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

第四十一章落子南洋

大明水师在朱祁镇当年承诺的不下西洋之后,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整体管理机构,也就是各省负责各省的水师。

这个时候水师,是作为陆军的一部分,乃是各省都司管辖的,最后一层层到五军都督府与兵部。

但是上层结构之上,根本没有海军乃是水师的存在。

王英这个航海伯,负责这么大的摊子,看似掌控大明最强大的水师,但是实际上,王英更多是负责运输,而不是打仗。

不过,对北中国海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毕竟在北方根本没有什么对手。

但是对于南洋来说,却不一样了。

首先安南是有水师的。

虽然安南水师的战斗力似乎并不是太强的,但是还是有的。

其次就南洋各国都有各自的水上力量,一些阿拉伯海国际海上力量也是不容小窥的,再有就是汉人海商的海上力量。

虽然汉人海商的海上力量因为贸易的原因,与朝廷保持着默契,但是这种默契能保持多长时间,却是一个未知的数字。

一旦海商跳反,朱祁镇估计就要面对嘉靖年间倭寇之乱的局面了。

因为朱祁镇开海固然有好处,但是这些海商也得了好处了,疯狂增长,或许没有一两个统一局面的海商,有如五峰船主汪直一般。但是联合起来,未必比嘉靖年间的倭寇差了。

朱祁镇这样做,也是对大明战略重心的转移。

从北方慢慢的转移到南方。

本来,朱祁镇对于这一件事情,还是要慢一点的。

毕竟这几年没有打瓦刺了,阿次帖木儿也恢复了一些元气。虽然还不敢犯关,但是在燕然之战丧失的元气也一点点的恢复过来了。

总体来说,大明京营经过朱祁镇整顿,已经与瓦刺大军血战,已经磨砺出来了。这数十万军队,比永乐年间的大明军队也不差多少。

只是所以没有进去西域,却不是因为打不过,而是在打仗之外的事情上。

比如薄弱的西北不能承担大军后勤,比如边军卫所的整顿正在进行之中,比如石亨这个人有在漠北坐大的趋势,如果再打西域,让石亨再次立功,如何封赏,如果不用石亨,又要用谁?

更不要说财政的上问题。

打安南五百万两即便不够,但也相差不多,毕竟运输转运方便,靠近南方产粮区,很多事情成本低。

但是如果打西域,面对广阔的西域,要多少钱才能砸下来,朱祁镇估计非数千万两不可,至于到底是几千万两,却不是一个事先能算出来的数字。

西域开拓的停滞,朱祁镇虽然迟早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但是对南洋方面的进展,朱祁镇也是一定要关注的。

毕竟西方大航海方兴未艾。朱祁镇也不甘于落后。

只是不能完成内部改革,发掘出大航海的原动力,朱祁镇即便用自己的政治意志贯彻这一件事情,也不过又一次郑和下西洋而已。

所以朱祁镇将变法之事,放在开拓南洋之上。

变法是朱祁镇心中头等大事。

只是这并不妨碍在此之前,在南洋落子。

安南战事一起,朱祁镇更是借势而为,顺水推舟。这个决定,更是拿捏的恰如其分,如果说其他的时候,内阁的人或许会反对。

但是这个时候,没有人觉得有什么不对。

唯一发出声音的还是刘定之,刘定之说道:“陛下,船运水师大船数百艘,小船更是数千,分布沿海各地,其中大船造价非常高,朝廷再兴建南洋水师,臣恐怕户部承受不了。”

朱祁镇说道:“从北洋水师调拨一部分过去,其他的让少府来办吧。”

数百艘大船,乃是这一段时间陆陆续续增添的,甚至不用朱祁镇发话。

无他,运河问题太多,当户部官员确定了海运的便捷,他们都变成了海运派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海运船队的顶头上司从来不是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他们的顶头上司是户部。

