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

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

会宁伯李家在京师只能算是二流勋贵,但是放在西宁却是大名鼎鼎的。乃是西宁卫出身最大官员了。

前文说过,勋贵乃是卫所制度顶层建筑。

大明三百多个卫所,只有极少数卫所是没有靠山的,大部分卫所都是京城某一个勋贵的自留地。

或是当年祖上设立的卫所,或是某勋贵乃是某卫所出身,或者家族子弟在某地任过职。等等等。

比如石亨,虽然是新得的国公,但是他在海西就有某些特殊利益。

正即便是朱祁镇改革京营,这种联系也是没有完全斩断的,想想就知道,武学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卫所世袭军官出身,朱祁镇也不能改变的。

只是朱祁镇重整京营之后,各家勋贵对卫所与京营的权重有些改变。更多正统勋贵更在乎在国家军事上的话语权,而并非荣华富贵。

而有些没有赶上的勋贵,还如同之前一样。

会宁伯李家就是其中之一。

会宁伯李家自称乃是五代李克用之后。先在西夏,后迁徙西域。而真正在大明发迹,却是李南哥,在元明之交,举西宁降明。洪武年间官至西宁卫指挥佥事。

其子李英更是李家崛起的重要人物。

他屡次与西番作战,立下不少战功,最出名的一战,就是西域杀朝廷贡使,李英出昆仑山数百里,追杀殆尽,就是以此功为会宁伯。

只是李英功劳不小,但是李英本身就不是什么干净的人。

在洪熙年间,就有御史告发李英违法乱纪。但是仁宗皇帝宽恕李英不与追究,只是将这个御史调离西宁了事。

仁宗皇帝未必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这种久镇一方的将领,还是慎重为好。

宣宗登基之后,掉李英带西宁卫班军入京营,跟随宣宗出塞,倒也有些战功,但是很快东窗事发。

特别是李英插手,西宁指挥使祁震家事,想扶持自己的侄子成为指挥使,这一件事情,西宁祁家与李家反目成仇。

爆出了李家不少黑料。故而李英下狱。

只是毕竟是功臣,最后还是被放了出来,正统二年病死。其子继承爵位之事,一直拖着。朱祁镇亲政之后,为了拉拢勋贵,在很多地方放松了,李英之子,李咏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袭职的,而今的李咏就在京营之中任职。

