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

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

朱见濬笑道:“君子六艺,孤还是有所研究的。”

废话,朱祁镇如何不知道数学的重要性。

所以朱见濬的数学,乃是钦天监的人教的,甚至朱祁镇有些时候也会亲自教他。

也没有多高的水平,但初高中的水平还是有的。

当然了,朱祁镇自己也谈不上什么好老师,并且这么多年了,早就将少年时候读得书还给了老师。

他交给朱见濬都是一些基本且简单的东西。

朱祁镇也不在乎朱见濬成为数学家,但是他希望朱见濬有最基本的数学思维,比如说下面报上来一些数据,自己能够分析。

不能茫然一片,什么都看不出来。

但是即便如此,朱见濬的数学能力在这个时代算不得多好,真正的数学家们都被朱祁镇弄到了钦天监,正在计算日月轨道,甚至有一些人已经奔赴各地进行四海测量了。

只是比起朝廷正在推行的大事,这四海测量这一件事情,就不能说打了,花费也不多,不是专门的人是不可能注意到了。

除却这些数学天文的大佬之外,朱见濬的数学能力在大明官吏之中,固然称不上第一流的,但是足够用了。

寇深说道:“既然如此。殿下对而今这些流程也都很熟悉了,臣也就斗胆了,请殿下带队去武进县清丈土地如何?”

朱见濬说道:“孤盼望已久了。”

寇深早就将武进县的情况梳理了一番,也知道武进县没有什么大难题。

首先武进县内部没有是大族,虽然有些家族人口大,但是没有高官显贵,都称不上大族。唯一有些气候的恽家,但也是一个比较老实的的。

不会刁难太子。

至于武进县令更是一个老好人。

是江南诸县之中,阻力比较小的一个县了。

寇深将朱见濬安排好之后,又专门叮嘱锦衣卫保护好太子的安全,太子下去也不是自己下去,而是带着随从,一百多人都扮成了吏员。

这些乾清宫侍卫,谈不上文武双全,但是临时征调过来写写算算,却没有一点问题。毕竟一个个都是武学出身的。

再加上曹鼐专门从南京调了一支军队在附近。

即便出了什么事情,也在一两时辰之内到打朱见濬身边。甚至寇深也传出风声,那就是太子是朝中某位大佬嫡孙。

也是为了掩盖太子的异常。

毕竟太子与身边的相处的情况,只要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不对劲。

这也算是真假虚实之计。

这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寇深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手中的账目之上了。这一个标明的地名才是江南丈量的问题所在。

如果说,寇深想要糊弄过去,也不过是抬抬手而已。只是他不想。

毕竟他不愿意一辈子的名声付之流水,又不愿意辜负了皇帝的期望。

毕竟皇帝为什么将这个已经致仕的老臣翻出来,寇深也是明白的。

得罪了江南这帮人,固然后患极大,但是如果让皇帝失望,这个后患也是不小的。

“罢罢罢。”寇深心中暗道:“为陛下做最后一件事情吧。”

