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

第一百四十五章升龙大捷

正统二十八年春二月。

今年是科举年。

虽然距离春闱的时间,还有一个多月。但是大明而今已经热闹起来了。城中熙熙攘攘的都是来赶考的举人们。

所谓穷秀才,富举人。

秀才或许是穷的,他们还没有从科举之中获得利益,但是一般情况下,举人都是比较富裕的,一般三千举人带来的消费量,足够让北京城区的一部分热闹起来,就是以贡院为中心,附近的客栈街坊。

不过,这样的气氛并不能传到了大内之中。

紫禁城,武英殿中。

一场会议真在召开。

这一次会议是纯粹的军事会议。

只有内阁首辅李贤,与内阁大学士罗通在坐,他们一个是总览全局,一个是负责军国大事,自然要在列了。

除却这些人之外,却都是戎装在列。

杨洪,石亨两人为核心,其中一大票中青年将领分列两侧。如石瑾,孟光,蒋琬,李英,石彪,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年轻人,大多是武学刚刚毕业的佼佼者,都在这里打下手,这些人其实都是坐观而已。

真正决定其实还是杨洪,石亨,李贤,罗通,以及朱祁镇。

很多人都目光微微瞄向石亨。原因无他。

石亨的伤势还没有完全好,走起路来,还有一些不适应,但是时间不等人。

毕竟而今已经是二月了。

等春暖花开的时候,就是出兵的时候,即便是高纬度地区,回暖的时间会迟一点,但是三四月份也要准备出兵了。

所以,整个计划总是要走在前面的。

不过,这么多人重视石亨的原因,却是石亨从诏狱之中活着走了出来,不过是受了一些皮肉伤而已,在这一点上,简直可以称得上传奇了。

即便如此,文官之中还有很多人不放过他。

最后,还是朱祁镇拍板说道:“石亨用功于国,而今正是用兵之际,许其戴罪立功。”如此才算是平息物议了。

但是如此一来,谁都知道石亨简在帝心,是当今心腹爱将。

会议还没有开始,就听外面急报,一封捷报送了上来。

朱祁镇打开一看,哈哈一笑,说道:“小儿辈已破贼矣。”

却是升龙之战的捷报。

从正统二十七年腊月开始,等安南雨季结束之后,郭登坐镇洪阳,也就是原来的安南太原,与韩雍一并总督粮道,分三路,从上游,中游,下游三处渡江,围攻升龙府。

太子朱见濬请命。

郭登与韩雍商议过之后,由他跟着柳溥从上游进攻。

却是想来老将沉稳一点,能够保护好太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只是他们却是错认了这为老将。

柳溥并非没有本事的人,只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发挥出来了,就不如当初谅山打的正厉害的,木邦闹事了,让他不得不将精力一分为二,关注两方。

