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

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

于谦听了,心中微微黯然。

知天命之年,于谦少了当初棱角,变得圆滑起来。

但是于谦内心之中的坚持并没有一点点变化。

这也是于谦为什么不想接手首辅之位的原因,身体是一个原因。但是他与皇帝的政见不合是另外一个原因。

但是身在其位,于谦依然觉得自己应该发表意见,虽然他知道,皇帝一定不听的,于谦说道:“陛下,自从陛下亲政以来,屡兴大事,朝廷税收量出为入,臣以为民足,国无有不足,而今南重于粮,北重于役。陛下欲致大同,无过于减役轻税,与民休息,如江南之重赋,九边驿传之重役,都可以酌情消减,如此百姓才能同享太平之盛世。”

朱祁镇沉默了一会儿。

其实他知道。

周忱的财政改革更多是以户部为中心,是在中央层面的改革,对于最基层的田税,周忱不敢加一指于其上。

而清丈田亩,也并没有给百姓减轻多少负担。

北方重于役,南方重于粮更是没有一点变化。

甚至朝廷国力的增强,百姓付出的比之前要更多一点。

这也是对而今局面不同的解读。

朱祁镇是想做一个个彻底的改革,打通大明走向工业社会的道路。但是于谦的想法,是再做减法,限制朝廷开支,在维持朝廷运行的同时。让利于民,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过的更好一点。

其实,真正说起来,让一个普通老农在这里。估计他们举双手赞同于谦的意见。

只是朱祁镇看得更远,为了推进变法改革,他手中必须有更多的资源,工业化的结果,对百姓来说,是好事,是仁政,但是工业化的过程,就不好说了。

而今只有朱祁镇孤单的坚持。

此刻朱祁镇深刻明白了商君的话:“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朱祁镇说道:“先生之言,朕记下来了。”

也仅仅是记下来而已。朱祁镇话音一转,说道:“先生以为兴学令可行乎?”

话说到这个局面,于谦还能说些什么?只是他求去之心,从内心之中再次升起,说道:“陛下英明,老臣不如。”

朱祁镇看着于谦的样子,就知道于谦不可能在内阁之中久留了。

甚至于谦用自己的威望帮助朱祁镇完成了辟雍之会,已经是报答了君臣之间知遇之恩了。要知道于谦虽然更偏向实用主义。但并不以为于谦对所谓新公羊的五世说,有多少相信。

其实而今整个朝廷也是如此。

公羊五世说作为一套理论,有多少人真正信服?在朱祁镇心中也是有数的。

朱祁镇心中暗道:“内阁的调整不能再拖了。”

之前,他一直拖着内阁调整,就是因为他现在要的是一个完全支持变法的内阁,而且有能力变法的内阁,其中每一个人,他都要好好斟酌。

无他,他要用内阁压制百官,并推进各种变法。

这才是他迟迟不肯下定论的原因所在。

只是,不管而今有多少相信变法的理论,总之变法从酝酿阶段进入了推行阶段,如果说而今兴学令,还有一些安抚朝臣的意味,下面的变法可就没有这么温柔了。

所以,他急需一个强有力的内阁支持。

于谦似乎并没有这个心思。

朱祁镇说道:“先生就将此放出消息吧。”

于谦与朱祁镇统一意见之后,很快就兴学令的有关内容就出现在明报之上。

而今大明也都习惯了明报的存在。

政令正式拟定之前,先在明报之上吹吹风,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只是这个消息传了出来,让很多人先是失声,随即又开始对皇帝歌功颂德起来,毕竟办学这一件事情,在儒家理论之中,也算是政治正确。

从主旨之上,这一件事情无懈可击。

不过在细节之上,还有很多争论。

商辂以礼部侍郎的身份,主持了编纂中学教材。

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编纂了中学教材的框架。

商辂将刚刚编撰好的中学教材呈给朱祁镇看。

朱祁镇翻开一看,却发现其中占据教材一半内容都是理学的内容,四书五经一个不落,可以说道,只要在中学学习好了,就能考了科举了。

朱祁镇抬头看想商辂。

商辂说道:“陛下,臣也是不得不这样做。否则礼部内部根本通过不了。”

朱祁镇沉吟片刻,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道:“将春秋的内容着重于春秋公羊传,至于其他两部都可以放一放了。”

就好像大学教材之中少不了马克思原理一般,在大明的学校之中,不学习四书五经也是决计不可能的。

理学的影响力绝对不是朱祁镇一次会议胜利就能战胜的。不过朱祁镇不能在科举上乱动手脚,但是中学教材之中,着重新公羊的思想,却也是可以的。

商辂说道:“臣明白,臣下去就改。”

朱祁镇点点头,继续看下去,中学其他教材分别为水利,文书,数学,账目,等一系列小吏必须掌握的技能。

随即朱祁镇将手中的书合了上来,说道:“暂且就这些吧,你只要做好了,将来礼部尚书就是你的了。”

商辂说道:“臣谢过陛下。”

朱祁镇对礼部并不是非要控制在手中,但是却容得有所谓的人以礼臣的名义看来限制他,所以商辂进入礼部,李实也是多次出使,是一个识时务通变通的人,想来不会做出什么事情来。

朱祁镇将商辂打发走之后。

朱祁镇变法的第一道政令就由礼部推行,共同建立三十二座中学,每一座中学不过能容纳数百人而已。

即便如此,全国各地的学子一共有两三万之多。

不过想要建成这个规模,估计也要在数年之后,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地方,比如在拉萨,估计在数年之后,拉萨的中学能够建立起来,就是一个不错的成果。

处理过这一件事情之后,太子来告别了。

而今辟雍之会的风波渐渐平息了。朱祁镇也不想将太子继续留在京师了。一来,在辟雍之会的时候,更多的是理念的冲突。

朱祁镇愿意将太子留下,让他感受一些这样的气氛。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要落实在具体的事务之上,倒是朱祁镇担心,很多大臣有意将太子绕进去。

到了那个时候,朱祁镇都有可能收不住手了。

朱祁镇或许自己并没有感觉,他早就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政治家。在他心中,他的变法大业要比儿子的命重要的多了。

他想提前将儿子放出去,固然避免了父子之间的矛盾。但是如果父子之间真因为变法的事情发生了矛盾。那么他会怎么做?

这个似乎是一件不用多想的事情。

只是太子却报了一件喜事,说道:“父皇,太子妃怀孕了。”

朱祁镇听了,先是一喜。虽然他四十出头,就要抱孙子了。让他有些不习惯。但是皇室血脉传承,总是一件让他高兴的事情。

只是他随即发现了太子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顿时明白了太子的想法。

这是太子第一个孩子。

当然了,并不是太子在外没有女人,而是朱祁镇给过太子警告,长子必须是太子妃所生,如此才能免去很多麻烦事情。

但是太子常年在外,留在京师的时间并不是太长,这才是太子结婚好几年才有第一个孩子的原因。

如此一来,太子难免对儿子有舔犊之情,不想去安南了。

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八十七章 对刘定之的安排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犹豫第四章 太后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四十六章 大军到位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序章 我, 朱祁镇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六十章 徐有贞的目的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后的反扑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学第一百三十二章 狼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十五章 徐有贞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间的争执第五十三章 处置曹吉祥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鳞开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溃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瑛的计划第七十章 年关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阅武学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九十二章 坚持不懈埋子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二十六章 京城飞报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四十七章 西虏寇边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谊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图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一百二十六章 遗折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战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势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图第四十章 舆情第七十六章 佛山铁业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