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雪纷纷

第十章 大雪纷纷

其实周忱所言的陈循的好处,有两点,第一是资历深,有能力接任首辅的内阁大学士之中,陈循是资历最深的。

选择陈循可以平稳过渡。

第二,就是陈循听话。陈循谈不上趋炎附势,但也是一个正常的官僚。在很多事情上都能表明这一点。

比如陈循在曹鼐倒台之后,当机立断,走了周忱的门路。这才有今天的位置。所以,陈循在骨子里有一股投机者的气质。

与于谦,曹鼐这样大臣没有办法比。

只要朱祁镇维持他的荣华富贵,他其实对很多事情并不会那么坚持。

朱祁镇心中感叹,君臣之间,本来就是一场博弈。

朱祁镇刚刚登基的时候,主弱自然是臣强,而今朱祁镇能够熟练的使用皇帝的权力,他就变成强大的一方了。

所以他只有搭档一个弱势的首辅,两人之间才能相处和睦,否则首辅摆不清楚位置,恐怕将来还会有一场风波。

周忱对于内阁增补,与家中后事,没有着一字。

朱祁镇看完之后,心中哀切。他说道:“就按周首辅的意思,内阁由陈循视事。今后再论增补内阁之事。”

此刻窗外忽然下起雪来,纷纷扬扬的大雪洒变了北京城,似乎老天爷也在为周忱的去世而伤心。

朱祁镇一时间没有了处理政务的性质,将所有政务都搁下了。

一时间不见任何人。

陈循而今六十多岁,相貌堂堂,他多在翰林院气质温文尔雅。只是此刻他也有一些按捺不住自己的情绪了。

因为他知道,皇帝口喻之中,让他视事内阁是什么意思,就是暗示他是下一任内阁首辅,他自然喜出望外。立即求见,得到陛下因为周首辅之事伤心,不见任何人之后,陈循立即去了周家。

大雪纷纷与周家的白皤相互辉映,更有几分凄凉之感,陈循到的时候,周家已经门庭若市了。

毕竟是多年首辅当下来,特别是在各种危机局面之下,保持大明这一辆车平稳开下去。

周忱的声望在百姓之中还是相当不错的。

至于一些人在周忱手中吃了亏,但也看在周忱圣宠依旧在,也需给个面子。

陈循在周忱灵前行礼过后,又安抚了家属一番,表示会督促礼部给好好办事之后,就退了下来了。

“陈公,下官是徐有贞啊。”一个大臣靠过来套近乎,不是别人正是徐有贞。

徐有贞这一次是回京述职的。

徐有贞在海西之战的时候,作为使臣在朝鲜督促朝鲜君臣配合,也算是有功之臣。后来吏部将徐有贞提了一级,却放在海西镇了。

原因很简单,海西镇是亦失哈开创的,但是亦失哈死后变成了单独的军镇,但是这怎么能行?

不符合大明朝的政治原则。

就大明朝的政治原则来谈,大明朝那一个军镇都会有太监,文臣,武将三者彼此制衡。

朱祁镇在断事官体系没有完善与独立之前,是不会破坏这种规矩的。

在海西镇朱祁镇放了一个镇守太监,不过他更多负责少府的事情,夹皮沟金矿可是海西最大的财源。

故而内阁觉得要派一个文臣去海西,而徐有贞就以辽东按察使的名义在海西开衙理事。大军补给,民政,徐有贞都有资格插上一手。

顺便提一下,海西镇而今算是辽东省下辖。

九边军镇并不是与省划等号,就好像是陕西,陕西省下面有甘肃镇,宁夏镇,固原镇,将来还有榆林镇等等。

而今辽东不过是一省两镇而已。

徐有贞倒是能臣。

正统十六年的时候,辽东辽河大水,在海西也不太平,但是徐有贞却巡视河道,修建沟渠,非但没有损失,反而多开垦了不少稻田。

徐有贞在海西做了不少事实,虽然海西尚不能自给,必须依靠从海上运输过来的粮食。但是在徐有贞任期之内,本地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升。