寇深与江南某些人暗中看不见的厮杀,太子并不是太清楚的。

一来寇深瞒着太子,他不想将事情搞大,另外江南那边也是如此。

他们也只是想让寇深缓缓手,又没有想做别的,自然是巴不得太子什么都不知道的。

这种暗潮,只要等他们爆发出来的时候,局外人才会明白。

而太子却带着自己护卫,弃马乘船,去了常州武进县。

武进县就是常州附郭县。

到了常州之后,常州知州并没有接待他们,而是直接让县令接待。

正如之前所言,县令是一个老好人。太子到了县衙之后,寒暄几句,就令人拿出列代黄册。太子就开始办公。

先从鱼鳞图册入手,分别将武进县的土地划分出一片片的,开始清丈,并与黄册上相互对照。确定土地之后,然将召集当地人,将土地的所有人一并确定,并标记在鱼鳞图册之上。

说起来很容易,却是非常繁琐的。

开始之后,太子更是明白,为什么寇深说他的数学好了。

因为丈量土地这一件事情,在本质上其实是一道数学题。

而今常用的办法,就是开方法。

当然这个开方法,并不是开平方,而是将不规则的土地,想办法用种种手段转化为一个标准正方形来计算土地面积。

这其实是一道初中数学题。

说难也不是太难的,但是很是繁琐。

毕竟现实之中的数学,并不会给你有零有整,要知道明代赋税很多地方都有小数点后面七八位数,就可见这些具体账目的繁琐程度。

朱见濬一边与自己的侍卫们一起计算,这一点上这些侍卫们也帮不上什么忙?毕竟武学之中的数学,根本不教授几何问题。一边在心中不住的嘀咕道:“我回去之后,一定建议父皇,将小数点之后两位以外的全部四舍五入。”

但是他心中嘀咕,但也是无可奈何,最少而今他只能按照这个办法来做。

其实这些工作虽然繁琐,但是朱见濬是可以胜任的。

而且朱见濬很明白,父皇派他过来,并不是让他来做这些事情的,是让他关注百姓民生。

所以当事情上了正轨,张懋等人可以代替他之后,或者说朱见濬的新鲜感之后,将注意力放在当地百姓身上。

首先当地百姓是怕官的。

虽然朱见濬是以吏员的身份出来的,为了让朱见濬办事方便,寇深给他盖上一个七品的官职。

这个七品的官职,在朱见濬眼中,不过是一个芝麻绿豆一般的小官,但是对当地百姓来说,却是非常大的官职了。

与知县老爷一般大。

足够让他们战战兢兢了。

朱见濬也是好了好几天才与他们混熟了。

才明白当地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首先,大部分村落之中其实都是小家庭组成的,也就是父母儿子儿媳再加一个孩子,这样的结构。

所以很多人在电视看到的大宅门,一家人多少人聚居的情况,并非没有,但是并不普遍,大部分百姓过的日子,其实与后世家庭结构差不多的。

如果家里人多,老一辈都会主动分家。

很多时候,是养不起的。

因为在村子里面,生产资料是固定的,产出也是固定的,天下刚刚太平那几年,还有荒地足够开垦。

但是时过境迁,早就没有荒地了。

所以村子里面有很多人都背井离乡到外面讨生活了,为人佃户什么,当货郎,出城里卖力气的,各种方式都有的。

普通百姓是没有能力将家族的人聚集在一起的。

分家也就成为必然了。

而婴儿高居不小的夭折率,也让普通人很难有多个孩子,大部分也不过是养育一两个儿子而已。

甚至为了养儿子,有溺死女婴的传统。

只能是一个悲剧。

而男耕女织,更是精确的描述了这个时代生产面貌,特别是这一带临近太湖,是传统的丝绸生产区,养蚕更是数百年来,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

所以每年粮食收成,养蚕卖茧是收成。这两种收成加在一起,固然在百姓依旧过得紧巴巴的,但是已经超过了大明大部分地区了。

而这些乡下所产出的蚕茧蚕丝,源源不断的流入苏州,支撑起苏州的几万台织机,更是支撑起苏州,这个大明超过两京的大城市。

江南手工业不仅仅是丝绸纺织,还有很多东西,江南财赋甲天下,固然有江南的土地肥沃,但是更多是这些手工艺的支持。

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四十四章 李时勉到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零八章 时间差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兽之斗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残局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七十三章 黎思诚征占城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八十五章 尚书们的疑惑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议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四十三章 凭祥之战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三十五章 广西内部的分歧第三十九章 钦州黄氏之战第六十七章 魏国公入处州城第三章 灾年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一百零四章 行猎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为天第二百章 马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第八十章 经筵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洪巡边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二章 外戚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四十六章 千金赠君子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章 战争的脚步声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二十六章 京城飞报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后第一百五十六章 尘埃落定大本堂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六章 困境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一百零四章 行猎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六十章 明浪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