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圣诞安排

第七章 圣诞安排

李实本以为什么事情,一听这个事情,当时就想答应,只是话到口中,忽然一愣,心中一亮,暗道:“不对。”

李实是以大明国情来揣度日本了。

在大明体制之中,决计不会出这样的事情。

而且日本君臣处置也太粗糙了。

如果是在中国,这个储位决计不会给明的。即便是出现这种情况,也会让本来嗣位之君退出。

在中国历史有好多先例的,请看宋真宗宋仁宗父子。

所以册封一个太子,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但是看日本使臣如此,郑重其事,李实反而不敢轻易答应下来,只能说道:“而今礼部事太忙,如果贵使有时间,在千秋万寿宴之后,留下来几日,倒是我们再详谈不迟,这个时候本官实在是没有时间。”

伊势贞亲也没有办法,只能重重鞠躬,说道:“就拜托大人了。”

李实寒暄道:“你我是故旧,能办的事情,我定然不会拖的。”

将伊势贞亲打发了之后。

李实一边上了马车向大内而去,一边吩咐下去,说道:“让人去锦衣卫那边要一份关于日本的情报。”

在朱祁镇的改革之下,锦衣卫的形象大有改观。

最少遇见地方上或者外国一些东西不大清楚,可以派人去锦衣卫询问。锦衣卫密档也是一些级别的官员,可以查阅的。

一般来说,礼部这边与锦衣卫的交际不大。

但是这一次有这么多没有听过的国家来朝贡,自然想让锦衣卫核实一下。彼此之间也就熟悉了。

从东华门下了马车,李实徒步进了宫中。

从故宫东华门到文渊阁这一段路,上络绎不绝的有大小官员出没,有些李实认识的,有些李实不认识。

不过,李实已经是礼部尚书了,这些大小官员大多数都向他行礼。

这也是内阁权力增加的象征。

本来内阁在原本的情况之下,更多是作为皇帝的秘书存在。最重要的权力就是票拟。而今的内阁又增加了协调各方,甚至督促落实的权力。

内阁所拥有的权力,已经与丞相差不多了。

李实到了文渊阁之后,却见几十个中书舍人忙得脚不点地。

刘定之召见了李实。

李贤在今年已经告老三四次之多,官场之中早就有传言,似乎在圣诞节之后,李首辅就会卸任了。

而今的刘大学士就能接任大明首辅了。

当然了,不过是一些流言蜚语而已。

但是有时候流言蜚语,也是不能忽略的,有时候小道消息反而是真的。

刘定之在文渊阁一处偏殿坐下,眼前有好几个人,有兵部尚书程信,顺天府尹刘大夏,少府令石璟,还有光禄寺卿等大大小小几个官员。

这些人都是关于这一次圣诞节内容的。

刘定之说道:“大宗伯,这一件事情是你抓总的,你来说说吧。”大宗伯乃是礼部尚书的别称。

李实说道:“这一件事情,已经商议过几次了,基本上就定下来了,在圣诞节前后三天,金吾不禁,城门不闭,夜燃花灯,圣诞节当夜,也有在各城门处放烟花。”

刘定之说道:“顺天府,这几日北京人多了,你要好生看管,不准出现共工祝融之厄,否则坏了宫里的性子,你就在顺天府上再坐上几年吧。”

刘大夏朗声说道:“请阁老放心,顺天府上下数千吏员,早就严阵以待,决计不会出什么事情的。如果真出了事情,请阁老责罚便是了。”

刘大夏从大兴知县而今到顺天知府,虽然看似都是满任而迁,看不出来什么不对的地方,但是刘定之却知道,这是最不对的地方。

那就是大兴知县怎么可能升到顺天知府?

要知道顺天知府乃是高配,天下间也就是顺天知府与应天知府这两个知府与各省布政使相当。

也就是说,从顺天知府的位置上升上去,外放一省巡抚,谁都不觉得不对。

所以一般来说,顺天知府都是从外知府做的好的,升到顺天知府上,或者说从六部直接调出来的。

一个知县,即便是京城附郭县,直升知府都是不合规矩的。

刘定之对一个知府也没有想过刨根问底,但从这一点知道,这个知府背后是有人的。

刘大夏背后的人是谁?

