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

第一百三十五章太子赴安南

太子朱见濬不知道朱祁镇为什么忽然问这个问题,但是稍稍一犹豫说道:“武进恽家耕读传家,也是良善人家,从来是协助官府,而且族长领导有方,估计今后恐怕成为当地望族了。”

朱祁镇问道:“你觉得这好不好?”

太子朱见濬并不觉得有些不好的。

因为有些政务地方上的确是鞭长莫及,需要有人补充从县一级官府到普通百姓之间的权力真空。

一个县里能有几个官员,往多里说,一个县令,县丞,主薄,教谕,几个仓大使,几个巡视使等十几个领朝廷俸禄的。

请注意,这是往多里说了,其实很多县这样的班子未必会配齐的。

这十几个人即便是三头六臂,如何能管理一个县。

即便是征召一些编外的衙役胥吏六房主事,加上官员自己的师爷,其实也没有多少人。他们能管的也就是县城里面或者周围,其他村庄,也就找当地宿老,名流。

有这个几个人就能代表一个村子,或者几个村子。

这是一种节省行政开支的必然。

如果朱见濬没有下过乡,不知道大明继承结构的话,或许感触没有多深,但是他真正主持清丈过一两个县之后,就知道指望县衙那一点人,几乎上什么事情都办不成,除非主官愿意带头亲力亲为。

只是这样的地方官有几个?

但是增加人手的话,别的不说,一个村子放一个人吧?

每一个县增加的人就要以百来计算,而且这数百人就完了?没有,以官僚的德行,你安排一个人,他能有三个编外的白役。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负担都会压在百姓身上的。

在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

多一个非劳动人口,百姓就多承受一分负担。

很多人都说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但是现实是,很多时候从数据上来看,并没有到达土地不足以养活人口的时候,农民起义就先爆发了。

原因无他,大量非农业人口的增加,压垮了农业生产。

这在古代是非常敏感的。

所以,朱见濬虽然看到这里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也看到其中的必然性与合理性。

故而,他并不觉得错。

很多时候人都自己从小都发现与认知的东西,不会感到其中的错误。

但是朱见濬在察言观色上还是点了几个技能点的。故而他看清楚感到朱祁镇语气之中的态度。

于是说道:“父皇的意思?”

朱祁镇说道:“官无封建,吏有封建,县无封建,乡有封建。”

“只是大明现状,胥吏之弊,你是深知的。”

朱见濬点点头。

在最底层走了一圈,并非没有见识的。

胥吏们是没有工资的,几乎可以说无偿的义务的为官府办差,只是想想就知道,哪里有这个高大的人。

他们从来是政务流程之中上下其手,中饱私囊,甚至有无法无天的胁迫上官,让县令给他擦屁股。否则县令所有工作都无法展开。

如果翻开史书,似乎几乎所有有能力的地方官,都会有一个步骤,就是整顿胥吏,否则真没有办事。

什么吃完原告吃被告,什么踢斗淋尖。

就那运粮税这一件事情,先是民解后是官解,又让民自投等等,不就是因为朝廷知道,胥吏们都是不干人事的人吗?

有一个杀一个,大概有冤枉,但是有一百个杀九十个,决计有漏网。

太子在下面清丈的时候,一怒之下,就办了好几个胥吏。毕竟欺上瞒下,来糊弄他,朱见濬也是一个没有忍住。

不过而今朱祁镇所说的主要不是胥吏,而是乡之封建。

朱祁镇说道:“士大夫出者为官,居则把持一乡,天下土地兼并多为此辈,恐怕时间长了,一县之中,唯有几个大家族,累世高门,连县令也要看他们脸色。”

“南方乃是钱粮重地,本朝取东南之钱粮,养西北之兵马,而今未有变化。”

“而南方又是科举重地,如果任兼并如此,你觉得今后还能取东南之钱粮吗?”

