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负担

第五十二章负担

于谦想了想,想要委婉的劝谏一下,说道:“陛下,不知道陛下愿意给大学与中学多少禀食?”

禀食就是官府给的粮食,可以理解为补贴。

朱祁镇一时间不知道如何回答,说道:“禀食?”

于谦说道:“陛下,如果陛下不打算给禀食的话,臣以为真正有才之人,不会走这一条路。”

“陛下不知道民间的清贫,臣不知道,陛下准备中学收多少,但是四座大学堂,每一界最少有一千人。而陛下也不会让中学所有人都考上大学,否则就不会,有考试之说了。”

“想来两京二十四省六都司,总共三十二所中学,每一界最少有数千人,总共加起来,就有一万多接近两万读书人。”

“真正有家底有才华的人,不会走这一条路,会走科举,而真正清贫有才华的人,也不会走这一条路,无他,科举可以在家里自学,只需要买书就行了,甚至买书不成,也可以抄书,借书。”

“而居于省城之中,各种开销之大,哪怕朝廷的学校不收束脩,也不是这种清寒的学子能够负担的起的。”

“如此一来,陛下所能招收的不过,是一些纨绔子弟,有能寄希望于何为?”

“还直接从科举不第之中选拔人才,入校学习,然后分配官职。”

朱祁镇心中立即否定了于谦的意见。

他想要的一个从底层与科举隔绝的体系。并不是从科举之中转嫁出来的另外一条路。

朱祁镇说道:“需要多少禀食?”

于谦沉吟片刻说道:“一个人一年三石粮食。”

朱祁镇微微皱眉说道:“三石粮食?”

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明人的记载之中,一石粮食在九十二公斤,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而一个壮劳力如果劳作,一天的口粮,就是一升,将近一公斤米。

不要觉得多,古代人吃饭没有油水,只能多持主粮。一般一个成年人吃饱,也就是这个数字。

如此算来,一石粮食可以供人吃上百日。三石粮食供人吃上三百日的饱饭。

但是正如于谦所言,这学校定然会建立在省城中,在省城之中生活也是需要开支的,如此一来。他也是需要开支的粮食的。

也就是说,这个补贴根本不够学生吹饱的。

于谦说道:“足够了,比起范文正公划粥割齑,要强上太多了。”

朱祁镇一时间见哑然。

范文正公就是范仲淹。他年少的时候十分清贫,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如此坚信的学习,才有所成就。

而于谦年轻的时候家境虽然好一点,但是他也是看见过当时同学的清贫与刻苦的。

所以,他觉得他定下的标准,已经够好了,最少能让学子果腹,不至于划粥割齑,比范文正公当初好上一点。

朱祁镇算算发现也不算太多。

而今的粮价虽然还没有降到二百五文一石,但是下降的趋势很明显,毕竟朝廷不再打仗了,如果朱祁镇什么也不做,粮价将来跌破二百文也是很有可能的。

虽然达不到盛唐之计,斗米十钱。但也能打破斗米二十钱的下限。

所以三石粮食还不到一两银子,如此而来每年的按三万学子来,每年补贴不过三万两,朱祁镇是补贴的起。

朱祁镇虽然心疼学子,但也知道,他不能提太高的生活标准,毕竟大明国情在这里的。

虽然朝廷很富,但是民间大部分人并不富裕。

朱祁镇说道:“那就按先生所言,这一笔钱内库出了。”

于谦说道:“陛下,凡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朝廷各部每年胥吏也要不了一千人,而地方各衙门也要不了一万人。”

“而且学子就读,可以苦一下,养其心性,但是如果入仕之后,却要养家。而今京师吏员已经过万之多,每年花费要数万两。”

“这十几万两于朝廷,是九年一毛,但是京师于天下也是一隅之地。如何二十四省,一并改动,朝廷何以承担如此大的负担,可以说不次于养兵之重,请陛下三思之。”

一千多万两的军费,是朝廷最大开支。将海关税,盐税,乃至茶税的收入侵占个七七八八的。

如果不打仗的情况下,一千万两或许稍少一点,但一旦打仗一千万两不够,最少一千三百或者四百万两,甚至两千万两。

这已经占据了朝廷开支近四成。

朝廷剩下的几成财政,要负责百官俸禄,藩王俸禄,皇帝的金花银,特别大头的是水利工程,驰道工程的经费,再加上时时刻刻都要准备的赈灾费用。

年景好的时候,可以结余一些,一百万两到几百万两不等。但是一旦有大灾,朝廷花钱如流水一般,并不比打一场战事,要轻松多少。

所以于谦实在不想朱祁镇做这一件事情。

朱祁镇说道:“废胥吏定吏员这一件事情对不对?”

于谦说道:“对。”

朱祁镇说道:“对的事情,就应该做。即便不能全部做了,但也要一点一点的做起来,否则等到什么时候?”

“钱的事情,先生不用担心了。”

于谦说道:“陛下,已经加不得税了?万万不可再加税了。”

虽然朱祁镇做了不少事情,但是于谦看着朝廷赋税节节攀升,更多是担心,毕竟很多人觉得天下的财富恒定,不在官而在民。

而今朝廷财政收入每年四千多石粮食,一千五百多万两白银。这些数字比永乐中期都多出不少。

这让很多人都有些不安,特别是为了清丈土地,苏州那个案子,更是让很多人不安。

再从民间征税,实在是容易引起震动的事情。

朱祁镇说道:“这一点请先生放心,朕自有办法。”

之前周忱没有完成的金融改革,朱祁镇准备再次推行下去,这一次比之前有一个很多有利因素,那就是水利冲压这个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

毕竟,明军很多盔甲刀兵都是用这个办法打造的,稍稍改造一下,用来打造金银币,也是一样管用的。

再加上东北的开发,大量金矿的被发现,再加招远金山也有所出产了。还有佐渡岛的白银发现,让日本白银开采大大提前了。

毕竟日本本身就是一个金银矿富有的国家,而各地有金银的传说并不少,并不是只有佐渡岛才有的。

佐渡岛银矿刺激着日本各大名与幕府大量探矿,自然也会有发现。如此一来,日本的白银产量节节攀升。

而他们的白银大多都透过长崎进入了海东省,随即流入中国。

朱祁镇估算过,仅仅是白银铸造成银币,就有三成的利,每年最少有几百万两进项。当然了,这个进项并不稳定。

毕竟日本形式并不是太好的。、

去年日本使臣请册封日本太子一件事情,朱祁镇虽然知道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但是思量了好久,朱祁镇还是批准了。

毕竟,一来日本请封太子,按大明的程序并没有问题,不可能因为日本内部问题,就拒接日常,二来,朱祁镇甚至希望大明册封这个太子被杀了,正好借此将日本拿下。

日本的金银,朱祁镇可是心仪已久了。如果提前开采石见等银矿,就能给大明带来额外的收入。

金钱有时候就是武器,朱祁镇的武器,让他更好完成变法。

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一百二十九章 宁化巡检韩铁城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阅武学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二章 外戚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六十七章 魏国公入处州城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八十章 西宁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一百五十章 漕运难题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一百二十章 盐法开中法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第一百二十六章 宁化黄氏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一百七十二章 张宗周孤身归北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二十八章 李时勉的倔强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五十章 官茶与商茶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师大出血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五十章 重启遵化铁厂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四十六章 大军到位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五十四章 围剿之策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杨溥之死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为天第十六章 经筵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第一百一十九章 杀人是为罪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决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实力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营造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验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广西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圆第七十九章 大明财政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动天下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间的争执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七十章 父子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二十七章 鸭绿江畔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四十八章 南洋卫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宁遗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