当然了,这会宁伯李咏在京营之中,也是一个排不上号的人物,范广地位未必在李咏之下。但是大明勋贵看上去不少,但是真正分散在各地,却不是每一个卫所都能出一个的。

仗着有会宁伯在京师,李家就是西宁众多家族的第一。

当然了,李家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声势,并非仅仅因为会宁伯。

毕竟会宁伯虽然尊贵,但是也调离到京师了,只能作为靠山,如果事事依靠,那也是远水抵不上近渴。

西宁李家之所以这样兴旺,让于谦侧目,就是西宁李家本身的实力就足够雄厚。

因为西宁李家不仅仅在卫所任职,还是土官。

西宁李家,祁家,陈家,都是西宁土司,各自有各自的土地。而当初李英下狱的重要罪名之一,就是李家侵吞民户七百余户。

李家将朝廷的百姓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

而七百余户是什么概念。在明代平均一户有四五人。七百户也就是三千多人?而之前官府档案之中,西宁百姓总共才一万五千多口。

也就是李家侵吞了近五分之一。

而且这仅仅是侵吞,还不算李家原来的拥有的人丁。

这也是为什么仁宗皇帝优抚李家的原因,因为在西宁这个地方,李家的人丁未必比西宁卫的人马少。

而李家还在西宁卫中任职。更加自己的影响力渗透进西宁卫之中。

近乎割据的局面了。

朝廷未必对付不了他们。但是实在是鞭长莫及一些。

所以即便不看会宁伯的面子,西宁李家也称得上地方豪强。

甚至不用调查,茶马走私贸易如果能绕得过西宁李家,才是咄咄怪事。西宁李家也是松潘各部惹不起的大人物之一。

西宁李家而今主事者,乃是李家二房李文,乃是会宁伯李英的侄子。坐镇西宁倒也是有些战功的。

不过于谦细细探查,李文的战功也是多借助李家的实力而已。李文的实力用多少能力,倒是未必。只是李文在政治上足够敏锐。

似乎与现任会宁伯李咏沟通过。当于谦一上任,他就过来通秉内情,将茶马贸易的内幕一古脑捅给于谦。

以求代罪立功。

于谦之所以能够这么顺利的将走私路线一一封锁起来,其中未必没有李家的帮助。

这却是丘浚所部知道的。

可惜,即便这样于谦也不能放过李家。

倒不是于谦小气,翻脸不认人。而是于谦太明白了。如果朝廷在西宁卫没有足够的话语权,那么茶马贸易而今整顿过后,不过两三年,就会变成原来的样子。

之所以茶马贸易荒废。其实与大明太祖对西宁湟一代才用土流杂用,而统治手段也是以卫所为主。

在卫所制度崩溃,各级卫所官员侵吞屯田,卫所几乎成为了世袭军官世袭罔顾的家业田产,政府的权威荡然无存。

这样的情况之下,奢求茶马贸易的正常进行,岂不是缘木求鱼?

所以于谦觉得保证茶马贸易,就必须整顿西宁等卫所。

改土归流,这个时候并不合时宜。毕竟大明大敌在北,在青海这里闹出事情来,反而会分散朝廷的注意力。

但是整顿卫所,却是大明自己的事情了。

如果实在不行,就重新将西宁卫变成西宁州,设立流官管理,恢复最基本的行政秩序,甚至于谦想今后巡视茶马的御史,常驻西宁,形成常态,才能将茶马贸易控制在一点规模。

并不是不会有人偷税漏税走私贸易了。

而是朝廷在这里看着,他们即便是偷税漏税,也必须给皇帝那边一点面子吧。这才能保证茶马贸易中朝廷能获得一定比例的收入。

否则即便茶法改的再好。也不过是无根之木而已。

历史上弘治年间名臣杨一清也改革过茶马贸易,但是结果不过两三年之间,人亡政息,其原因何在?

是茶法有什么弊端?

但是茶法经过唐,宋,元三代改良,实行引税制,即便上已经是比较完善了,或许有缺陷,但还没有让整个制度推行不下去的缺陷。

就是河湟一带的行政权力,早就被当地土司土豪给瓜分殆尽了。朝廷向从里面分一杯羹,要问他们愿不愿了。

即便有名臣在位,一阵强力推行过后。不过数年就会反弹。

于谦正是看见了这一点,故而即便是李家已经提前投诚服软,甚至可以交出大半茶马贸易的渠道,但是于谦依旧不能能放过李家。

这是政治立场的问题,倒不是于谦对李家有什么态度。

不过,就看李家能不能识趣到底了。

如果他们真能识趣到底,于谦也能给李家一些好处,让李家回京师发展,并在皇帝面前说好话,让会宁伯这个爵位能够长久一点,甚至李家一门双爵,也未必不可能。

但是如果不识趣。

于谦也只能用雷霆手段了。

不将西宁最大的地头蛇,也是侵吞卫所最多的李家给收拾了,于谦下面的手段,就无从谈起了。

时势使然,政治就是如此,并不是于谦想顾及情面,就能顾及了。

李家现在还不知道于谦的打算,正在欢天喜地的准备迎接于谦。

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溃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五十章 重启遵化铁厂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五章 新内阁第七十七章 有惊无险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传来第十四章 遗诏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战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二百二十三章 半渡而击之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一十二章 东胜卫之战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礼生死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三十八章 景东之战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七章 议政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势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四十七章 西虏寇边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六章 圣心如渊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后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五十六章 襄国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一百二十四章 情报速报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风俗第一百六十八章 灾情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三十五章 精简少府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间的争执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异类朱祁镇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八十三章 说客张文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