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

第一百五十四章传檄可定藏地

正如李世民所言,唐军胜利的秘诀,无非是兵坚甲利而已。此刻实实在在的显露出来的。

在装备上的压倒性优势,不仅仅在于仅仅能在开战之时,打上一发的手铳,虽然这手铳,的确是先声夺人,在接战一瞬间,将和硕特部数百人给掀翻在地,但还不能达到锁定战局的地步。

首先在甲胄之上。

明军是人人着甲,日光一照,简直有光芒曜日之感。

但是和硕特部,他能有多少铁甲。

且不说,他们有没有这种轻重合适,适合骑兵所用的甲胄,单单和硕特部的重甲数量,就不足够装备全军。

要知道,当瓦刺占据西域与漠北漠南,甚至将兵马伸到辽东,那个时候,瓦刺的铁甲数量也不超过十万。

甚至更少。

而今燕然之战后,瓦刺损兵折将之余,更是丢失了大量的甲胄。

阿次帖木儿虽然一边征战,一边致力于恢复,打造铁甲也是其中一项。西域也不是不产铁,只是西域打造铁甲的速度,与大明少府大分工合作的,近乎于现代工厂制度的生产方式相比,简直是一个笑话。

真要说,大明少府一个月的铁甲产量,就是瓦刺一年的产量甚至更多。

虽然大明而今不敢说所有的将士都配甲,当然了,这也是不需要的。但是铁甲决计不是什么紧缺的东西。

但是而今瓦刺铁甲总量,大概也只有五万六万这么多。

瓦刺尚且如此,和硕特部就可想而知了。

别的不说,如果和硕特部有三万铁甲,他根本就敢与瓦刺在西域掰掰手腕,怎么会老老实实的听话。

和硕特部所有的铁甲,不足万副。与明军数量相当。

但是数量上相当了,质量上就不好说了。

就好像瓦刺一般,各种各样花样百出的铠甲,有元朝的,有明朝的,甚至有大食的,有他们的自己打造的。

在草原之上,每一副铁甲都是一个家族的传承。

宝贵的很。

只是可惜,这样的铁甲即便保养的在好,在大明看来,也不过是破烂货而已。而且大部分都很重。纵然和硕特部骑兵的马匹要好一点。

但也扛不住如此高频率的战斗。

与和硕特部其他骑兵有前后脱节之感。

至于那些不着甲胄的骑兵,在明军看来,简直就是武装牧民。与这些骑兵相遇,根本不用管对方怎么做,仗着甲胄,砍他就行了。

在战场之上,有甲胄与没有甲胄,完全是两个状态。

所以几十合厮杀下来。

范广虽然有些撑不下去了。

但是更撑不起去是和硕特部。

昆图看着眼前遍地尸体,大部分尸体都是身穿各种甲胄或者各种破破烂烂袍子的和硕特部士卒,明军的尸体不是没有。

却少太多了。

已经有好几个将领惶恐的来说,明军用了魔法,他们刀枪不入。

昆图万万没有想到,他在西域与察合台汗国征战时候,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来去藏地,也是一战而定。

却不想面对大明的军队,却是打成这个样子。

昆图才知道,能将全盛时期的瓦刺,硬生生从漠北给赶到西域的明军精锐是怎么样的成色。

他更知道,这一战赢不了了。

他苦笑吩咐下去,让各部撤退。他们回去之后,就听命于清和特穆尔。

“台吉,您怎么办?”

昆图说道:“总要有人为大军断后。”

