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

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

这个人日本使臣不是别人,正是李实在日本时候负责接待的伊势贞亲。

伊势贞亲这一次来,也是日本正统年间第一次朝贡。

他身边的侍从见伊势贞亲对几个年轻人如此客气,也纷纷行礼,只是牵着汗血宝马过来,跟着自己的主人出了马市之后,一个年轻人问道:“叔父大人,何至于对几个武士如此客气?”

这个人是他的侄子伊势贞宗。

伊势贞亲坐在马车之上,闭目养神说道:“我们此来是有求而来的,这几个年轻人,其中好几个人从穿着上,非富极贵,能不得罪就不得罪。让人将龙马看好了,回去献给将军,或许能缓和一下将军的情绪。”

一想到而今的日本局势。

伊势贞亲就感到头疼了。

其实在李实出使日本之后,大明与日本的关系并不是太好的。

诚然,李实与日本达成的协议,让日本也从中日贸易之中,得到一分利益,这一分利益让足利家势力大增。

但是在佐渡岛银矿的消息传出去之后。

整个日本上层都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

这种感觉,让日本上下对大明都有一种仇恨的感觉,似乎自己的东西被大明给抢去一般。

只是碍于大明强大的武力。他们不敢轻举妄动。

毕竟日本虽然自大,但还不敢挑战大明的地步。不过日本内部对大明的不满情绪却是很有基础的。

这也是为什么,大明派遣使臣出访过日本之后。日本这么多年都没有来朝贡。

这本身就是日本一种不满情绪。

甚至说如果不是日本内部情况出现了新的变数,虽然大明强盛之极,大明大皇帝四十大寿办得轰轰烈烈,日本也为必须想来。

这个日本内部的新情况是什么情况?

是足利义政,也就是日本幕府将军的子嗣问题。

足利义政算起来比朱祁镇还小上几岁,但是结婚十几年,却也没有一个儿子。三十多岁的人在这个时代,已经算年纪很大了。

足以影响日本内部的政治稳定。

而且前文也说过,日本足利氏的统治本来就不是很稳定,内部矛盾重重,只是足利义政在三管四职的守护之下,尚且能保持政治上的稳定。

在足利义政这么长时间无嗣的情况之下。

足利义政就在大臣的拥护之下,将自己的弟弟足利义参成为他的继承人。并让细川胜元,也就是幕府之中资格最老的家老,担任他的守护人。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

就在今年足利义政得了一个儿子。取名为足利义尚。

这样一来,足利义政就起了将自己的儿子列为自己的继承人的想法。只是这个想法被细川胜元激烈的反对。

足利义政与细川胜元两人之间的默契,也因为这一件事情打破了。

细川胜元不管是从个人道义上来说----他是足利义参的守护人,必须保护足利义参,登上将军之位,从个人利益上来说---他已经将注压在足利义参身上了。一旦将军换人,对他的利益有极大的损伤。从幕府出发,足利义参已经确立为储君了,而且足利义政年纪不小了,儿子太小了。而今三十多岁的足利义政能不能活到足利义尚长大,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毕竟,在古代日本人的寿命,即便是日本高层的寿命,平均也不是太长的。

这就是一场可以预见的政治危机。

所以,细川胜元绝对妥协。

于是乎,足利义政与细川胜元之间的矛盾,就成为日本而今最大的矛盾。

足利义政已经下定决心了,将自己的儿子扶持上将军之位,这一次派遣使臣来大明,就是想用的大明的名义来压制国内的反对力量。

准备让大明封足利义尚为日本太子。毕竟足利义政头上还有一个日本国王的头衔。

只是伊势贞亲却不是认为这样能有什么实质性的结果。

日本毕竟不是朝鲜。

日本从来不是大明的乖儿子,甚至将大明拉入这一场政治纷争之中,说不定会有反效果。这才是伊势贞亲下大手笔,要将汗血宝马卖回去的原因所在。

不是伊势贞亲觉得他办不成这一件事情。而是他即便办成了也没有太大的效果。

伊势贞亲一切都系于足利义政之身,只能想办法讨好足利义政了。

伊势贞亲回到会同观,问道:“礼部李尚书还没有见到吗?”

