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开海三

第九十一章 开海三

太皇太后说道:“坐,你来什么事情?”

朱祁镇笑道:“孙儿没事,就不能来看看娘娘。”

太皇太后笑道:“你是没事从来不会常来的。”

祖孙两人虽然冰释前嫌,但是内心之中,未必没有疙瘩。而且朱祁镇对大明朝廷越来越了解,已经不是当初要太皇太后解读,才能读懂奏折之中弯弯绕的朱祁镇了。

故而他虽然每日都来请安,但也是有些事情,不懂才来问太皇太后。

只是有于谦这个遍历数地的地方官在,很少有于谦为朱祁镇解答不了的问题,所以朱祁镇来得就更少了。

朱祁镇连忙说道:“这是孙儿之过。”

太皇太后说道:“也不算什么事,有于先生在你身边,我也放心的很,说吧,有什么事情?”

朱祁镇上前几步,站在太皇太后的肩膀之后,轻轻为太皇太后捏着肩膀,说道:“娘娘,孙儿最近接见了旧港宣慰使的使者,发现这旧港宣慰使恐怕将不为朝廷所有了。”

太皇太后微微皱眉,说道:“旧港--------,”她有一点不确定的说道:“在南洋?”

可见旧港在太皇太后的心中,根本没有一点存在感。

朱祁镇心中苦笑说道:“正是。”

太皇太后淡淡一笑,说道:“由他们去吧。区区弹丸之国,就好像夏天的飞虫一般,自生自长自死,朝廷何必管他们。”

朱祁镇听了,说道:“娘娘说的是,如果别的宣慰司,孙儿也不管他们,这些小地方,不就是为了与朝廷贸易而已,这才挂个名而已。只是旧港不比其他地方。”

太皇太后说道:“这旧港有什么特殊的吗?”

朱祁镇说道:“这旧港是汉人的地方。旧港宣慰使施家,乃是福建人。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时候,多次在旧港停留,很多军户都在旧港落户了。”

“这些人都是朝廷的人。”

“而今朝廷不能不管。”

太皇太后听朱祁镇这样说,心中就有数了。淡淡一笑,说道:“你想怎么管,说来听听。”

朱祁镇转过身来,半蹲在太皇太后身边,用手轻轻的敲着太皇太后的老寒腿,说道:“孙儿知道,再下一次南洋,娘娘是万万不许的。”

“只是娘娘,外面的大臣都说,这下西洋劳民伤财,毫无所得,但是宫中真是一点好处都没有留下吗?”

太皇太后瞄了他一眼,说道:“有一点西洋物什,只是饥不当食,寒大当衣,又有什么用处。”

朱祁镇说道:“孙儿,想这下西洋,既然劳民伤财,今后就不用下,只是天朝百姓,即便是在南洋,朝廷也是要保护的。”

“而今朝廷仅仅让各国朝贡,未免太过了,不如选一点,让百姓能来往于外洋?”

“不可。”太皇太后说道:“我不知道你的心思?虽然海贸是赚钱的,但是天下以农为重,如果开海,沿海百姓怎么会安心种田,徒乱人心。”

朱祁镇说道:“只让旧港百姓能来往,别的百姓不能,有朝廷的物资,也好让在南洋大明百姓有自保之力。”

太皇太后一瞄朱祁镇,眼睛之中,分明写着:“我信你才有鬼。”

不过,太皇太后也为朱祁镇开出的条件而动心了。

太皇太后最担心就是朱祁镇乱折腾。而今他亲口说不用下西洋,而换这一个口子。总是要给他一点甜头。

太皇太后说道:“你真的从此不大举下西洋了吗?”

