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寿几何?

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寿几何?

太子在朱祁镇面前时时刻刻挂着一刻心。

太后临终遗言,他当时虽然不大明了,但是这些日子却时时揣摩,有所感悟,此刻他时时刻刻秉承一种被考教的心态。

时时刻刻就好像面对面试一般。

所以朱祁镇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太子都在心中揣摩,然后分析用意,然后再想自己该怎么应对,才能让父皇满意。

不能顶着做事。

历史上太子与皇帝政见不合的事情有太多,结果如何?

又不能太顺着,如果父皇觉得我这个太子庸碌不堪,不堪托付大任,又该怎么办?

天家父子,就是如此相处的。

太子被这种三副地图上携带的巨量信息冲击着,一时间分辨不出来多少有效信心。

朱祁镇也没有为难他的意思,说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如是,国亦如是。”

“我登基以来,还算太平,但是我一直再想,我大明能有多少年的寿命?但是我细细想来,如果不做改变的话,无非是二百年到三百年上下。”

“两汉,唐,宋,皆是如此。”

“唯独周有八百年天下。战国七雄也有数百年国祚,其因何在?”

“就是在于封建,封建之策用于国内,是大害,但是用于边荒远服,却足以延国运。”

太子立即说道:“此是父皇制定封建策的本意所在。”

这一捧,不留痕迹,又恰当好处。

朱祁镇说道:“不错。”

“兼并乃国家大坏,一旦兼并剧烈,则富者有连陇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陈胜吴广之辈,振臂一挥,就是土崩瓦解的局面。”

“而今天下兼并情况,如何,你在江南走了一遭。”

太子顿时皱眉。

太子是亲自走过江南的,江南土地兼并并不是天下最严重,天下兼并最严重的是江西,福建。但是已经有苗头了。

朱祁镇继续说道:“大明开国不足百年,已经是这个样子,今后兼并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三百年,已经是高估了。”

“而且天下太平,人口滋生,土地却比开国之初,并不多多少,纵然今后有所增加,也不会比得上人口增加的速度。”

“这两者都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故而欲求国家长治久安,非移民封建不可。”

太子说道:“只是如此一来,将来情势如果如东周-----?”

朱祁镇轻轻一笑,说道:“却不是我所想的了,真如你所说,天下最富饶的土地都在大明,在外不过边角莽荒之地,如果为政者失其政,到时候我这早已入土之人,又能如何?无非求朱家海外诸王,有争气的,勿让中原落入旁家吧。”

“这就不说了,说了封建之事,再看石亨之事,你有何感悟?”

太子朱见濬一时间恍然大悟,说道:“父皇想让石亨在西域立国?”

朱祁镇淡淡说道:“要看石亨如何决择了。说实话太祖当年杀戮功臣,虽然这些人都有取死之道,但是还是有过刻薄了。”

“石亨大功于国,不管朕怎么杀了他,在外人看来,就是天家没有容人之道,如此一来,将来如果有国家危机之事,有功高震主之将,恐怕就自己疑神疑鬼了。”

“故而,这大将能不杀,就不杀,能保全就保全。”

“这才是国家体制,休听一些酸儒乱言,虽然用儒家治国,但是真正守护国家的依旧是武将。必然给他一个出路才行。”

“如果他真有能力,我家为周,以其为齐,有何不可?”

齐国就是姜子牙的封国,虽然后来被陈所夺。但是齐在春秋之中也是霸主。

朱祁镇转过头来,对太子说道:“记住作为皇帝,你最要知道是,你是君不是臣,不要与臣子争功,也不要惧怕臣子无功可赏。”

太子说道:“孩子明白。”