太子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想过,一时间觉得太过茫然。

其实朱祁镇对太子还是很满意的。

这几年的历练很有成效。

如果一直养在深宫之中,恐怕连下面怎么收税都不清楚。更不知道由几个大家族把持一县的后果,也就是朝廷每收上一分钱粮,就是从这些大家族身上吸血。

这些大家族愿意才怪。

还有科举的种种优免,自然是税基萎缩的下场。

太子的茫然是他能想明白这一点,却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太子想了好一阵子,才说道:“父皇,那该怎么办?”

朱祁镇说道:“朝廷与士大夫共天下,是没错。但是纵然是夫妻两人,尚有主次之分,内外之别,故而朝廷当用士大夫,但也当治士大夫,如何用,如何治,却是你要想的问题了。”

“至于刘球的事情,你别管了。且看着。”

见朱祁镇如此,太子再也不为刘球求情了,只能行礼说道:“是。”

朱祁镇说道:“腊月安南雨季就结束了,你收拾一下,去安南吧。你先给韩雍打下手,将来治理安南就是你的责任了。”

“永乐年间打安南并不算难,而今也是一样,倒是能不能从此将安南并入版图,长治久安,却是问题所在。你在安南好好办事。”

朱见濬立即意思到,这又是朱祁镇给他的一道考题。

安南战后也不会太过太平的,如何安堵也是一个大难题。

只是朱见濬只看见第一层,却没有看见第二层,未来数年之内,朝廷内部定然大有震动,朱祁镇不希望太子牵扯其中。

先打发到安南去再说。

太子朱见濬立即说道:“儿臣一定竭力平定安南。”

朱祁镇说道:“长兄如父,你几个弟弟,也要你多操心了,将来他们都会如你叔王一般封在国外,故而南洋各国你在安南也要看明白了,特别是身毒自古就是大国,你也好看看大九州的方物。”

太子朱见濬自然答应下来。

朱祁镇接着说道:“去见见你母后吧,这一去时候就长了。”

朱见濬出了乾清宫之中,心中却生出无数疑窦。

“父皇不满意这种官无封建,吏有封建,县无封建,乡有封建的情况,却要从何处下手?这里有与刘老先生有什么关系?”

“所谓大九州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封诸弟于国外,到底能不能成?莫非想将一个弟弟封在安南占城?”

“而且对外封建,真能延续国祚?”

“其中,真无一二如太宗皇帝一般?”

每一个人站的角度不同,所想自然也不同。

朱祁镇固然将朱见濬当做下一代皇帝来培养,但是朱见濬在没有登上皇位之前,所有思考以及利益逻辑都是基于巩固储位。

所以,对于什么延续国祚,什么国家体制,朱见濬虽然很注意理解,但是真正触动他的是朱祁镇分封诸子于外的想法。

固然,朱祁镇让太子操心这一件事情,其实也有让太子压制其他儿子的意思。

但是有太宗皇帝的先例在,太子又怎么能不多一个心眼了。

朱见濬缓缓踱步,心中暗道:“看来,我手中要有一些兵权了。”

朱见濬并没有武力反抗父亲的意思,但是看样子将领诸弟在外就国,手中都有兵马,如襄王数万麓川军,郕王三卫。

作为太子如果没有根本军队,如何与这些藩王抗衡。

如何预防他们图谋不轨?

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风秋雨愁杀人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七十二章 门头沟至京城线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会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六十七章 当年千里追异人第九十八章 关原之战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八十一章 黄河水患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九十一章 开海三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战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国公的死讯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六章 困境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一十二章 汪岳的机会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一百章 平瑶策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九十六章 开海八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临朝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线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礼生死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八章 断事官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间再无亦失哈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一百三十八章 盐业帝国的景愿第九十六章 镇守云贵方略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六十章 一树梅花开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内情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四十三章 万方有过,罪在朕躬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忧心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十七章 水深火热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十一章 孙氏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传来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后继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