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

第四章朱祁镇的算计

真以为逃进山中的都是什么良民吗?

这些在山中结寨而居的百姓,就是官府所言的刁民。

虽然这样说不大好,但是深山之中很多愚昧的百姓,的确不知道后果,杀人越货,简直家常便饭,根本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

即便后世一些偏僻小地方,也将王法当回事,更不要在这个时代了。

也是项忠有勇力,有胆魄,有手腕,同样也有智谋,才能看似顺顺利利的上山带下来几十万百姓

安置在襄阳,南阳一带。

如果有人想仗着大明官员的身份就能完成这一点,早就人头落地了。

朱见濬这才放心多了,但是又有了新的疑惑,说道:“于师傅,父皇登基以来,每日勤政不已,赈灾之事从来没有半点拖欠,就算是每杀一人,也必让三法司多次覆刑,何以百姓屡屡为乱,这白莲教怎么又能坐大?”

于谦长叹一声,说道:“陛下是明君,但是天下事,并非一个人就能做好的,而且百姓生活太苦,生死就在眼前,哪里会念什么君恩?”

“太子在兰州卫也一年有余,难道好不知道这一点吗?”

如果之前,告诉朱见濬。朱见濬不会理解,他一个高居皇宫之中的太子,又怎么能明白民间百姓的艰辛。

但是在兰州历练了一年,吃过苦,受过难,手上出过燎泡,饿过肚子,喝过泥水,生过病,淋过雨。更明白,他所经受的一切,对真正大明底层百姓来说,却是够好了。

至少,这些人还是吃皇粮的。

至少,西北卫所被于谦清理了一番,各种欠饷都没有了。

比真正底层百姓,要好上不少了。

真正的底层百姓,根本没有心思想别的,他们的一切思维都在吃饭上,因为不努力想办法,他们随时都面对断炊的危险。

为了能吃饱饭,造反算得了什么?杀头算什么?

很多人都不将自己的性命当一回事,因为他们的性命有时候真就是那回事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死在某个角落里面了。

朱祁镇登基二十多年,不能说没有功业。

但是他的功业距离百姓有些远,或许河北百姓受到了朱祁镇的恩惠,这也是为什么朱祁镇征兵河北百姓最踊跃的原因。

但是对于其他的百姓来说,他们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变化。

不过,有时候没有什么变化,并非什么坏事。最少说明了,大明百姓生活标准,并没有向下跌落。

于谦看着朱见濬的脸色,沉吟了一会儿说道:“其实以老臣之见,这一次白莲教之乱,并不仅仅是因为如此,恐怕真正的问题还在中枢。”

朱见濬心中一动,说道:“可是父皇身边有奸臣?”

于谦苦笑摇摇头,说道:“不是,李贤也不能奸臣。”

朱见濬说道:“师傅所说是李首辅,以孤看,李首辅不像是奸臣啊?”

于谦说道:“老臣也没有说李贤是奸臣,只是他的京察大计太过严厉一些了,整个天下可以说官不聊生。”

于谦对李贤的举动,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了。

去年,也就是正统二十三年的时候,李贤启动京察大计。于谦虽然不在京城,但是他心底也是赞成的。

毕竟这几年,朱祁镇忙于征战,对官员的监督就放松了。他当初对高阳伯李文的事情上就能看出来。

如果不是时间紧,还有瓦刺的威胁,于谦决计不会让李文好过的。

于谦的处置尚且如此,各地地方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此一来,官府腐败自然滋生了。

是时候好好整顿一遍。

只是于谦看李贤做的事情,有些失分寸。

从去年京察以来,已经有两个巡抚,数个知府,几个主事,一古脑被掀翻了,至于被罢免的县令,更是数不胜数。

一时间官场震动之极。

于谦也大为侧目。

并不是于谦对那些自甘堕落之辈同情,但是作为政治家,和光同尘是必修一课,洗刷吏治是一回事,但是将天下弄得人心惶惶,就真的好吗?

