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

第四十七章孔家南宗

吴与弼说道:“臣观贝大人言行,就知道这个月食应该是十拿九稳的。”

吴与弼也是不懂天文学,他在少年的时候,是读过几本天文学的著作。但是仅仅限于读过而已,并没有在上面有些建树。

甚至少年时候读过的一些书,而今也忘的七七八八了。

更多的天文学知识,是他在这一场新历与旧历的争论之中,他自己临阵磨枪的学习的。只是他虽然不懂天文,但是懂人心

新历与旧历之争,本质上辟雍殿之争的余波,而今皇帝用衍圣公杀鸡儆猴,谁还敢说些什么。

自然没有人敢继续说些什么。

再加上贝琳的文章,吴与弼虽然看不大明白,因为里面有太多数字与星象记录,但是却能看出来贝琳的信心。

“只是,天文之学,从来是朝廷所禁,而今宣告天下,臣担心有不轨之徒,枉称星象,于朝廷不利?”

朱祁镇轻轻一笑说道:“朝廷治乱,岂能这些小事上。这天文之禁,是时候该解开了。”

说到这里,朱祁镇一阵恍惚。当初被他想了不少办法,最后被杨士奇给挡了回来的事情,而今是他一句话的事情了。

就在朱祁镇与吴与弼商议的时候。福建岳山书院的山长,孔希路遇见了他这一辈子最大的惊喜。

孔希路就是南孔当代的家主。

只是比起北孔世代显赫的位置,南孔就显得落魄多了。

自宋亡之后,南孔六代嫡支都没有出仕,在衢州也是一个一般人家。甚至称不上大族。在洪武初,孔希路的爷爷那一辈,有人当一个知县,后来又落魄了,一个当官的人都没有。

不过,比起北孔,南孔倒是有孔子的家风。

南孔的家风严谨,而且孔家的人纵然不能出仕,也是读书不辍。很多人都到处教书为业,倒是培养了不少人才。

孔希路就是走这样的道路的,科举不成,就以教授弟子为业。也是有些名声的,被人聘请为福建岳山书院的山长。而这个岳山书院,也不是官办的,不过是福建这里文化底蕴好,好几个大家族联合办的一个书院,教授的也是本地弟子。

其实对应后世的标准,大抵是一个小学的规模。有几百学士,从启蒙到考秀才的,各个学习阶段的都有。

孔希路得到的报酬也并不多。

日子过得也很是清贫,不过,品行很受当地尊重。是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夫子。

孔希路觉得他这一辈子大抵就这样过去了。但是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日福建巡抚衙门居然亲自走上门来。让他继承衍圣公的爵位。

一时间老先生满脸通红,一口气几乎喘不上来。好一阵子才算是平静下来了。

说实话,南孔的人,小时候都想过如果衍圣公之位还在我家。

但也是想想而已。

万万没有想过,这一件事情会真正的发生。

这简直是一步登天,且不说那破天财富,单单是世袭衍圣公的荣耀,孔子嫡脉的影响力,就不是一般人能够抵挡的。

听闻皇帝召见,为了速度要他海路入京,这老爷子不顾自己五六十岁高龄毅然乘海船到天津,不过为了万无一失,他带上了自己的儿子,孔议一起入京。

先到泉州。却见泉州港上船只几乎将海岸给填满了。这是福建主要的港口之一,不仅仅要负责对外贸易,还有去夷州府的船只,大多都是从这里出发的。故而泉州港是非常拥挤的。福建巡抚已经多次提出要再开一个港,要么让泉州在附近再找一个新港口。

朝廷还没有议定。

孔希路一辈子都没有乘坐过海船。

这也是大明百姓对海船的普遍印象,虽然大明已经开海二十多年了。依靠海上吃饭的人,大体有千万之众。

但是依旧有大部分百姓,将海上视为畏途。

即便是福建这样有航海传统的地方,也是没有办法的才去跑海。

孔希路更是一个保守之极的人,所以船一出海,孔希路父子就每一个人都抱着一个木桶,稀里哗啦的吐了出来。

甚至连胆汁都吐出来了。

更不要说,在半路上遭遇了一次不小的风暴。

船只更是颠簸不已。

或许这种程度的颠簸,对于水手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但是对于孔家父子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考验。