其实他还不知道,大明偏安这一句话,他算是明白了,但是他还不知道什么是大争之世,不过他心似乎有所领悟。

如大明与安南谅山之战,动则近百万军队相争,斩首三十万,更不要说明灭朝鲜之战,破瓦刺之战,而今西征之战。

动用人数都不在少数。

如果说这是大争之世也说得通。

只是他不知道,朱祁镇的意思是,正在大西洋东岸蓬勃发展的大航海时代。正是一切航海家辉煌的时代。

哥伦布此刻正在一次次准备自己的环球航行,到处碰壁,但是距离他来到菲律宾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大航海的号角声从大西洋东岸传到了大明,只有朱祁镇听得见这大争之世的开锣。

太子不去纠结这一点,而是小心翼翼的说道:“父皇,你待忠国公实在宽宏大量,只是对待刘先生,似乎有一点------”

朱祁镇听了,微微皱眉说道:“似乎怎么了?”

太子听朱祁镇语气不对,但是话已经开口了,就不好收回去了,索性说道:“刘先生今日失言,不过是一时之失,父皇何必与之计较?让他得直臣之名。”

太子与儒臣们向来关系很不错。

可以说几乎所有士大夫都是忠于太子的。

当然了,这种忠于太子,不是支撑太子与朱祁镇干,而是出于礼法,他们在维护太子地位上不遗余力,不要怀疑他们的决心。

而刘球是一个很有个人魅力的人。

否则他也不会成为大明士林领袖。

在道德之上,他无可挑剔。清正廉洁,绝不徇私。在政事上更是体恤百姓,很多次犯颜直谏,特别是搬到王振的弹劾。更是名振天下。

又是年事高,资历老,德高望重,天下称之为元老重臣。

太子在大本堂的时候,刘球也是去讲过课的。

故而太子对刘球也是有仰慕之心的。觉得是他的师长。

今日之事,朱祁镇看似对刘球没有处罚,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刘球这个大学士已经到头了,他今后必须在家里养病了。

然后等某一天,皇帝认为刘球病太严重了,不能理事,再找一个代替他。刘球就名正言顺的退出政治舞台了。

如果皇帝再狠一点,让太医暗示刘球。刘球只能被病死了。

崇祯皇帝都能杀内阁大臣如杀狗,朱祁镇岂能坐不到,只是他不想这么下作而已。

朱祁镇对太子这个态度非常警惕。

无他,如果之前太子这个态度,朱祁镇或许并不是太警惕的。因为之前朱祁镇一直想推动大明政策缓慢变化,是渐进性改革,而不是狂风暴雨的变法。

在这种情况之下,朱祁镇虽然与士大夫集团有合作有冲突,但是总体上来说,是合作多于冲突的。

但是而今朱祁镇的心思变了。

一旦变法正式启动,朱祁镇也不至于将士大夫集团当成不死不休的敌人,因为这不可能的。

之前江南一些变化,就已经说明。

士大夫集团是缠绕在大明国家机器上的藤蔓,除非砸掉这台机器,是很难将这个集团连根拔起的。

所以即便朱祁镇开始变法,也不会有这个狂妄的想法。

但是朱祁镇与文官士大夫集团,很长一段时间,冲突大于合作却是免不了了。

甚至双方的冲突会非常尖锐,说不得要填上几条甚至更多的人命。这个时候,太子如果与文官士大夫走的太近,会让朱祁镇很为难的。

朱祁镇整体上来说,对太子朱见濬还是很满意的。而且毕竟是亲生儿子,他可不愿意父子之间走到不可挽回的一步,于是乎,说道:“你觉得武进恽家如何?”

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贤的决择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谦的隐患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九十八章 关原之战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十五章 香港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十六章 海漕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八十六章 乌斯藏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传来第七十三章 矿业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头杨溥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四十三章 万方有过,罪在朕躬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溃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八十八章 冼驸马?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四十二章 举步维艰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一百六十三章 分封松潘之意第二章 云南局势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议第八十二章 殿试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七十章 东厂内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九章 蹇公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第一章 襄王金册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预想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临朝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五章 天马来兮从西极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四十三章 凭祥之战第三十九章 整顿九边第四十五章 登闻鼓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四章 都掌蛮之灭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五章 新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