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

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

不过,在此之前,有一件事情总是要有一个终结,那就是南方的水情。

如果说今年开始是北旱南涝的话,但是在夏秋之交就不对了,因为南方的灾情,是一波连着一波。

特别是长江一线,最少出现过三次大的洪峰。

这也仅仅是朱祁镇所知道的。

原因无他,这三次洪峰让长江两岸不知道多少地方受灾。并非这一年长江只有这三次洪峰,而是这三次洪武的威力最大。

李贤在朱祁镇面前,嘴唇有几分干裂。

这半年以来,李贤是最忙的人。

各方灾情报告好像飞了一般,都落在李贤手中,而朱祁镇更是说,凡是关于赈灾的票拟,朱祁镇一律准。

让李贤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

所以这么多天以来,李贤每天都在忙。首先他要分辨下面的奏疏,谁说的是真话,谁说的是假话。

谁的奏疏是真中有假,谁的奏疏是假中有真。

诚然,而今长江,淮河两岸灾情严重,但再严重,也不是洪水从西到东冲一遍,必然有些地方受灾轻,有些地方受灾重。

但是人人都知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而今这一次天下大灾,你不哭,别人哭,朝廷也就先救别的地方了。

这就是李贤的能力所在的。

他常年在吏部,可以说很多地方官的档案,他比对方熟,对每一个地方官的品行,不敢说了如指掌,但也八九不理十。

单单凭借奏折,他都能将情况揣摩的七七八八,然后对照一下锦衣卫东厂的情报,已经其他地方官的奏报,就能将事情判断得十成十。

这就确定了,朝廷拨款的速度与频次,自然先重后轻。他主持内阁,四方协调,虽然这一次灾情严重,但是大体上来说,还是没有出过什么幺蛾子的。

不敢说这里面没有人在之中上下其手,但是最少没有从大面积天灾,演变成大面积的人祸,当然了也有几次起事,但是老百姓只有能吃饱,就不会造反,甚至有当地县令,领着几个衙役,就将这一场造反给平定了。

这也是朱祁镇在这一件事情上完全放手的原因。

朱祁镇很清楚,他即便是再当三十年皇帝,也决计不如李贤对天下官员了如指掌。这也是李贤为什么是能吏的原因。

如果不是朱祁镇心中抱负,单单是选贤任能,自我约束,将来大抵就能留下一代圣君的名声。

只是,朱祁镇与李贤注定是政治上的对手。

李贤语气沉重的说道:“陛下,今年北旱南涝,顺天,真定,保定,广平,河间,济南,登莱,甘肃,大旱,即便是河北水利发达,今年百姓不过堪堪糊口而已,这几次今年的春粮全部免了,估计夏粮也要减半征收,以苏民力。”

“至于南边水灾,通州,六安,隆平,桃源,含山,当涂,芜湖,繁昌,宣城,泰兴,仪真,全椒,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贵池,上海,华亭,宜兴,嘉定,秀水,嘉善,龙阳,沅江,公安,宜城,嘉鱼,京山,监利,南漳,江陵,钧,裕,邓,太康,襄城,柘城,鹿邑,阳武,新郑,舞阳,鲁山,内乡,镇平,南阳,新野,泌阳,安阳,汤阴,河内,修武,温,孟,登封,等地,今年夏秋两税,全部要减免。甚至要还赈灾,各自分别要赈灾----”

朱祁镇听着一个个地名,眼睛就忍不住跳一下。

一来伤痛于这一次灾情之严重。

可以说那一次水灾都不可能不死人的,遍布如此多大地方的水灾,又会有多少无辜百姓丧命。

二来,朱祁镇也是不耐烦一地地去了解赈灾款的发放,最多是内阁发上来的数目,让东厂与锦衣卫核实一二。

一般来说,李贤的眼光还是不错,不会出现赈灾款大规模被挪用的情况。

但是纵然李贤是能臣,但是负责这么大的摊子,也是很难面面具道,朱祁镇敢肯定其中一些账目是有问题的。

但是查账却不是皇帝的工作。

他只需听一个汇总就行了。

朱祁镇说道:“先生只需报一个数目给我便是了?”

李贤说道:“大计赈济百姓一千二百多万,共需赈灾款一千万石上下,今年洪水频频,夏秋皆误,必须让百姓有活到明年五月的口粮。”

“一千万石是必须的?”

朱祁镇说道:“如此说来,全国上下,大抵只有福建,山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这几个省没有受灾?”

李贤说道:“必须所言极是,只是两广,云南赋税已经拔给南征军了,而山西钱粮拔给了甘肃。只有四川与福建有钱粮上交。”

朱祁镇心中一叹。

至于贵州,李贤下意思忽略了。

并非贵州没有粮食产出,而是贵州的粮食大多属于土司,朝廷是调不出粮食的。至于四川固然是一个产粮大省,但是面对这个局面,也是缓不应急,福建更是耕地不多,即便多了夷洲府,也是如此的。

朱祁镇说道:“今年京仓还能剩下多少粮食。”

李贤说道:“陛下,京仓大概能留下来一千三百万石,另外海东省似乎也能调一些粮食。”

朝鲜国改为海东省已经完成了,朱祁镇特别在这几次科举之中,点了好些朝鲜籍,不,海东籍进士。

也算是收朝鲜士子之心。

只是朱祁镇还担心,海东省不太平,这些年一直执行得是海东省的赋税就地储存,并不调入京师。

用于海东省的开支。

就是担心,海东省压迫太大,出了问题。

故而数年以来,海东省也积攒了大概一两百万石的粮食。

除却一部分支援海西之外,大多都剩下来了。足够一时之用。

朱祁镇心中感叹,他设的京仓体系,一共有北京,天津两大仓库群,总共能上限储备两千万石粮食。

朱祁镇觉得够了。

WWW ¤ttκд n ¤C〇 毕竟即便是用兵,也未必能够一口气消耗两千万石粮食,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赈灾却是可以的。

赈灾所用的粮食不是全部由京仓支出,毕竟当地地方官府也是有粮仓的,其实遇见第一波灾情的时候,地方都开始放粮的同时,之后才有京师各地运输的粮食进场。

但是京仓也不是常年处于两千万石的高位运行之下,故而一口气出几百万石,顿时空了不少。而且最严重的问题是,今年几乎所有的钱粮都免了。

也就是今年京仓是不会有补充的。

即便补充也要在明年五月之后了,看明年的年景如何了。

真是粮食储备,永远没有够的。

今年粮价攀升,已经成为必然了。

辽东不用支撑军队之中,粮食生产也是有富裕的,再加上这几年,东北,海西都在大力开垦,在这一件事情上,江渊做到相当不错。

这一次,是朱祁镇第一次从东北地区调粮食进入关内,想来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东北粮食产区或许不能演变成后世的样子,但是对于北京来说,也是除却华北平原粮食产区之外,另外一个有利的补充。

朱祁镇又强调道:“不管朝廷能动用多少粮食,朕决计不允许北京的粮价超过五百文一石。”

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六十章 明浪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贤的决择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九十九章 定风波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围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养风云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风俗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教诲第四十四章 李时勉到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七十三章 黎思诚征占城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内情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势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七十章 东厂内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五十一章 晒盐法的进展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三十五章 广西内部的分歧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三十六章 南方卫所第九十九章 定风波二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八十八章 旧港施家第六十六章 突击兀良哈第一百六十五章 武兴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数字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溃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战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六十章 徐有贞的目的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荆关下第三十六章 京营出京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一百五十章 漕运难题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战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战第二十六章 陈文的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