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舆情

第四十章舆情

这也是黎思诚为什么冒的与大明开战的风险,也要寸步不让的原因。

因为对于任何坐在升龙城之中的人,北方前线,是没有让步的空间的。

但是对于大明来说,广西前线的重要性,又是降低了不知道多少。

北京距离前线有多远?近乎横穿了整个中国才能达到,前线到北京传递一次消息,就要大半个月。

其次就是广西前线后面乃是钱粮重地吗?

不是,如果是钱粮重地,如何会分给土司?

这些土地在大明眼中,根本就是偏远鸡肋之地。

大明在广西而今驻军超过了十万,但是要知道在大藤峡之前,全省虽然有十几个卫所,但是总数也不到十万,真正堪战的也不过两三万而已。

即便让朱祁镇来选,广西全部驻军也不该超过五万。

毕竟是次要方向的次要战略重地。

大明而今的主要战略方向依旧是西北,而西南方向一直都不是大明的战略重点,而与云南相比,广西又是次要的。

毕竟云南与中原只有贵州驿道相连,一旦出了问题,很容易丢失整个云南。但是广西却不一样了。

广西有广东支撑。

即便有所挫败,也能很快还以颜色。

所以广西是次要的次要。

这就说明,在大明体量上大明虽然对安南有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具体在广西这一点上,安南反而有主动权。

如果朝廷步步退让,那么就是助长了安南的嚣张气焰,恐怕到那个时候,求边境安堵都不可能了。

杨洪看了李贤一眼,说道:“首辅所言,固然不错,但是传出去,却要群情激奋的。却不之地下一期明报纰漏之后,天下人如何看我们这些内阁大臣。”

报纸出现不过一年时间,却深深的镶嵌进入大明的政治生活之中,言官们的权力似乎受到一些限制。

毕竟之前言官的主要是劝谏,报纸分担了他们一些权力。

只是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似乎言官加上报纸,乃是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

于是大量言官将自己的意见发表在明报之上了,一瞬间明报成为舆论争夺的主战场。

这对文官大佬们来说,也是新的体验,新的游戏玩法。

李贤提前感受到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对言官们似乎失去了控制了。或者说不能说失去了控制了。

而是控制不如之前那么紧密了。

虽然还没有到明后期,言官与首辅之间,近乎冰火不同炉的局面,但是李贤也不得不花费一些事情,面对明报上面各种意见。

当然了,很多意见未必是对着李贤却的,有些声音是或明或暗的抨击皇帝一些政策。

但是这些事情,也是要李贤来处理的。

毕竟没有人会指名道姓说皇帝,作为内阁首辅自然要为皇帝承担下来一下。

这就是内阁首辅的双重性质,在百官面前是皇权的延伸,在皇帝面前却是百官的代表,做得好了,就是内外和顺,政通人和。

做的不好了,那就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而李贤觉得,他似乎要走向后者了。

一方面是皇帝奇思妙想,离经叛道。另外一方面报纸让很多隐藏在政务奏疏之中的事情,公开化,透明化。如此一来,李贤也少了很多左右腾挪,缝合弥补的空间。

就今日这一件事情。

大部分底层文官不会理解李贤所想到,一二三点苦心,只会看见我大明开国以来,攻不克战不胜,虽然有所小败,但是很快就挽回局面了。

军功远迈汉唐,唯有安南小国,不自量力,夜郎自大,屡屡犯境。朝廷不思大军惩戒,反而屡屡退让,定然是有奸邪在朝。

而这个奸邪是谁?

就不言自明了。

李贤的位置也不好过,他在朱祁镇面前做出很多维护士大夫集团利益的举动,但是百官是看不见的,能看见都是皇帝很多举措,李贤并不能阻止,也就是不能匡扶皇帝。

对于,这种引报纸而引发的舆论风潮。朱祁镇也是乐见其成的。

毕竟,朝廷做事本来就不可能偷偷摸摸的,很多重要奏疏都会登在明报之上,对整个天下吹风。

而且朱祁镇也相信,他要做的事业,不管是被多少人诋毁与反对。总就是一件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事情,是可以放在光天化日之下,任天下品点的事情,是可以放在历史之中,任后人评说的事情。

虽然因为而今的政治原因,朱祁镇不愿意撕破脸,并不是说朱祁镇就会一直将自己的政治观点隐藏起来。

总有一日大白于天下。

而明报之上,看似轰轰烈烈,你方上罢我登台,但是真正幕后黑手,就是商辂,是朱祁镇。

这一切都在朱祁镇的控制之中。

商辂在朱祁镇要求之下,保持持平的态度,近乎没有态度,只要文章合格谁都能登上明报,以至于管理员权限不用,让很多人以为没有管理员权限了。

只是面对舆论对而今安南之战的反噬,朱祁镇一时间也不知道是好,还是不好了。

这是一个命题,即便是放在后世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朱祁镇只能先放放。

朱祁镇说道:“首辅以为如何?”

李贤的脸色有一些惨淡,说道:“臣无异议。”

朱祁镇说道:“好,既然如此,这一件事情就此定下来了,与安南怎么谈,首辅你安排礼部负责,同时也要联系占城,老挝等国,分安南之兵。”

“是。”李贤说道。

朱祁镇的目光看向刘定之说道:“五百万。”

刘定之说道:“陛下,户部倒是有,只是钦天监预测今天的天气不同往常,恐有大灾,请陛下三思。”

朱祁镇说道:“这一件事情,让钦天监来见朕。”

说实话,朱祁镇并不是太相信钦天监的判断。因为钦天监在很多时候,用各种危言耸听的异象来解释灾异。

但是朱祁镇作为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如何会信?

去年算得上中年,朝廷的财政收入没有减少多少,虽然也减免了不少地方钱粮,但是朝廷税入的总数并没有受到影响。

这一部分就是从各地新丈量出来的土地,以及卫所土地划给了地方之后,增多的赋税抵消了。

这也是未来会一直增长的税入。

直到朱祁镇完成对全国的清丈,已经对卫所的裁撤,到时候每年能有多少万石粮食,却是朱祁镇不敢轻易判断的数字。

所以户部还是有钱的,五百万两的军费,虽然多,但是总体上还是能掏出来的。

朱祁镇对杨洪说道:“广西与云南的兵力够吗?”

朱祁镇说道:“那就催催。”他微微一顿似乎想到了什么。说道:“海运水师负担朝廷漕粮,也不能一直在南方,而且海运水师而今也不单单承担漕粮运输,其他的事情也很多的,以朕之意,是否设立北洋水师总领海西,海东,日本,辽东,山东,江苏,各省水师,并肩负起海运转运之任。”

“另外设南洋水师,总领浙江,福建,广东,南洋卫,旧港宣慰司等地,负责南洋事务。”

这个想法,朱祁镇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说起来所谓的南北洋水师,其实对海运水师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是改一个名字而已,但是南洋水师却是另外的事情了。

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谦的隐患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卫第七十六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六十八章 征日本之问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一百二十七章 扬州谢氏析产案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圣公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战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三章 灾年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五十四章 吴士涟的绝望与希望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第三十八章 五世说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医院令楼元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六十章 明浪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十二章 军议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国公的死讯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计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战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四十二章 举步维艰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二十七章 水部设想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六十三章 无人能破的张辅纪录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三十章 朱祁镇的决断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学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