朱祁镇说道:“孙儿保证,既然下西洋劳民伤财,祸害百姓,孙儿保证,今后决计没有这样的事情。要不,孙儿向娘娘发誓。”

朱祁镇心中暗道:“郑和这样的和平游行,今后决计不会了。今后这件事情,也不会让太监还弄,会有专门的水师来办事的。”

“不会,大举下西洋,而是在南洋保持存在感,要日积月累蚕食。”

“与郑和那个时候一定不一样,这七七八八算在一起,就不是下西洋。而且我也会改名字的,决计不会再有西洋这个名字。”

太皇太后微微一笑,她不知道她孙子心中有这么多弯弯绕,说道:“发誓就不用了。这件事情我知道了。”

朱祁镇微微一顿,说道:“娘娘。”

太皇太后说道:“你还想怎么样?难不成,要我对内阁发话吗?”太皇太后秉承当初于谦劝他的话,让朱祁镇做事。

政治活动,很多不实操一遍,真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而且有时候权力给你,真正掌握几分,却也看能力。

朱祁镇听了,立即说道:“孙儿明白。”

朱祁镇急急忙忙的退下,去找于谦商议。胡氏这才过来,对太皇太后说道:“娘娘,陛下这样做,朝中老臣,未必会同意。”

太皇太后说道:“我都默认了,他还做不成。他就老老实实读书吧,不要想着再上窜下跳,跟猴子一般。”

朱祁镇回到乾清宫与自己的班底商议一番,就开始行动了。

而于谦出宫之后,就立即去了杨士奇府上,将这一件事情一五一十的讲给杨士奇听了。

杨士奇听了,眉头都不挑一下,说道:“廷益,可以要我助你一臂之力?”

于谦说道:“学生不敢劳烦老师,只是希望老师高抬贵手。”

于谦很明白,而今大明朝廷之上,杨士奇是绕不过的人。这一件事情此早会传到杨士奇耳朵之中。

不事先打招呼,被杨士奇误判了。杨士奇不用明确的表态,就能将事情给弄黄。

杨士奇说道:“这是太皇太后给陛下的考题,我这个做老师,自然不会插手,不过,廷益啊,你觉得你的计划能行得通吗?”

于谦说道:“还请老师指点。”

杨士奇说道:“廷益啊,你还是在京师待得时间太短了,有些事情你不懂。而且这一次,不仅仅是太皇太后给皇帝的考题,也是给你的。”

“这一件事情即便不能做下来,陛下自然没有事,只是廷益你却未必能在京中待下去了。”

于谦听了杨士奇的话。心中一沉,却没有想到太皇太后还有这一层意思。

想来也正常。

既然皇帝一心将于谦当做未来内阁辅臣,太皇太后总要试一试这内阁辅臣的斤两吧。

至于王振,金英这些人,不过是太监而已。太皇太后从来不将他们当一回事,但是对于谦却很看重。

虽然于谦的履历,还有言辞,已经证明于谦本身不错。

但是作为内阁辅臣,对朝廷之中的蝇营狗苟,各方面势力的犬牙参差,也应该有自己的理解。甚至在权谋之道上,也应该有所造诣。

否则,真以为内阁辅臣是那么容易做的。

如果于谦做不到这一点,太皇太后决计会让于谦再次出外,去当地方官。而不会让于谦继续待在皇帝身边了。

于谦行杨士奇行了一礼,说道:“学生明白了。”

杨士奇说道:“这一件事情,我不能帮你,我帮你,却是害了你。只是我觉得你的计划,大体不错,应该是有惊无险了。”

于谦心中一动,他立即明白了。太皇太后耳目聪慧,杨士奇如果出手,很难瞒过她的眼睛。不过杨士奇说有惊无险,就是说,这一件事虽然有纰漏,但是杨士奇也会照应一二的。

只是于谦心中一直在思考。

这一件的纰漏,到底在什么地方?到底是什么地方?是他没有想到的。

不过第二日,他很快明白,这纰漏在什么地方了。他忽略了一件事情。

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势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溃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二百一十九章 卫所腐朽的背后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六十三章 无人能破的张辅纪录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犹豫第一百二十九章 庆都公主驸马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三十章 御前带械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七十三章 黎思诚征占城第九十五章 大云南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六十三章 无人能破的张辅纪录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医学院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单的利弊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一百七十八章 决战于大同城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军对峙的开始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十七章 王恕的犹豫第一百零七章 杨溥秉政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七十八章 两件大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六十七章 魏国公入处州城第一百零七章 杨溥秉政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一百四十一章 锦衣卫的手段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十章 大雪纷纷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第二十七章 鸭绿江畔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一百二十三章 黄河危局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镇守南京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七十九章 歃血为盟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将骄第六十七章 当年千里追异人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四十九章 黄河大工第五十八章 朱祁镇的执念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争第二章 云南局势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四十四章 李时勉到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