有矫枉过正之嫌。

只是于谦并不知道,想要矫枉过正的人不是李贤。

李贤是多少年的老吏部了,放在现在,就是他大半辈子就是组织部,其中分寸拿捏,对李贤来说根本就是本能了。

如果一切让李贤来做事,决计不会闹出这样的事情来了。

真正在背后推动的乃是朱祁镇。

朱祁镇之所以这样做,却是因为祖制。

朱祁镇被李贤劝阻之后,心中就一直再想大明祖制到底是什么?纤细的说,就大明祖训,大明律,已经太祖太宗的诏令为中心的体制。

不是太祖皇帝定下的才是祖制,太宗皇帝也是算。

毕竟太宗皇帝当年做的事情,其实早就违背了太祖皇帝的意思。

朱祁镇为了了解大明祖制在大臣心中的地位,启动转对之法,也就是大明京官五品官以上,按照顺序每日去乾清宫与朱祁镇谈话。

大明京官数量不少。

朱祁镇花了大半年才算是将群臣的思想摸清楚了。

群臣对祖制的态度大抵是四条,第一祖宗立法精密,即便有所不行,那也是执行人的问题,并非祖制不同。第二,祖宗成法,已经有了成效,如果变更的话,不见其利,先见其弊。第三治国在于法祖,也就是说,你这个皇帝心中没有一点逼数吗?你是比不上太祖太宗皇帝,你瞎出什么主意,按太祖太宗的意思来办就行了,第四,即便祖制真有了问题,也不应该大规模变革,而是救弊即可。

对照群臣的态度,再来看李贤的举动。

就分明之极了。

李贤的整改措施,就是两个字:“救弊。”

但是朱祁镇却不满意这一点,即便而今他已经有所让步,他总就要将自己的想法推行下去的。

那么该怎么办?

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既然大家都觉得祖制好,那么就按照祖制来。

所以这一次京察才弄得天下鼎沸,官不聊生。

或许白莲教乱事,也是白莲教积蓄了多少年的爆发,但也有天下不管是京官还是地方官的心思都在这一件大事上。

为什么会这样?

并非朱祁镇抓住很多大臣的小辫子不放。这不是皇帝该做的事情。朱祁镇做事从来不会针对某个人。

某个人除非到了石亨这个地步,否则不值得朱祁镇针对。而这一次清理出来的官员,最高不过一巡抚。堪堪到了朱祁镇认为重臣的序列之中。

至于下面的官员,更是不够格让朱祁镇关注。

朱祁镇就是翻开大明律,将下面官员的罪名,一条条按照上面的对照,凡是轻了的一律驳回刑部三法司的判案。

友情提示一下,大明律修过三次,最后一次是洪武三十年,以后都在沿用。也就是说,朱祁镇是一律照搬太祖他老人家的手段。

至于太祖他老人家是如何对待贪官污吏的。

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大明上下官员官不聊生了。

不过,朱祁镇也知道,时过境迁,不可能拿太祖皇帝法,杀而今的官员,他的目的也不是为了杀人。

而是让大明官员自己上奏请求修订大明律。

如此一来,作为祖制重要的组成部分的大明律的修订解释的权力,就到了朱祁镇的手中。百官之中,就又缺少一个可以制衡皇帝手段。

什么?

他们不同意。

朱祁镇还怕杀人不成?而且朱祁镇也是通过大明律杀人,怎么说也不能算是非刑杀人。看谁坐不住。

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溃第一百零四章 铁甲铿锵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八十一章 钱家第二十四章 海运现状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二十七章 水部设想第四十二章 举步维艰第一百二十章 脱欢之死背后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教诲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七十四章 三喜冲厄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寿几何?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五章 新内阁第八章 辽东之战的战略规划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数字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后继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序章 我, 朱祁镇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枣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养风云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二十六章 京城飞报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一百一十章 阮炽的谅山撤退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头杨溥第四章 都掌蛮之灭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洪巡边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八十三章 说客张文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章 大武学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试探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六十七章 当年千里追异人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九十九章 定风波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二十六章 陈文的杀手锏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一章 海内老臣心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间再无亦失哈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九十九章 浔州城下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八十五章 蒋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