就这样近半个月才来到了天津港。

这要感谢,这是秋风渐起的时节,可以是顺风顺水。

当然了,这一切的顺利到了天津变得不顺利起来。

首先船只不能直接入港,而是要停泊在海上等上两日,原因很简单,一年两趟的漕运到了。

百余艘大船以此停靠在大沽口,将所有船位都占满了。

这些百余船都是大船,少则装载万石,多则两万石。一次就是二百万石上下。所以这些船只靠岸装卸,就需要十天半个月。

只是孔希路却不愿意等下去了,他担心夜长梦多。如果因为他去得迟了,将到手的爵位给丢了,他抹脖子的心思都有了。

故而,他这怕水的,鼓起了勇气,让几个水手架着一叶扁舟,与他们父子一起去港口。

之前,远远看过去,这些船只大。

对这个大还没有什么概念,当小船靠进这些船只的时候,孔希路就觉得他看见的不是一艘船,而是一座移动的山岳。

特别是靠近这些船只的时候,仰头向上看,只能看见船舷,连桅杆与船帆都看不到。

有圣旨为证,水师的人也没有难为他们,而是暂停装卸,让他们上岸。

孔希路却有一种不认识这个世界的感觉。

从南方运过来的稻米还是带壳的。装在一个个麻袋之中。

这倒是在孔希路预料之内。

毕竟一般来说,从南方运过来的新粮,是不会直接发卖的,而是先储存在仓库之中。等到三年之后,才被拿出来发卖。然后将新粮存在粮仓之中。

这样的话,不脱壳的稻谷更好,因为保存的时间更长一点。

在孔希路想来,而今应该是一个个大汉光着膀子,扛着一包包的粮食,走在悠长的栈板之上,运输下来。

但是实际上他看到的,一个个架起的高架,然后下面有一个个滑轮,因为海船比平地上高,所以只需将粮食挂上滑轮,轻轻一推,就下来了。

然后下面的人将这些粮食卸在车辆之上,然后马匹直接拉着马车走在铁轨之上,拉着就走远了。

这也是少府体系对外技术输出。

大规模使用滑轮与铁轨,其实遵化铁厂之中开始的。而后在朱祁镇的推动之下,以京师为中心,向四方扩散。

而天津港口也是一处运用最多的地方。

就是因为距离北京近,很多问题都可以去宫中请待诏。

朱祁镇这么多年,陆陆续续封了一百多个待诏。都是各方面的专家,但是而今活着的只有九十多个。

无他,但凡能在一方面被同行认可,定然是德高望重的人,既然德高,年岁也会很高,不假天年,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孔希路在南方长大,不是没有见过港口,只是而今这个港口,让他有一丝惊惧的感觉。

特别是刚刚从泉州港来,泉州港与天津港,简直是两个世界。

孔希路虽然见微知著的本事,但也感觉到北方正在酝酿一种变化,只是这种变化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发展,会对他,还有孔家南宗,带来些什么。一时间他却揣测不清楚。

这种不清楚让他很是不安。

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运为正策,海运为备策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师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第五十二章 大雨时至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十五章 礼乐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七十六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一百二十九章 庆都公主驸马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五十一章 弹劾曹吉祥第八十二章 钱夫人之心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五十六章 朝鲜两班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钱袋子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临朝第一章 海内老臣心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将死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三章 都掌蛮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九十五章 大明军制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坚决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八章 张辅眼中的云南战局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镇的试探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二百二十章 军事改革的开始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将骄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税收第二十二章 鸿门宴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八十九章 于谦的西北政策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后继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将死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八十章 西宁第一百三十一章 庆都公主驸马三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传来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一百五十章 重启遵化铁厂第三十八章 出乎预料的开战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异类朱祁镇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十九章 不准赎刑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三十五章 精简少府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阅武学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八十五章 族产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预感第四十章 雨夜夺城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吴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无声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