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

第一百一十三章北伐

正统二十二年,春末。

北京大校场。

朱祁镇身披金甲,骑着在白色骏马之上,身后锦衣卫层层护卫,看上去雄伟非常。

从朱祁镇的位置层层扩散开来,大明京营精锐都在这里了。

在朱祁镇的强烈镇压之下,大举北伐的决策,总就没有人能够推翻。

所有的一切都在去年到今年之前准备妥当了。

依旧是分三路北伐,分别从开平,大宁,肇州三处进攻漠北,更准确的说是漠北东部。毕竟瓦刺的老巢在漠北西部,天山南北一带。

朱祁镇从来没有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

这一战明军出出动了十五万骑兵,但并非真正出动仅仅是十五万,还有大量蒙古部落被征召,还在杨洪,郭登所部还有一两万步卒作为负责后勤。

这一次每一路都要深入千余里,再加上可能有的战斗,不可能没有后勤辎重。

总不能让太宗皇帝一步,动员五十万人,步步为营,将粮食转运到大漠之上吧。这消耗太大了。

带了辎重,骑兵行军能力就被限制了。很多时候都要让后营有自保之力,否骑兵大队去追击瓦刺了,反手被人掏了老巢。

可就不好了。

所以后营都带了大量火器,什么火铳,火炮,万人敌,乃至地雷,等等防御性火器,再加上大量车辆,以及大量的辎重,即便被瓦刺大军包围住,守上一两个月也是没有问题。

这也是各部未虑胜,先虑败的选择。

如果瓦刺放过其他两部,猛攻其中一部,步骑结合下来,也未必不能一战。

这样一来,大量的辎重,火器,弹药要运输,所需要运输战车数量就相当之多,所需要的驮马,就非常之多。

否则根本不可能支撑大军。

所以,这一次动员的人比马多。

大明几十万匹战马驮马,大半都参与进去了。

可以说,朱祁镇掏出了血本。如果不是漠南蒙古臣服,给朱祁镇带来数十万马匹,还有西北送过来过万马匹,再加上朝廷之前,本来就保存的马匹。

这猛地出动几十万匹战马,根本是大明不能承担的。

至于石亨所部并没有带步卒,并非朱祁镇对石亨另眼相看,而是石亨坚决不要的,他对这一次北伐的意见,就是以快打快,五万骑兵持一月之粮,双马,突入漠北。趁着也先各部还没有聚集打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石亨的意见,被孟瑛否决了。

