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王恕的犹豫

第十七章王恕的犹豫

当然在这一件事情,总体来说是一个小问题,并非大问题。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大问题了。

秦法固然是严苛之极,但是真正让秦二世而亡的原因,真是因为秦法严苛吗?

不,更多秦法根本执行不下去。

秦法在秦国还能执行下去,但是推广到全国,即便不说,六国余孽的种种情绪,也不说当地百姓的反抗的暗流,单单是秦国对法律执行能力,就推广不下去。

这一点从历史上也能看出来。

即便是现在的大明,真正有法律的地方是哪里?是县城,府城,京师,乃至这些城池比较近的村落。

更偏远的地方,数千人的械斗都搞得起来。如果真按大明律法来判,这些人几乎能算得上造反了。

但是又如何?地方官不过是彼此安抚,找各自的族长管事来谈话,和稀泥。

或许有官员能力强,手腕硬,能将这样的事情给镇压下去。但是这都是个别的情况。

而维持这一切切的总原则,就是德主刑辅。以道德教化为先,甚至让百姓息诉。

这也是为什么在古代朝廷最重视的礼法的原因。

如果朱祁镇有如此战略上的转变,将法律地位提高,将一切都变成一断于法,甚至提出依法治国。

对大明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因为实行不下去的法律,其实也没有什么用处。

朱祁镇当然是想过这一件事情的,他微微一笑说道:“王卿,你说的朕自然知道。”

儒家是古代中国的主流,朱祁镇不可能将放弃儒家,用法家的一套,这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问题。

朱祁镇自然有一套解决的办法。他继续说道:“而今各级官员办案多以春秋决狱,有些事情也过与草率了,而今可以将这些原则写入宪法之中,也能让百官有所适从。”

王恕也慢慢的明白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皇帝本身无意将大明司法现状有太多的改变,更多的是对现在法律的整理。并无意将法律的外沿扩大。

但是即便如此,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改变。

而且朱祁镇还想引入行政法的概念。

就是将官府运行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

这也是一个极大的变化。

大明官府其实也有很多典章制度,这些都是有的。但是却没有如此鲜明的规划出来。而且既然定了法规,就会处罚。

而大明各衙门因循守旧,各种规章制度早就出了问题。

显然,朱祁镇要的也不是仅仅是写在大明会典里面的规矩。

这里面信息量太多了。

多到了王恕,都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不知道其中利弊如何。

朱祁镇对王恕说这么多,一方面固然是要争取王恕。

朱祁镇很清楚一件事情,那就是看似大明士大夫是一体,其实满不是那一回事。就好像是王恕。王恕是一个能够在皇帝面前坚持原则的人,难道他就会屈服于李贤吗?

所以,只要让王恕感到皇帝所说的事情是对的,王恕也未必在乎李贤怎么想。

其次,他这番话也不是说给王恕听的。

根本就是说给李贤听的。

这么多年的研究,朱祁镇也摸清很多大臣的底线。

救弊这两个字,就是朱祁镇所有变动的思想核心。

看似朱祁镇做了不少事情,但都没有触及根本,都是在原本大明的政治结构之中,查漏补缺而已。

朱祁镇见王恕一时间没有这么大的信息量之中反应过来,就说道:“你下去好好想想吧,有了想法再来见朕。”

诚然修《大明会典》,是变法的一个标志。

但是真正要推动变法,还是要与李贤等人来做的。

王恕回去之后,看似非常镇定,但是无时无刻的都在思考这一件事情,利弊如何。

很快,李贤就请他过去了。

王恕对此也有所预料。

随即在李贤的内阁值房之中,王恕将皇帝的意思说了。

李贤听了一时间也震动非常。

李贤心中暗道:“看来是时候找陛下好好谈谈了。”

看似一个法律体系的改变,如果落实下来,却不知道有多少问题,更重要的是,皇帝的心思仅仅于此吗?

李贤并不知道。

他沉吟片刻问王恕,说道:“陛下令你总领此事,你认为陛下的想法怎么样?”

王恕说道:“陛下天纵圣明,所思种种,明见万里,如果真能如此,对朝廷来说,也是算是一大盛事。”

这就是年轻一辈与老一辈的不同。

王恕进入政治舞台的时候,朱祁镇已经坐稳了皇位,而且朱祁镇登基之后,总体上来说,做得也是可圈可点的。

但是李贤这些老臣不一样。

他们是看着皇帝长大的,皇帝年少的时候,被太皇太后教育的事情,对他们来说,仿佛还在昨日。

有一句话叫做,三岁看老。

皇帝长大之后,固然是稳重了不少,但在这些老臣看来,其本质一点都没有改变。所以面对朱祁镇的想法。

王恕这些年轻一辈,受朱祁镇的权威影响,接受起来比较容易,也不敢对抗朱祁镇的权威,但是在这些老臣看来,他们所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担心皇帝将事情给搞坏了。局面不可收拾。

面对同一件事情,却有不同的反应。

王恕虽然在很多方面还是存疑,但是大体上愿意以皇帝的意思来办。建立起上下分级的法律体系。

至于有什么弊端,将来还是有匡扶的余地,最少现在看来,这样的法律体系,要比大明现在律例合编的法律体系要好上不少。

李贤也感到了自己失算。

王恕似乎被皇帝拉了过去。

不过,李贤也不是一心争权夺利之辈,此刻他也反省,暗道:“我是不是想的有些多了。”如果皇帝的想法仅限于此。李贤是可以接受的。

不过李贤还是留了一个心眼,说道:“如此一来,名为一部书,其实却是两部,你先修前代典章之变化,之后陛下要法典,且缓缓吧。”

当一件事情看不清楚的时候,可以先缓一缓。

王恕说道:“如果陛下问起来?”

李贤说道:“就说是我的说的。”

王恕想了想,也不觉得是激化矛盾的时候,毕竟朝廷最近也没有闲着,很多事情都在同步推行,真要闹出陛下与首辅不合,也不是朝廷之福。

虽然大明的首辅在权力上,与汉唐之丞相是没有办法比的。但在朱祁镇一点点的放权之下,已经有了几分丞相气度。显示得越发重要了。

王恕说道:“谨遵堂旨。”

李贤打发了王恕离开之后,心中也沉思了好一阵子,一方面是推敲朱祁镇所推出的法律体系,另外一方面却是推敲朱祁镇的心意。

却有一种圣心如渊,不可测度之感。

要知道这种现代的法律体系,朱祁镇拿过来用很是简单,却不知道产生出来,是有多少能人智士的真知灼见沉淀而成的。

这一件事情说起来,并不是太好办的。不过还难不到李贤手中,他连续调动了好几个人,顺便加强了自己的权威,也腾出了刑部尚书的缺,如此一来徐有贞上京的道路就算是打通了。

李贤做完这一切之后,他有一种感觉,今后后长时间,他就要面对这位徐刑部了。

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试探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八十四章 沙县民变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后的挣扎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镇守南京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第一百一十五章 议麓川六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传来第二十六章 陈文的杀手锏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五十章 重启遵化铁厂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一百九十七章 将军百战死第二章 财政危机的延续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五章 天马来兮从西极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四十四章 谁的西域?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一百二十章 脱欢之死背后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线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间再无亦失哈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五章 新内阁第一百一十二章 东胜卫之战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后的挣扎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边的准备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三十八章 杨溥请辞第一百七十四章 满壁荒唐纸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谋主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预想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后的挣扎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九十五章 大明军制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