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东胜卫之战

第一百一十二章东胜卫之战

也先正在这里欢喜非常的时候。

忽然有人来报道:“明军已经来了,一路从开平而来,大约有三万骑,为首乃是郭登,一部从山西偏关而来,大约有两万骑,只是他们行军缓慢,挨着黄河走,黄河上有大小船只。还有辎重。”

也先一听,就知道两边都不好对付。

郭登就不用说了,乃是大明宿将武定侯。

在骑兵相若的情况之下,也先也不敢说能战而胜之,至于山西镇的援军似乎像软柿子,但山西镇也很有自知之明。

他们靠着黄河行军。

黄河从东胜卫到偏关这一段河道,很是难行。多激流浅滩。

但是那又如何?

朱祁镇既然发话了,自然要能行。

东胜卫能很快修建起来,少不了黄河之上的物资运输。

所以黄河之上有一支船队。

数量不多,却能在关键时候成为山西镇骑兵的依靠。

如果瓦刺大军南下的话。说不定山西镇骑兵会背水扎营,在船只的支持之下,瓦刺恐怕也不能速战速决。

而今宣大以北,大宁,开平以南这一带,是朝廷驻军最多的地方,连京营也有五万骑兵驻扎在这一带,在短时间之内,抽调十万骑兵,还是可以的。

这就是为什么也先不带大军南下的原因。因为如果不想与明军决战七八万骑兵,与二三万骑兵相差并不大。

本来也先还想再做一些事情,与打不了明军大队,还能打一些小队人马。而今得了青贮法这个宝贝。

他立即调整了自己心中的重要性,最最重要的是将一干懂的青贮法的人员带到漠北,其次就是将俘获的五六万压回漠北。

任何东西,都是落袋为安。

故而也先根本没有留恋,立即从东胜卫下撤离,翻越瀚海,回漠北。

他临走之前,无意之间向西边看了一眼,却见有山势连绵,哪里不是别的地方,就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的阴山。

他心中如何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随即将这种感觉压了下去,随即带队走了。

数日之后,数万骑兵赶到东胜卫城下,依旧是追不上了。

只是东胜卫之战虽然结束了,但是这一战的余波却没有那么容易结束。

李文在这一战之中,没有得到一颗首级,却被瓦刺掳走了五万蒙古人。东胜卫辖地为之一空。

关于李文的攻过问题,在朝廷之中引发了强烈争论。

很多勋贵认为,李文守土无能,累及治下子民,当夺爵下狱。但是以王文为首的文官认为,李文孤悬于外,能保全城池已经是大功一件,至于蒙古各部刚刚投降,其心不可问,李文的处置没有错误。

这其实就是李文献出李家在西宁基业,为李家换一个伯爵的后遗症。

之前是圣眷正浓,各勋臣不愿意正面与皇帝顶,但是而今李文自己犯了事,自然要落井下石了。

要让人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至于文官方面为什么支持?

因为这个决策是于谦做的。

于谦虽然不在中枢,并不意味着于谦在中枢就没有盟友了。

吏部尚书王文在陕西任过职,对陕西的情况很了解,对一些地方卫所的状况,也是深恶痛绝。

所以支持于谦的做法。

如果能杯酒释兵权的办法,接触一些地方卫所军官的特权,文官很多人都愿意的。

王骥虽然身体不大好了,常年得病,但是依然就这一件事情上发生,支持李文。

朱祁镇面对这个局面,很清楚李文的事情成为一个暴风眼了。

这也是朱祁镇一边推行北伐战事,一边推行卫所改革必然的结果。层层矛盾到了这个时候才爆发出来,朱祁镇已经决定有些迟了。

至于为什么跳出来支持的是石亨。

原因很简单,正统勋贵之中,石亨吃相最难看。他在海西就有特殊的利益,关内的人参市场上,石家是大名鼎鼎的。

石亨虽然是新贵,但是屁股已经坐在原本卫所军官一方了。

他之所以这样选择很简单。

石亨他出生入死,不就是为了荣华富贵。怎么维持自己的荣华富贵,就好像是各地卫所一般,看似是国家的土地,其实是各家族已经分了的土地。

石亨也在海西占据了不少屯田。成为石家的私田。

而且其他正统勋贵,都是比较有底蕴的。如杨洪,他祖上也是开国功臣。在政治上有自己的敏感性。

或许他未必舍得这里的利益,但是他也有其他方面的利益支撑。或者说杨洪更在乎杨家世世代代在大明军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不是一些钱财什么的。

