考取功名的,而怀恩也是这样,他的文采也不错,而今有士大夫风范。

朱祁镇听到这个消息猛地起身,说道:“怎么回事?之前不是说偶感风寒吗?”

范弘说道:“老大人已经上了年纪,向日操劳无度,昨日以为是偶尔风寒,只是没有想到回去就不行,刚刚家里人来报丧了。”

朱祁镇听了,叹息一声,说道:“辍朝三日,令礼部治丧,准备后事吧。等出殡那一日,朕去看看。”

对于周忱一别之下,就是永诀,朱祁镇感慨万分之余,并非没有准备的。

毕竟周忱与王骥胡濙都很老了。

朱祁镇心中一直想换调周忱,本来周忱就是一个临时的代替人选,只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个首辅一坐就是五六年之久。

不是因为周忱多好,而是因为国家多事。

在国家多事的时候,朱祁镇不想在高层人选上做太大的改动,原因无他,内阁每一个人身后都有一大批人,换一个人,下面不知道多少人会受到影响。

大战,财政危机,洪水,旱灾,各方动荡,这一件件大事,让朱祁镇易相计划,胎死腹中。

只是而今这个内阁也到了不调整不行的地步。

周忱,胡濙,王骥年纪都大了。剩下陈循,江渊,王永和三个人称为处理事务的主力。其中陈循六十五岁,也算是上了年纪,江渊五十岁还算年轻,至于王永和以治水之功入阁,却在众多阁臣之中叨陪末座。他的资历比江渊还浅薄一点。

不过,这几年水旱不常,他分管工部倒是做了一些事情的。

但是总体上来说,内阁成员的能力,比之前的杨士奇,杨溥,曹鼐内阁都弱了一档次不止。

而今周忱去了,由谁来接任内阁首辅也是一个问题。

王骥年纪比周忱还大,说不定什么时候去了。而今王骥而今明显是为罗通占据位置,想将他这个大学士的位置留给罗通,让他政治思想能够延续下去。

至于胡濙的请辞已经是家常便饭了。

一方面固然是胡濙年纪大了,而且不大在乎政治权利,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胡濙很明白的感知到皇帝已经成熟了。

虽然当今与太宗皇帝当地风格有些差异,更喜欢绵里藏针。但是作为一个大权在握的皇帝,当年顾命大臣,还有自己识趣一点的好。

在太子日益年长的时候,朱祁镇同意了,不过他没有放胡濙还乡,而是让胡濙带带太子。成为太子太傅。

朱祁镇不指望胡濙能教太子什么,他最喜欢让胡濙教给太子的是养生之道。

朱祁镇深刻的了解到一点,那就是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也深刻明白了当初宣宗皇帝驾崩的时候,太皇太后心中的担心与惊惧。

让一个当上皇帝,只需登基而已。

但是如果将一个培养成一个会合理使用皇帝的权力,真正的掌控整个大明王朝,却需要很多年。

除非天赋异禀,没有十年是不可能的。

毕竟皇帝与大臣或许地位上有差别,但是想想就知道,文官顶层大佬,哪里不是身经百战杀出来的。

能力手腕都是一等一的。

朱祁镇为什么不选最好的内阁大臣,反而组建了一个二流人才的班子,不就是有些人压不住,说不服吗?

区区一个几岁孩童,如何能在这个权力争斗上占据上风。

而整个大明的体制都是围绕着皇帝来转,也个不能履行正常皇帝职权的皇帝,能维持现有局面就不错了。

哪里还能将大明更进一步。

所以,朱祁镇对太子别的要求可以退一步谈,毕竟将来有的时间调教,但是有一点,却一点要从培养。

就是如何养生?要自己活得时间长一点。

如何大明每一代天子都能活到六十岁,那么天下决计是一个不一样的局面。

周忱一死,胡濙要退,内阁一下子空出两个位置,更不要说而今的天下也不太平,一直被朱祁镇按下来的事情,变成了朱祁镇现阶段必须要解决的事情。

“可有遗折?”朱祁镇问道。

范弘说道:“有遗折。”范弘一边说着一边双手奉上。

朱祁镇拿过来一看,却见上面笔力溃散,就知道写这封奏疏的人,当时估计已经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

周忱前半段感谢朱祁镇的隆恩。

将他从一个江南巡抚,提拔到户部,然后又以天下大权相托。这十几年间,他忙碌非常,但是他却也很满足。

这是一个士大夫最大的满足了。

然后就是说他死后的安排。

他推荐陈循。

原因是:“陛下英明远迈太宗,有明君故有名臣,臣草芥之辈,得陛下之垂青,尚能在直入青云之上,陈芳洲人情练达,为政清正,政务熟捻,为人老成。定能领会陛下之深意。助陛下协理天下大事。”

朱祁镇联系他所见过的陈循,立即明白周忱的意思。

陈循这个好不好?

他为人是不错的,翰林出身,有清名。主持内阁政务还是可以的,但是却不是开拓之才。当一个内阁大学士却是合适的。再加上内阁首辅一般都是内阁之中其他大学士接任。

毕竟内阁关系重大,如果从外面调入人员,不熟悉政务恐怕闹出大问题来。

而陈循这些才能,六部尚书,各个内阁大学士都有的。

毕竟如果没有一定的政务处理能力,怎么可能爬上高位啊?

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后继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十一章 微山湖计划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赈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四章 朱祁镇的京营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三十六章 南方卫所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六十八章 征日本之问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八十二章 殿试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广西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吴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岳的机会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八十九章 开海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临朝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争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一百九十八章 顾兴祖逃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十一章 孙氏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赈第二章 外戚第五章 新内阁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三章 灾年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犹豫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五十六章 襄国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计划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七十八章 两件大事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一百四十四章 谁的西域?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六十七章 魏国公入处州城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一百二十九章 宁化巡检韩铁城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养风云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机的窘境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门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五十五章 诸将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