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

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

宣德十年的冬天,似乎来的早了一些。

纷纷扬扬的雪花,将整个京师都笼罩在一片白色的海洋之中。

一架驴车晃晃悠悠的从便门进入北京城中。

这一年之中,这个时代的北京城是一座兵城。大部分居民都是军户。还有一些投降朝廷的鞑官,所以在大街之上,不少蒙古服色的人来往不断。

这架驴车前面的铃铛不住的响。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之声。

在北京城之中,转了几个弯,就来到了明照坊的一个胡同里面。

这里住的大多都是官员,而且是文官。原因很简单。

这里距离皇城东安门比较近,出了紫禁城东华门,就从东安门出来。出了东安门向南,就是明照坊。

而明照坊南边,就是南熏坊。

各衙门大多在南熏坊之中,办事也比较容易。

当然北京官员很多,自然不可能在这里一个坊中居住。

这驴车停了下来,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官员下车,上前叫门。将名帖=刺递进去。门房一看名刺,立即说道:“原来是于大人,我家老爷早就吩咐了,只要于大人过来,直接进门便是。”

于谦回身吩咐驴车,安排人去客栈先安置下来,待他回去再说在北京城的住处。

于谦进了杨府。

这里就是杨士奇府上。

三杨的作风还是挺正派的,不管是装模作样还是别的,总之是,公事到衙门谈。一般很少有官员上门求见的。

但是杨士奇毕竟是内阁首辅,一个人也没有上门,那也不现实。

于谦到了客厅一看,就有两个官员。在这里等候了。

于谦只来得及与他们寒暄了一下。知道他们是翰林院,这一次过来,却是因为乡试的原因。

太皇太后已经决定明年开恩科,明年春闱,现在算算各地秋闱,也就是考举人之事,已经尘埃落定了。不过,科举是国家大典,这里面有很多事情,都要禀报杨士奇。

只是什么事情在公堂之上,不好说,非要私下里来拜访。于谦心中暗有不悦,也就不与他们多说话了。

片刻之间,就有杨士奇一仆役来请。

书房之中,杨士奇一指椅子说道:“廷益,坐。”

于谦行礼道:“拜见老师。”

于谦乃是永乐十九年辛丑科进士,科名是比较靠后的,乃是三甲九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当年辛丑科的主考官就是杨士奇。

故而于谦也算是杨士奇的学生。

这也是杨士奇是于谦靠山的原因之一。

于谦坐定之后,说道:“老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急召学生入京?河南大旱方过,民力未舒--------”

杨士奇笑着说道:“我知道,百姓请愿,想要留你。只是为人臣如何为大忠?”

百姓请愿留任地方官,在清代已经变成了花样文章。似乎每一个地方官离任,不弄一个万民伞,遗爱靴之类的东西,就不好意思,与人说话。

但是在明初,却还有不少地方官的确为百姓爱戴。有人在某处当知府十几年之久,就是百姓爱戴,不愿意地方官远离。一般情况,百姓只要请愿,皇帝都会批准。

于谦也受百姓爱戴,历史上他就在河南巡抚就当了很久,固然有后期得罪王振,不得升迁,也有河南父老爱戴,不愿意于谦调离的缘故。

于谦心中一动,说道:“为人臣当以左右天子为忠。”

这一句话,看似是问于谦,其实是一种暗示。

左右天子为大忠,其实是一个典故,说的就是一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寇准。当时辽人南下,寇准几乎是挟持宋真宗御驾亲征,才有了后来的澶渊之盟。

左右天子为大忠,就是说寇准在这一件事情上的所做所为。

于谦自然是闻弦音而知雅意。他的回答也只能有一个。

杨士奇说道:“今日,就有这样一个机会。太皇太后点名让你为皇帝讲官,并兼任顺天知府。”

于谦心中一跳。不过随即镇定下来了。

这也是于谦修养好。作为士大夫,谁不想为天子之师。

于谦皱眉说道:“学生有些不明白,这是太皇太后安排的?”

这两个官职风马牛不相及如何能连在一起?