只是徐有贞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海西发展是有极限的。

倒不是土地开垦有极限,而是人口有极限。

海西有大片平原,特别是兴凯湖以南,有大片沼泽,但是在徐有贞看来,这都不是问题,。只要有足够的人力,他都能将这些地方给开垦出来。

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人力。

海西镇男丁不超过十万,这是本地卫所军,与女真依附过来百姓总和,如果加上老人女人孩子,大抵能有几十万人。

但是这几十万人,单单是海西城,双城卫,建州,等几个地方,就已经填不满了,更不要说开垦兴凯湖附近了。

他也发现,如果他不做出一些事情来,他这大半辈子就要在海西镇了。

无他,这里距离大明内地偏远之极,又是苦寒之地,每天下大半年雪,而且陆路虽然通了,但是要翻山越岭,艰难无比,走海路又是绕过朝鲜半岛,更是风雨遥遥。

这里谁愿意去啊?

徐有贞不甘心在海西蹉跎岁月,他得到了一个消息,立即感到大有作为。这才以述职为名来到京师。

只是他觉得这一件事情,他自己贸然上陈,没有朝中有力人士作为臂助的话,恐怕不容易通过。

他本想拜见首辅,却不想首辅去世了。

看见陈循他也是眼前一亮。

他们两人还是有一些渊源的,最少在翰林院之中,他也是得到陈循照顾了,算是老相识了。

只是在原本的历史上,徐有贞可是狠狠的摆了陈循一道。

不过此时两人关系却很融洽。

只是陈循无意与徐有贞多聊,毕竟他刚刚得到了内阁视事的权力,虽然很可能这是让他接任首辅的信号。

但是在官场上太清楚一件事情了,那就是即便是尘埃落定的事实,也有可能被推翻,更不要说这种悬而未决的任命了。

所以,陈循与徐有贞寒暄了几句,就要走。

徐有贞一见如此,心中有些着急,上前低声说道:“陈公有意首辅之位乎?请陈公听我一言。”

陈循一听,眼睛微微一缩,他暂代周忱在内阁视事这一件事情,还没有传开,最少刚刚到京师的徐有贞,是不可能知晓的。

不过,这却是陈循而今最挂心的一件事情,他微微顿足说道:“这里不是说话的地方。”

徐有贞说道:“陈公请看此疏。”

随即徐有贞将袖中一封奏疏递给了陈循。

陈循打开一看了,立即皱眉说道:“朝鲜乃是不征之国。”

徐有贞说道:“在咱们这位陛下哪里没有什么不征之国,陈公久在内阁,焉能不知?下官只求陈公在陛下那边美言几句,不管成与不成,对陈公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陈循也明白,徐有贞所说是道理的。

对陈循来说,这是他向皇帝靠拢的表态。

如果说京师之中最大的主战派是谁?自然是宫中的皇帝必须了。

别的大臣,对于开边之事,更多是一个选择项,而朱祁镇的态度却是一个必为之事,甚至破釜沉舟,赌上了身后名声。

当今一心做汉武帝,陈循这种身边近臣焉能不知道?

之前他可以保留态度,毕竟他在内阁之中的权力并不大,但是此刻他距离内阁首辅只有一步之遥。他不能不有所表态。

如果他不表态,别人却表态了,说不得这内阁首辅的位置就是别人的了。

而这一封奏疏,在陈循看来,大小轻重,正合适。不用他亲自出门,徐有贞代劳了,而且陛下这几年厉兵秣马,未必不是在等一个机会。

陈循说道:“那照例上奏便是了。”

徐有贞大喜说道:“谢陈公。”

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枣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十四章 遗诏第八十九章 开海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七十章 肇州破敌第三章 都掌蛮第七十五章 叶留宗的野望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四十三章 万方有过,罪在朕躬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国公的死讯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后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二十七章 田赋第五十章 官茶与商茶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七十章 年关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颜帖木儿的决心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将军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礼生死第九十章 开海二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四十二章 树上开花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一百零四章 行猎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学第三十八章 五世说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八十四章 沙县民变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贤的机遇第五十一章 晒盐法的进展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传京师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七十五章 叶留宗的野望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四十九章 京仓大火第一百五十二章 亲亲之道第十五章 礼乐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狱吏之贵第一百七十四章 满壁荒唐纸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七十六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七十六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二十六章 陈文的杀手锏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战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三十一章 庆都公主驸马三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