因为不管他们隶属哪里,他们都是为户部办差的。

户部掌控大明的钱袋子,稍稍松松手,就够海运船队吃饱了。

故而海运船队一直保持着增长,而木制帆船,只要保养好了,是可以服役很多年的,所以这么多年来,海运水师积攒一大批船只。

朱祁镇对海洋如此看重,自然也将少府的产业链发展到造船之上。

少府最大造船厂就在鸭绿江出海口处。

无他,这里有丰富的木料。

鸭绿江上游都是深山老林,木材顺流而下非常方便。

之前这里是两国交界之处,或许有些不方便的原因,但是而今朝鲜作为一个国家已经不存在,存在的是大明的海东省。

而鸭绿江两岸都是辽东省的下辖,自然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了。

而且就人口分布来看,鸭绿河两岸乃是辽东与海东之间人口最少的地方,少府设船厂,一口气迁徙了两过万人,鸭绿江出海口就出现一个小城市,以这个小城市为中心吸引山东,两淮的人口迁徙。

这一带的人口正在迅速填满之中。

刘定之反对的原因,也是财政上,既然朱祁镇要少府造船,潜台词就是,这一部分费用,由内库承担了。

如此刘定之还说些什么事情。

“陛下,属意何人为南洋水师总兵官?”杨洪说道。

朱祁镇沉吟一会儿,他发现在陆地上能征善战之将,朱祁镇的夹带里面,能抽出一大把,凑一副扑克牌未必不够。

但是海上的将领就不大好说了。

似乎除却王英就没有别人了。

朱祁镇说道:“还是王英吧。毕竟说不定要打仗,至于北洋水师总兵官,就让平江伯陈豫吧。”

平江伯陈豫这个人怎么说啊?

他不像是一个将领,他更多的是办着文官的事情,比如跟随于谦修缮水利,经营运河,一直担任漕运总兵官。

虽然海运与漕运还是不一样的,但是朱祁镇一时间也找不到别人了,只是希望陈豫对运输工作能迅速上手。

至于陈豫打仗能力如何?

呃,朝鲜都没有了,朝廷在北方海面上根本没有对手,日本虽然还在,就日本那几个小舢板,明军水师只需几艘船,就能给他们全灭了。

优势如此之大,陈豫还能搞砸的话,那就是智商有问题。

对朱祁镇敲定的人员,内阁没有意义。立即发布诏令,将刚刚的决议形成圣旨,特别是令王英带着本部一些船只先行去广东上任。

在无疑之间,就造成了一个潜规则。

那就是大明南洋水师总兵官是压北洋水师总兵官一头的。

朱祁镇还给了王英五军都督府的加衔,朱祁镇将领也准备在五军都督府之中增加水师都督总管大明水师的将领。

也就是海军司令,不过而今事情要一件一件的办。

等所有事情都处理完了,已经是深夜之中。宫门都落锁,自然将这些大臣全部留宿宫中,当然不要误会,无非是文渊阁值房之中熬一夜而已,是决计不会到后宫之中的。

明天一亮,这所有圣旨都会发出去。

从朱祁镇接到奏报,但做出决议,也不过十几个小时而已,这种反应速度放在后世,自然是不能提,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是难得的高效了。

但是如果将大明沉重的战争机器推动,这些命令落实下来,最少在两三个月之后了。

别的不说,命令从北京到广西,就少不了大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了。

“前线情况怎么样了?”朱祁镇在乾清宫之中,一时间睡不着觉。

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二百一十九章 卫所腐朽的背后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二十章 真相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计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单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书的人选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八十九章 开海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二十七章 鸭绿江畔第六十三章 无人能破的张辅纪录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乡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试探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六十九章 水师主导权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一百六十八章 灾情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三十八章 杨溥请辞第四十二章 树上开花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一百零五章 朝鲜延边之战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将骄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八十八章 旧港施家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贤的机遇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四十七章 西虏寇边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二十三章 广东水师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三十七章 杨溥难题第十一章 孙氏第三章 灾年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五十八章 矿税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溃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内情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