杨士奇对于谦的表现,还是挺满意的。

遇见这般大事,还能喜怒不形于色。他心中暗道:“于谦办事干练,遍历内外,熟知地方情弊,唯一有问题的是,对中枢不大熟悉,看看吧,如果他能得陛下赏识信重,将来就将他从顺天知府上调入六部之中。”

于谦入京之事,杨士奇并没有多着急办。里面还有一些波折。毕竟河南旱灾刚刚过去,于谦又想整修黄河堤坝。这些事情总要收尾。

杨士奇熟知地方情弊,所以宁肯让于谦在地面逗留一两个月。也不想因为官员交接问题,贻害百姓。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

因为于谦的事情,皇帝特别在早朝之后,留下杨士奇奏对,问得就是于谦何时入京?

杨士奇虽然在很多事情上不说话,但是却是心中明白的很,即便是宫中一些事情,也万万瞒不过他这个三朝老臣。

他知道,皇帝在秋日那一场风波之后,变得安分多了。每日除却雷打不动的读书之外,又开始在侍卫的指点之下,练习骑射。

奏折也看,但是再也不发一言。

越过太皇太后召见大臣,更是没有的事。

唯一一次,也就是这一次问于谦。

杨士奇这才明白,于谦在皇帝心中可是简在帝心。比他想象之中还重要。

于是杨士奇对于谦的态度也变了。

到了杨士奇这个年纪,有些事情,他都要想了。

比如后事。

杨士奇只有两个儿子,长子不成器也就罢了,但是狂妄不知收敛,残害百姓,有时候杨士奇就想亲手将长子给杀了,清理门户。

但是下不了这个心。

似乎因为长子的原因,对次子的管束又太狠了。

此子老实倒是老实,但是想在朝廷上立足,却不能仅仅是老实。所以杨士奇政治遗产,却不是他们能够继承的。

杨士奇有心在年轻一辈之中,选出几个人来。以免他死后,朝廷青黄不接。

杨士奇选人的标准有很多,但是其中有很大的分量,就是与皇帝的关系如何。

有明一代,仁宗东宫诸臣,是与皇家关系最好的。可以说君臣知遇,善始善终。仁宗皇帝宣宗皇帝对大臣,犹如家人。

也正是因为这样亲近的关系,东宫诸臣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才有仁宣之治。

虽然不好听,但是臣子最重要的不是才能,而是圣眷。

杨士奇不知道于谦到底如何入了皇帝之眼。但是既然皇帝记住于谦。杨士奇心中于谦的分量,就大大加深了。

今日一试,于谦清廉有节,又有城府,不是如李时勉一般,忠直有余,权变不足。毕竟在内阁的位置,不能光凭忠直来办事。

杨士奇将皇帝受罚之事,给于谦说了,自然有春秋笔法,有些省略。对皇帝与太皇太后都有所美化。最后杨士奇问道:“你觉得皇上之心,如何?”

于谦说道:“陛下天资聪慧,继承太祖太宗清净大漠之心,亦知道虏不可骤灭之理,实乃朝廷之福,只是可惜,而今天下卫所,早就不是太祖太宗时候了。大军不北伐尚可,一旦北伐恐怕淇国公之遇,复现于今日。”

淇国公丘福授命北征,全军覆没。这是永乐一朝少有的大败仗。

杨士奇说道:“这也是太皇太后让你担任讲官的原因所在。”

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九十九章 定风波二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二章 云南局势第一百四十九章 黄河大工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十一章 微山湖计划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一百零五章 理财圣手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十章 大雪纷纷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四十三章 凭祥之战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五十五章 水利学堂的功课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二百一十九章 卫所腐朽的背后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预想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坚决第十八章 陈纲案第五章 天马来兮从西极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四十二章 风云会聚第一百四十一章 锦衣卫的手段第四十二章 举步维艰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战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零八章 银铺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一章 海内老臣心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风俗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一百六十八章 灾情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二第七十七章 日食将至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九十五章 大明军制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五十五章 水利学堂的功课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六十七章 当年千里追异人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