是太子。

但是刘大夏升迁这一件事情,却是朱祁镇的意思。

却是因为太子在安南数年,办事办的不错。朱祁镇准备将韩雍调入京师,而刘大夏既然是太子看重的人选,朱祁镇就给他一点面子,将来好在安南担当大任。

刘定之转过来对李实,说道:“大宗伯,继续。”俨然将礼部尚书当成下属了。

李实心中微微不满,但是依旧说道:“接下来,就是圣诞节当日在长安街阅兵,这一件事情,却是兵部与枢密院的事情了。”

兵部尚书程信立即说道:“秉阁老,这一件事情我们与都察院商议了好几次了,刚刚成为枢密院副使的威南伯王越,也是儒门中人,是一个好说话的,整个事情安排的差不多,倒是由六营为先,然后再挑选在西域,卫藏,安南,都掌蛮,等地立功的部队,容陛下一一校阅,之前已经在通州训练了好几个月了,决计误不了大事。”

刘定之说道:“好,枢密院那些人,大司马你要跟紧了,真要出了什么事情,兵部也是脱不了什么干系的。”

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

大明勋贵虽然有一人在内阁,但是却是隐身阁老,轻易不发话,几乎不到了出兵打仗的事情上,都是不说话地方。

这是从张辅就留下来的习惯。

张辅是这样,孟瑛是这样,杨洪是这样,而今在位的郭登也是这样。

在去年,安南撤兵开始,郭登就以营国公升入内阁,代替了昌国公杨洪成为内阁大学士。

而昌国公杨洪却调入枢密院,正式开始枢密院的工作,而王越也在平定都掌蛮之后,升为枢密院副使。负责枢密院日常事务。

说实话,王越本身就是举人出身,历史还考了进士。处理日常事务,更是他的强项。

所以这一次阅兵,就是王越负责的。

李实接着说道:“剩下的就是在团城设宴。为千秋万寿宴,延请内外臣工,中外使节,本官已经算过了,大概人员在万人左右。”

“在京七品官员,除却不能离开的人,全部来了,还有百官使节已经他们的一些随从,京中伯爵以上所有武将,还有河西四王,以及各地藩王的世子,特别是郕王在京,还有襄王世子也在。”

“这些杂七杂八的。”

七品以上文武官员,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少数有大几千人。河西四王前文已经说过,就是西北四个藩王,他们都因为西北贫瘠,想要内迁,朱祁镇就将他们给迁到京师来了。

郕王的病似乎已经好不了,这一段时间一直在京中养病,但是依旧不见大好。

至于襄王世子,却是在做继位之前的最后准备。

襄王在历史上是一个长寿的,但是而今却不是了,在麓川的水土,已经数十年来几乎年年都不怎么安分的南疆各部,极大的消耗了襄王的寿命。

襄王已经缠绵病榻了。

所以襄王世子这一次入京,固然是因为朝贺,也是想拉近与皇帝关系,让他能顺利的继承麓川这一片基业。

不,不应该是麓川,襄王一辈子,一直在做一件事情,将麓川变成了大明襄国。

而今他也算是做到了。

第三十六章 南方卫所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十四章 遗诏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一百四十二章 政治改革的预想第十八章 陈纲案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一百四十九章 黄河大工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八十九章 开海第三十八章 出乎预料的开战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五十三章 处置曹吉祥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四章 都掌蛮之灭第七十六章 佛山铁业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二十章 三世说与大同世界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八十一章 正阳门下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传京师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七十六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七十九章 歃血为盟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间的争执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五十四章 围剿之策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预感序章 我, 朱祁镇第七十章 诸子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狱吏之贵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战略第四十六章 大军到位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八十八章 冼驸马?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