骑兵交战,可不比步卒。

步卒的追击距离有限,如果没有人在这里挡一挡。明军能追着和硕特部一直到大昭寺,甚至更向西南地带。

追杀到死。

昆图留下三千士卒断后,让各部撤退。

如此一来战场形势,就很是明显了。也让范广送了一口气。将昆图包围起来,一时间并没有进攻,他立即询问下面的情况。

却发现他的状况,其实一个相当普遍的状况。

最少有千余名士卒有这种状况,至于阵亡的两千士卒之中,有多少是因为这个原因被敌人杀死了就不好说了。

范广带着些人下去休息,令和勇围剿昆图。

另外就地扎营。不敢轻易追击。

在日暮时分,昆图授首,再加上打扫战场的收获。明军的补给一时间并不缺乏。但是从更长久来想,却足够范广忧虑了。

不过很快,范广就放下心了。

几乎在收兵不久,大批和尚就到了。拜见范广,更是带来一些礼物,这些礼物都是粮食辎重。

可算是解了范广燃眉之急了。

范广立即向这些僧人发布了大明对藏地的政治宣言,那就是各部安堵如初,之前大明所封八大法王,除却阐化王一脉绝嗣之外,其余按着各自继承,与大明的关系也如之前一样。

不过,大明远来,为捍卫卫藏而来。在藏地期间,竹帕与大昭寺附近这些土地,都归大明所属,供应大明粮草。

在驱除和硕特部之前,各部需要供应大军粮草,不过朝廷不会强征,全部用现银结算。

当然了,军中所带的现银不足,可以用军中开具收据,各部可以派人去西宁领取银两。

藏地各部自然是纷纷统一,为了表示对大明的臣服。愿意免费供应一部分粮草,其中以格鲁派最为卖力。

在这一点上,范广也投桃报李。

毕竟多吉在外人看来,都是格鲁派的人。格鲁派也算是为大明出了死力了。

范广就请格鲁派的人收葬大明士卒的尸体,在附近的山中建立寺庙,为这个士卒供奉香火。

这看似苦差事,其实就是这吉曲河谷的一部分土地划给格鲁派,毕竟在藏地每一个寺庙几乎都可以看做一个行政单位,每一个寺庙都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奴隶。

除此之外,各部也纷纷愿意出僧兵若干,以助王师。

至于这些藏地士卒战斗力就不用说了。范广根本不指望。

只是而今军中战斗非战斗减员。足足有数千人,精锐可战的士卒,不过五千人上下。数量也太少了一点。

多一些人,也好壮壮声势。

第二日,范广向西南行军,再也没有遇见和硕特部的抵抗,进入大昭寺之前,就知道大昭寺人去楼空了。

只留下满地狼藉,甚至连一些金佛也带走了。

让藏地僧人痛心疾首不已,却让范广松了一口气。

无他,在范广看来,和硕特部这样做,就是自绝于藏地。毕竟藏地笃信佛法,而大昭寺更是佛教圣地。

其中还有金城公主藏佛像的传说。更显得这些金佛的宝贵之处,几乎可以列为圣物了。

藏地看似反抗不强,但是和硕特部做了这样的事情,佛教任何一派都不会与他合作了。没有藏传佛教的合作,根本不可能在藏地站稳脚跟。

范广派去打听消息的人,传来的消息也是如此。

剩余和硕特部只有数万人,包括老弱妇孺,他们一路南下,所过一处一片白地,洗劫了好多地方,却是翻过大雪山,向南而去了。

范广一边安抚这些藏地僧人,婉拒了出兵追击为他们报仇的事情。甚至这样的情况,范广还是乐见其成的。

对任何一个外来统治者来说,消弱本地势力都是他们想做的事情,无非是能不能做成而已。

而且范广的兵力已经用到了极限,只能暂且按兵不动,并向北京报捷,请求指示。

藏地当如何安堵,留不留士卒驻守。

只有确定了,朝廷如何处置藏地,范广才能决定在藏地到底用什么样的政策。而今仅仅是一个暂时的政策而已。

第一百零一章 定风波四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将军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七十章 年关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九十五章 开海七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犹豫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师第六章 李贤的作为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溃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阅武学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二十九章 尘埃落定大藤峡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乡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一百三十三章 传国玉玺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零九章 甘肃在行动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儿的蓝图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十章 大雪纷纷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八十章 寇深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十五章 徐有贞第二百章 马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八十一章 钱家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三十三章 有变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五十一章 晒盐法的进展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七十章 年关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三十九章 钦州黄氏之战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四十八章 南洋卫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三十五章 广西内部的分歧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养风云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