这才打得平平。

而今面对残破的安南。

军队残破,虽然还有几十万编制的大军,但是细细研究,不过是一些老弱病残之军,军官将领更是缺乏。

如果开战之前,在安南京军之中担任士卒,只要能活到现在,就是一个中层将领,原因无他,安南的精锐都葬送在谅山那三十万斩首之中。

而今的军队老的老,少的少,适龄的军队倒是还有一些,都被黎思诚来守卫升龙城了。

因为他很明白,升龙城才是决战之处。

所以一开战,柳溥带着太子朱见濬,突入红河以南,不等两路大军汇合,几乎以孤军深入之势,横扫红河以南诸城,长驱直入逼近升龙城。

令双方都大惊。

黎思诚是大惊是明军来的太快,太急,败的让他来不及反应。

他其实已经有过失败的心理准备。

只是这种速度还是让他承受不住,不得不将有力的军队都召集在升龙城附近。

而明军这方面的大惊,却是太子还在柳溥军中。

柳溥带的滇军,其实在战斗力与组织能力上,都是平平的。万万没有他能打出如此漂亮的仗,虽然安南兵力残破也是其中一个原因。但柳溥的用兵之能,也不能忽视。

但问题是太子还智啊柳溥军中,安南军力虽然残破,但并不是没有一支可战之军。一旦出了什么闪失,所有人都吃不了兜着走。

于是乎,郭登不得不下令,提前发动总攻,其他两路都不要命一般发起了总攻,正好面对黎思诚的战略收缩。

于是乎,就好说是石头砸玻璃窗一般,呯嗙碎。于是开战没有多长时间,就将战事推进到了升龙城下。

四面合围。

展开了攻城之战。

在这里才遇见了难题。

黎思诚打定注意死守升龙城,绝不妥协。

于是升龙城之战,一打就打了两个月左右。

有黎思诚城上督战,城中都是安南最后的精锐之军。虽然只有数万,但还有十几万安南百姓相助,纵然大明有大炮,一时间也棘手之极。

升龙是一座坚城。

总总轰了一个月,才打开一个缺口,但是打开缺口之后,惨烈的厮杀,才刚刚开始。

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在遇见危难之际,是最能表现出来的。

就好像是明之灭,如火如荼,清之灭,如尘如土。虽然中国还将安南看成中国久土,但是而今的安南人却不这样看了。

他们早就完成了从实质上,从精神上的独立。这也是为什么大明打出为陈朝平叛的旗帜,七个月就能灭国。

但是决定废国设县之后,安南百姓的抵抗就没有停止过。

这固然有张辅的用兵如神,但是更重要是民心向背。

故而小小一个升龙城,即便打开几个缺口之后,明军攻进去然后被赶出来。从攻城战到皇宫,几乎是步步是血。

最后黎思诚带着残兵败卒逃入皇宫之中后,很有地方风范的将整个皇宫与自己付之一炬。

安南最后一个皇帝与安南国一并灰飞烟灭。

这才是在安南诸位大臣一起联名报捷的内容。

只是很多话,不好在奏折之中明说。

而今的升龙已经变成一座废城了,不好好清理,已经不能住人了。而且安南军民的抵抗,并没有因为升龙陷落,而结束。

在清化城之中,黎思诚儿子在黎思诚的皇后阮氏扶持之下登基称帝,继续抵抗。

虽然清化城几个府县,比升龙城根本没有办法相比,但是在当年清化城附近就是抵抗大明最顽固的地方。

而今似乎重复了当年的历史。

所以安南的战事,还有的打的。

这些朱祁镇并不在意。

因为升龙大捷,标志着安南战事从大战转化为治安战了,虽然清化还有几万残兵败卒,但是在朱祁镇看来,不值一提。

所以,在西域征伐之战还没有开始之前,朱祁镇大笔一挥,复交趾布政司,交趾按察司,交趾都指挥司。

也就是大明除却海西海东之外,又多了一个省级单位。

又将升龙改为交州。

并让人韩雍准备,交州迁到海防去。原因很简单,加强对交趾的控制,如果交趾省会靠海,那么以大明水师的能力,一旦交趾有些动静,就能直接攻入省会之中。

以备安南的长治久安。

双方界山全部划给广西,如果广西红河平原之上,就有一块几乎是飞地一般的存在。这都是出自一个意图,让广西与交趾之间山河相制,一旦交趾有变,也无险可守,大军可以直入红河两岸。

朱祁镇与几位商议过之后,这些事情就当场定下来了。

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尝试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第九十六章 别江南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一百二十九章 庆都公主驸马第一百二十四章 杨士奇最后谏言第一百五十八章 杨荣离京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七十六章 佛山铁业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五十二章 亲亲之道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九十五章 大云南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十四章 遗诏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第八十一章 钱家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贤思路第九十一章 开海三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一百三十八章 盐业帝国的景愿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四十五章 登闻鼓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七十七章 日食将至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四十二章 最后一课第八十三章 说客张文第十七章 水深火热第五章 新内阁第一百二十九章 庆都公主驸马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三十五章 广西内部的分歧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务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万骑第六十三章 无人能破的张辅纪录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二十四章 海运现状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十三章 刘定之入阁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五十二章 于谦的去向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锐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一百八十章 登坛拜将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