大明承受不起这一场大败。

所以,很多时候宁可白跑一趟,也不愿意在一两千里外用数万士卒的性命赌一胜负。

有一点大家都承认。

那就是而今大明的国力,要比宣德年间强大太多了。一次不行,还有一次。只要没有太大的天灾,朝廷是能支撑的住。

但是朝廷在漠北大败,锐气一损,下一次北伐就不大容易了。

要知道,而今这一次大规模用兵于漠北,一直是有人反对的。

而今一切都准备好了,朱祁镇准备出征之前最后一次校阅三军。

这一次,朱祁镇并没有选择在天安-门外,毕竟天安-门外一条长街,地方还是有一点小。容纳不了十万大军。

对,这里是什么十万大军。

虽然这一次三路大军每军五万骑,即便是加上辎重后军,总数也不过二十万,不过如果算上蒙古各部仆从军之外,对外号称三十万大军。

但是这些大军有相当一部分,已经运动到位了。

北京到大宁驰道已经通了,但是北京到开平的驰道,却还在修建之中。

北京到开平的驰道,要先到大同,然后从大同沿着当初留下的驿道,一路到开平去。这一段还在修建之中。

即便如此,而今已经有不知道多少辎重,从这两条驰道之上往前线运输了大量的粮草,辎重,还有人马。

只有肇州那边,却是通过水路,将朝鲜,海西的物资,通过松阴城送到了肇州。

特别是肇州城那边,因为那里距离北京太远了,为了在同一日出兵,肇州是准备最好的,而石亨此刻已经在肇州坐镇了。

朱祁镇校阅的仅仅是一部分士卒而已。

朱祁镇从一个个方阵之前纵马而过,只见一面面红色的旗帜,就好像是一面燃烧的火海,无数士卒不论步骑,都整整齐齐的,如刀切斧凿一般。

而今朱祁镇终于感受到了后世阅兵的感觉。

朱祁镇先在军前纵马一圈,然后来到了点将台之上,他在龙椅上坐定,身后文武大臣纷纷就坐。

范弘立即出列,站在最前面,双手打开圣旨,大声宣读道:“承太祖太宗仁宗宣宗之继,随九世之仇,亦不敢忘-------”

朱祁镇的出兵诏书,自然是历数大明与元的世仇。既然也先想接元之正统,那么大明打也先根本不需要什么借口,更何况,尚有猫儿庄之败,被朱祁镇定性为国耻,不可不报。

当然了,这些东西,是士大夫所看重的。

对于大部分参军的士卒来说,他们对这些正统什么的,并不是太感兴趣。

朱祁镇自然不忘记赏赐,一口气拿出来一百多万两,给每一个士卒加饷十两。算起来,也就是说,每一个士卒今年都是领的双俸。

要人卖命,自然要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大明的士卒可没有那么高的的觉悟,就算是现在打仗,也会有战时津贴。只是不知道数目是多少。

而且在这个时候发出来,却也是有一点开拔,安家费用的意思。

不得不承认,募兵制度也是有坏处的。

这些职业雇佣兵,很多时候都是看钱的。每有钱是不可能动的,所以,朱祁镇也感到一件事情,那就是以大明之大,如果存募兵的,六七十万军队的负担已经足够重了,如果在打仗的时候,加赏什么的,更是一个财政极大的负担。

朱祁镇甚至有些反思。

这个制度是不是为将来埋下祸根。

不过,这个时候并不是想这个的时候。这政策调整要之后再说,而今朱祁镇立即要做的是鼓舞士气,将眼前这一场大战打赢。

于是封武定侯郭登为征北将军,开平总兵官,西路军总管,杨洪为征虏将军,大宁总兵官,中路军总管,石亨为征西将军,肇州总兵官,东路军总管。

一声令下,大军开拔。

于是一队队人马从朱祁镇的面前走过,一副车辚辚马萧萧之感,在军营之中,毕竟皇帝亲自来送行,士卒还能保持庄严肃穆,但是出了大校场,两侧的道路之上,却有不知道多少百姓。

有些是从保定,真定之地赶来的。

大明京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河北军。

因为京营虽然有其他部分边军调入,但是总体已经演变成了募兵,而募兵地就是直隶八府再加上顺天府,宣府,大同等地。

这一次征战,对朝廷来说,固然是胜券在握,即便有所失利,也不可能败的太惨。因为在出兵之前,敌我力量对比已经是非常鲜明了。

但是对每一个士卒来说,却不是这样的。

打仗哪里有不死人的?但是每一个人身后就有一个完整的家庭。这就是这些百姓,宁可跑上几百里,也要看一眼的原因。

要知道,这个时代管控很严苛,百姓从家乡到京师,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他们知道,这很可能是最后一面。

只是有些人最后一面也未必能看得见。因为他们来此,他们只能看见大队人马北上,却无法从中认出那一个是他们的孩子。

或许都是他们的孩子。

因为这都是河北男儿。

第十二章 军议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势第八十二章 殿试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医院令楼元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七十章 父子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二章 云南局势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变化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溃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围第一百三十章 谢家的家底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残局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一百三十八章 盐业帝国的景愿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六章 新天子第一百五十二章 亲亲之道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内情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寿几何?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第一百零三章 废天皇第二十章 三世说与大同世界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二十四章 于公堤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九十二章 百官条例之内阁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二章 大武学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第七章 议政第一百九十七章 将军百战死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一百五十六章 尘埃落定大本堂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一十二章 东胜卫之战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三十章 朱祁镇的决断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三十章 御前带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