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

第三十四章黎思诚

这一夜,升龙又是一场血夜。

升龙城之中,喊杀之声,持续了一夜。

而王豫在驿站大堂之中,默默读了一夜书,倒是真没有一个来驿站,而守护驿站的安南士卒也好像全部失踪了一番。

只是这一夜之间,安南已经易主了。

安南皇宫之中,丁列与阮炽两位大臣带着各自的家丁,踩着鲜血走进了大和殿。

没有写错,就是太和殿。

安南在很多制度上学习明代制度,而且北京紫禁城由大量安南工匠参与其中,所以安南皇宫在形式上与明代皇宫非常相像。

只是此刻太和殿前的广场之上,尸横遍野,一片鲜血淋漓。

黎宜山披头散发手持长剑,看着两个大臣以及身后的甲士,他身边已经没有两三个护卫了。

此刻的犹如疯癫,说道:“孤乃大越天子,尔等岂敢,尔等岂敢-----”

两个大臣轻蔑一声,一挥手就有大批人手,将黎宜山给拿下来,黎宜山自然会有自杀的机会,但是他仅仅是提剑,却终究没有干脆利落的抹脖子。

这一点点的迟疑,就让他失去了自杀的机会。

“国不可一日无君,嘉王人品贵重,雅量高远,总以王天下。乃是新君不二人选。”丁列说道。

阮炽听了丁列如此说,眼睛之中一丝精光闪过,似乎明白了什么,说道:“丁公所言极是。”

两个大佬达成共识之后。

自然派人去请嘉王也就是黎思诚。

黎思诚自然没有答应,如此三请,黎思诚终于答应了。

大事在即,一切从简。

故而黎思诚以明年为光顺元年。夺会宜山王一切封赏,以太宗之子故,免死,流放。当然了宜山王并没有过了光顺元年,也就是大明正统二十五年。

随即数日之内,黎思诚封赏功臣,激励忠诚,召见外臣,重启恩科,不过数十日之内,就将安南内外给稳定下来了。

历史上宜山王篡位了二百八十多天,而今却不到二百天。

黎思诚忙着内外事务,没有心思管大明使者,将王豫晾了几十天。

不过,却不能再晾了。

无他,因为正旦朝要来了。

安南一切制度几乎动从明朝抄过来了。

故而在他登基之后,第一个正旦大朝,决计会办,而且要办得好,大明使臣自然是不可能或缺的。

对黎思诚来说明人的威胁,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麻烦。

故而,他处理的很有智慧。

他召见王豫说道:“小国不幸,些许家丑让上国见笑了。听闻使者是册封叛逆而来,而今叛逆已经失位,就请使臣回一趟北京吧。向陛下汇报这里的情况。求陛下重新册封。”

“当然了,小国不是不懂规矩。”

黎思诚将一个大臣叫过来。

这个使臣名叫阮升,乃是大臣阮炽的亲族,同样也是安南青年才俊,后起之秀。

阮家在安南是大族,历史代替黎朝而立的就是阮家。

王豫见此人,也是相貌堂堂,知书达理,一看就是饱读诗书的。两人彼此见礼之后。黎思诚说道:“小王新立,正是要派使臣朝见大皇帝的时候,这就是小王的使臣,就请贵使与他一并去北京吧。”

“还请贵使在北京美言几句,小王自然感激不尽。”

随即又有两封礼单请王豫过目。

一封礼单自然是朝贺大皇帝的,王豫没有细看,却也看出来,其中各种名贵的东西不少,所有东西加起来,少数有数万两白银之多。

至于另外一分贺礼却是给王豫自己的,上面都是金银细软,也有小万两银子之用。

王豫自然不敢拿。

其实出使外国,各国有馈赠,几乎上是明规则了。

毕竟出国这个差事在北京是一个苦差事,没有人愿意去,同时又不能派一些歪瓜劣枣去,毕竟是代表一国威严。

所以,对使臣在外面有一些外快,礼部乃至内阁都是默许的。、

甚至有些时候,还是风雅事。

但是王豫却知道,什么能收什么不能收。

最少而今安南的钱,是万万不能收的。

只是黎思诚看似客气,但是何曾给过王豫说话的机会,不待王豫说完话,就将王豫打发出去了,让阮升与他并去北京。

对于王豫来的使命,似乎连问一问的意思都没有。

黎思诚见王豫仅仅是处理明朝威胁的一个手段而已。

因为明朝与安南体量在哪里放着。所以在明面上,黎朝上下,都是恭敬非常的的,但是私下里做的又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几乎在黎思诚召见过王豫之后。就召见黎朝的文武大臣。

黎思诚虽然有手腕,但是毕竟才十八岁,而今反对宜山王的老臣,在朝廷之上占据了大量的位置。

黎思诚对这些老臣半夜是客客气气的,黎思诚说道:“而今明寇大军在云南,广西,传言有三十万大军之多,不过孤从来不信,明寇大军一直在北,在南方各地不过一些老弱病残而已,纵然有百万之众,也不过是为我朝送军械来的。”

此言一出,黎朝文武轰然大笑。

似乎四十年前那一场战场,给他们带来了无比的信心。这种信心即便是现代让他们面对明朝的大军,或许有一些忌惮的,但是决计没有害怕的情绪。

黎思诚微微一顿,说道:“不过,明寇依旧是大国,本朝不能与之相比,但是越是如此,本朝就越不能示弱。今日明寇要两州,明日再要两州,那么北方天险,非我朝所有了,明寇就能长驱直入升龙城下。”

“历代先祖之经营,就要毁到我们手中。”

“孤宁死,也不敢让寸土。”

这一句话,却能将气氛一下子转向严肃了。

一时间黎朝文武大臣纷纷出列说道:“臣等愿意追随大王死战。”

黎朝立国之基,就是后黎朝太祖对明朝的胜利,甚至可以说没有这一场胜利,就没有后黎朝的诞生。

也就没有这么多依附后黎朝大臣们。

所以,在抗击大明上,后黎朝内外从来没有那么多杂音,即便是有一些杂音,他们担心的也从来不是该不该打,而是能不能打的过。

黎思诚见状,也就安心了不少。

作为刚刚登基的大王,外有大明的外患,内有权臣做坐大的内忧,他心中反复思量,如何坐稳这个位置,也有过很多想法的。

有一天他可以确定,那就是他对外决计不能有半点妥协。

后黎朝不管是民间与官场,太多太多的利益者都是四十年前那一场战争的受益者,他有一丝退让,立即被上上下下唾弃。

即便身为安南国王,他也要顺应民意。

既然对大明不能退让,只能借机掌控这一股力量,成为主张强硬对待大明的主导者,自然能够将很多人吸引在他的身边。

他的政治权威就变大了。

不过,其中分寸,却要拿捏精当。

既要强硬的对待大明要求土地的做法,又不能与的大明撕破脸。既要斗争,要要讲究方法。

不过不管黎思诚怎么做,但是大国之间的对抗,都是需要实力的。

所以黎四诚立即下达了扩军的命令。

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三十章 风云暗藏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医学院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九十六章 别江南第七十五章 白沙书院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吴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一百二十九章 庆都公主驸马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颜帖木儿的决心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学第四章 太后第四十二章 树上开花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三十章 御前带械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后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九章 大明对奴儿干的经营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荆关下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六十章 徐有贞的目的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会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九十一章 开海三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狱吏之贵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四十二章 风云会聚第五十五章 水利学堂的功课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七十九章 歃血为盟第七章 圣诞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