但是石亨做不到这一点。

当然了,石亨也是打胜仗打多,养出一股舍我其谁的架势,觉得大战在即,朝廷定然不会将他怎么样的。打瓦刺决计是少不了他石亨的。

面对这各方风云变动,朱祁镇默默的思考自己的政策。

朱祁镇以打瓦刺来搅动军队,完成自己的改革,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与瓦刺的大战,让很多人的权柄极速增长,而石亨就是其中的典型。他本来以为石亨能成为自己的帮手,但是此刻自己新培养出来的将领,似乎有了自己的心思。

但是他依然觉得自己的办法没有错。

无他,如果不打仗,谁知道所谓的军事改革的效果如何?如果不打仗,军事上如此投入,文官那边就过不去。如果不打仗,朱祁镇动军制的反噬就没有了吗?

还是会有的,不过表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只是石亨的确让他失望了。

朱祁镇心中叹了一口气,说道:“可惜了石亨。”他眼睛之中闪过一丝精光。石亨这个名字被朱祁镇记在心上了。、

叛徒比异端更可恶。

当然了,石亨所想没有错,在临战的时候,朱祁镇决计不会动大将,打瓦刺还需要石亨。所以这一件事情的处理,却要需要方式方法。

首先李文的表现如何?

可以用平庸来形容。

所以李文并不适合边关将领。朱祁镇决定给李文相关处罚,撤掉李文的东胜卫的官职,调入太仆寺之中。

说是用他的养马特长,却是让他坐冷板凳。

无他,太仆寺的工作大多都被其他衙门夺去了。

首先是太仆寺寄养在百姓家中马,而今都被兵部调入驰道体系了,几十万匹马维持北京到遵化,北京到宣府,北京到大同,遵化到大宁,宣府到大同。藤县到宿迁的驰道。

至于藤县到宿迁,也就是当初运河中断的时候,临时搭建起来维持南北货物运输的驰道,而今运河虽然畅通了,但是这驰道依然在运行之中。

而曹鼐到任之后,更是允许驰道商运,成为大明第一条可以产生效益的驰道。

这么多用马的地方,当初太仆寺寄养百姓的马匹已经快不够用了。

而其他地方太仆寺还在正常运行之中,但是总体来说,这些太仆寺更多被地方巡抚,总督管辖,京城太仆寺管不到。

也就是李文坐了冷板凳,当然该给他的爵位待遇还是给他了。

朱祁镇看似不偏不依,以一种活稀泥的政治态度,将这一件事情给了结了。

朱祁镇为了这一场大战,准备了这么多年,在大战之前,朝廷之上以稳定为主。一切情况,朱祁镇都可以暂时退让。

只要能打赢瓦刺,有一场辉煌的胜利,其他的事情,朱祁镇自然可以慢慢算账。

毕竟来日方长吗。

一切的一切都为北伐做准备。

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一百零五章 朝鲜延边之战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预想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一章 襄王金册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十三章 刘定之入阁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三十八章 盐业帝国的景愿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八章 断事官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二十章 三世说与大同世界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二百三十七章 伤亡惨重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九十七章 对大藤峡的决断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兽之斗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尝试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坚持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一百零七章 迂回计划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六十章 徐有贞的目的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十一章 微山湖计划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间再无亦失哈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机的窘境第三十五章 广西内部的分歧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第五章 天马来兮从西极第九十五章 开海七第一百七十章 东厂内第五十三章 福建乱局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一百零九章 甘肃在行动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为天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国公的死讯第一百一十九章 杀人是为罪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一百二十章 韩铁城到宁化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八十九章 开海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