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

第十五章预修大典

李贤学的很快。

虽然报纸论战,是他不大习惯的事情,但是不过一个回合,他就将游戏规则掌握的七七八八的了。

在徐有贞的文章刊登之后,很多官员也觉得,从洪武以来,官制变化不少,需要重新厘定。纷纷赞同徐有贞的意见,以盛世修典之名,武事以备,文事兼顾之意。

修《大明会典》,而大明律该如何自然不用说了。

李贤随即上奏,并透漏出风声去,言修《大明会典》,乃一代之盛事,非名臣宿老不能担此重任,推荐了于谦,曹鼐。

朱祁镇只要批示:“两位身居要职,坐镇一方,须臾不看擅离。”

然后刘球就上书道:“老臣年事已高,不堪内阁繁剧,请任《大明会典》编纂官。”甚至还故意显露出贪名之举。

好像刘球想借此留名于后世。

虽然《大明会典》比不上《永乐大典》,但也是一部大书,如果能成为编纂官,足以在士林之中留下名声。

但是朱祁镇却不愿意将此老放在这个位置上。

否则将来朱祁镇怎么参私货。立即回复他道:“先生,朕之肱骨也,无先生,谁为朕镜?”

言语之间,将刘球比做魏征。

如此三番来回。

朱祁镇不得不召见李贤,寻求一个双方都满意的人选。

朱祁镇见了李贤之后,首先说的不是这一件事情,而是对徐有贞的奖励。

徐有贞上《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的目的,朱祁镇也是能揣测一二的,即便不用阴暗的心思却揣测,徐有贞也是谏言有功。

必须褒奖。

所以,朱祁镇一开始就说道:“徐有贞的位置该动一动了,他在朝鲜治平有功,而今朝鲜太平无事,应该让他入京了。”

李贤说道:“陛下英明。臣会安排的,在六部侍郎之中给他选一个位置。”

朱祁镇说道:“尚书吧。朝鲜灭国之功,徐有贞参与其中,总要有所赏赐。”

对于徐有贞而今也是可上可下,一般来说巡抚专任中枢,就是侍郎一职,类似六部副长官,或者说一个六部之外,某一衙门的长官。

但是徐有贞有军功,又有谏言之功,朱祁镇想抬举一二,倒也不能算是幸进。

不过,李贤并没有正面回答说道:“陛下六部没有空缺,臣知陛下爱才之心,此事当从长计议。”

朱祁镇当然知道没有空缺。

但是没有空缺可以制造空缺吗?这不是理由,唯一的原因是李贤想拖一拖。

李贤又说道:“修典乃国家大事,不可不重,陛下既然不属意于公,曹公,刘公,还请陛下示下,内阁也好安排。”

朱祁镇对这一件事情,也想过应对的办法了,说道:“此三人皆元老重臣,朝廷不可一无或缺,修典固然是大事,恐怕也要坐上数年冷板凳。还是选年轻一辈,年富力强的人为好。”

“这人选,还是可以让内阁来选的。徐有贞如果不好安排的话,让他入翰林院修书,也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李贤说道:“陛下所言极是。”李贤一边说,一边在心中来回的思索。

这是一道选择题。

要么让徐有贞回来专司修大明会典,要么让徐有贞担任一任尚书。

在这个选择题之中,李贤倾向于后者。

徐有贞的能力没有得说,当世封疆大吏之中,能比得上徐有贞的,也不过三五人而已,但是品行实在堪忧。

不管在朝鲜清理两班贵族,还是这一次上书,都充斥着不折手段这个四个字。

如果让徐有贞修《大明会典》。里面有些什么内容可真不好说了。

李贤很快确定下来了,说道:“徐有贞入仕以来,多历地方,是能吏,但修典乃是文华大典,臣以为徐有贞恐不能胜任。还是让他去六部的好。”

“不错,朕也是这个意思。”朱祁镇说道:“我觉得刑部就不错。”

其实朱祁镇也没有想让徐有贞担任《大明会典》的总编纂。原因很简单,徐有贞在士林之中名声不好。

作为皇帝看似至高无上,但实际上也受到种种制约,朱祁镇固然可以用君权暴力排斥一些其他想法。

但是如果从历史的长河之中看,君权虽然能强横一时,却有其薄弱的本性。

朱祁镇如果想做一世暴君,行快意之事,不管他死后洪水滔天。自然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他想让自己创立的制度保存下来,就要从一开始,以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小心谨慎,与文官体系磨合。

徐有贞太倾向于朱祁镇,修出的《大明会典》,权威性不足。所以朱祁镇更希望徐有贞能成为一员冲锋陷阵的猛将,而不是这种整理总结的角色。

刑部就是这样一个位置。

如果而今朱祁镇的战略重心在于对外,那么刑部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部门,只要不弄出民愤太大的冤假错案,朱祁镇也不会太关注。

但是而今朱祁镇要对《大明律》动手,刑部尚书就成为了风口浪尖,即便是内阁大学士的权力大,但是从体制上来说,刑部以及三法司,依旧是大明法律最高部门,刑部尚书所做出的法律解释,也是最权威的。

除非,御审。

不过,朱祁镇才不会将自己陷入风暴之中,毕竟朱祁镇而今也是大佬,谁看大佬亲自下场的。

李贤说道:“陛下的意思臣知道了。大典之事,事关重大,应当先定下大典的人选,再论其他的。不知道陛下意下如何?”

朱祁镇知道李贤在《大明会典》问题上绝对不会轻易妥协的,朱祁镇也想找一个能内外信服的编纂官。于是问道:“先生属意何人?”

李贤说道:“陛下,既然不想用老臣,那么王恕可以一用。”

朱祁镇心中暗道:“王恕。”随即将王恕的大概情况,回想了一遍。

王恕乃是正统十三年进士出身,按照朱祁镇的标准,必须京官与地方官轮流任职,王恕先是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然后外放扬州知府,又做了一任京官,又外放江西布政使,而今在大理寺任职。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清正廉洁,有着一股陕西人的朴实刚健。在道德品质上,无懈可击,决计不是那一种谄媚之臣。

不管是在老臣之中,还是在士林之中,乃至于百姓之中王恕的名声都很好。已经被视为未来的朝廷重臣。

这个人选,对朱祁镇来说,却是有利有弊。

如果朱祁镇能说服王恕倒向自己,那么有王恕背书的《大明会典》,权威性就会有很大的提高,能让更多的人信服。

但是如果朱祁镇不能让王恕倒向自己,那么除非换掉王恕,那么《大明会典》的编撰,王恕是不会让朱祁镇插手的。

朱祁镇却一口答应下来了,说道:“好,就他了,只是以王恕而今的资历,担不起编纂官,就让他先预修吧。”

感谢汉语的博大精深,朱祁镇随口就给出一个台阶。

王恕自己恐怕都没有做好准备,就与徐有贞一般,成为朝廷之上两个暴风眼了。唯一区别的是,徐有贞是自己跳进去的,王恕却是被人推进去的。

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残局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八十六章 乌斯藏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后的挣扎第八十八章 冼驸马?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四十八章 南洋卫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五十章 英国公余威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三十章 江华岛水战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尝试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六十章 徐有贞的目的第一百零七章 杨溥秉政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头杨溥第一百章 平瑶策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六十三章 无人能破的张辅纪录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二十章 出京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吴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战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六十章 明浪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势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八章 辽东之战的战略规划第一章 襄王金册第一百零八章 银铺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后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贤的机遇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十八章 西域近况第三十八章 出乎预料的开战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六十八章 灾情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六章 李贤的作为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头杨溥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计划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十五章 礼乐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峡之策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