身边的人说道:“大人,已经安排好了,明天上午,李尚书有时间见我们一面。”

伊势贞亲叹息一声,说道:“如此就再好不过了。”他随即吩咐下去,准备一分合适的礼物,他要送给李尚书。

这李尚书不是别人,就是当初奉命出使的李实。

这位四川解元,这么多年已经熬到了礼部尚书的位置上,也是因为他在礼部侍郎的位置上,多次出使外藩,颇有奔波劳碌之苦。

朱祁镇记在心上,这才将李实扶上了礼部尚书位置上。

虽然礼部的差事总体上来说,还是很清闲的。但是足够清贵。

只是而今连清闲也算不上了。

李实忙得四脚朝天。别的不说整个圣诞节礼仪安排,已经对外国使臣的安排,群臣的礼仪安排,等等,都是由礼部来掌总的。

而今年来朝见外臣又特别的多。

大明在正统二十八年对外大举用兵,最为震撼的,就是一举抵定西域。扩土万里,西域国家以瓦刺为首,多了十几个,而南洋国家却更震撼于安南之灭。

安南在南洋地区根本就是小霸主地位。

他虽然称臣于大明,但是自己也建立一套朝贡体系,要别的国家来朝贡自己。

这样一个区域性强国,就这样被大明给灭了,更是打出了斩首三十万级的大战。而在南洋很多国家,恐怕全部人口加起来,还没有三十万之多。

自然是震撼非常。

正逢早早传出来,这一次千秋节要大办。再加上开海这么多年,海上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于是这一次来朝贡的国家超过了一百个。

其中有不少是新来的。

李实也不知道是不是来骗贡的,这就要李实这个礼部尚书把最后的关卡。等如是种种的事情,李实可谓忙的脚不沾地。

别的不说,会同馆的房间不够,而圣诞节将近,不仅仅外国来的人多。国内的人来的更多,几乎硬生生要将北京城给塞满了。

李实想尽办法,这才征用了一些寺院,才算是将这些人给好好的安顿下来了。

自然没有心思去见日本的使臣。

即便到了约定时间,李实差一点忘记了这一件事情,如果不是身边的人提醒。他就要忘记了。

内阁那边要他过去。

毕竟这不是礼部一家的事情,要光禄寺,顺天府,等等好多个衙门一起行动,才能将这一件大事给办好。

内阁负责协调各部门。

他听了日本使臣就在外面,心中暗道:“想不见也不行了,总不能让他们日日都在外面等着,传出来去了也不好听。”

日本使臣几乎好像一个标杆一般,在外面站了十几天了。

即便伊势贞亲不在,也要让子侄留下一个,那种毕恭毕敬的态度,让人实在挑不出什么缺点。

李实不得不将人叫过来,想要长话短说,问清楚什么事情之后,立即将这一件事情给打发了。

李实召见伊势贞亲,彼此之间寒暄什么的就不必多说了。直入正题,伊势贞亲说道:“国主新得爱子,想请天朝册封为日本太子。以安国主之心。”

第一百零八章 时间差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四十五章 大捷传来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三十一章 交趾与西洋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十章 大雪纷纷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将军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十九章 瓦刺内奸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五章 天马来兮从西极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九十五章 开海七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九十九章 浔州城下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犹豫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峡之策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八十七章 朗氏内忧第二十七章 鸭绿江畔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谏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五十一章 晒盐法的进展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组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十九章 毛里孩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十五章 徐有贞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五十一章 晒盐法的进展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一百零七章 杨溥秉政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后的挣扎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一百零一章 细川胜元,死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十二章 内阁与司礼监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六十三章 金蝉脱壳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狱吏之贵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八十一章 正阳门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八十一章 钱家第九十五章 大云南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六十五章 调整政策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