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选择和机遇

一看出人命了,满屋子的人都吓得跑了。

谁知这个新兵因平时特别义气,经常为受欺负的新兵打抱不平,在新兵中威信特别的高。一听说他被打死了,新兵立刻炸了营。

你们老兵有枪,我们就没有吗?新兵平时是熊,是逆来顺受、忍气吞声。那是单个的时候,联合起来就不一样了,新兵人比老兵人要多,人多势众很块把老兵的营房包围。

老兵一方,打死了人,本来理亏,但看新兵打上门来,不干了。干什么?造反嘛?还有个尊卑长幼没有?反天了?平时不管人和人之间有多少矛盾、纠葛,这个时候都摈弃前嫌同仇敌忾。

于是,军营中枪声大起。管事的就袁世凯官最大,带着几个人赶到了现场。

两方打的正激烈,都打红了眼,各有伤亡。情况本就不复杂,很快把来龙去脉搞清楚了。

袁世凯首先要求双方停火,然后要两方各选出五名代表谈判。双方停火后,各选五名代表到阵前。

谈判开始后,袁世凯先要求新兵先撤回营房,他会秉公处理。

新兵方不干,不严惩最早开枪打死人的老兵他们绝不撤回。

袁世凯要求老兵方交出元凶。老兵表示,人他们可以交,但必须等吴大帅回来之后,说袁世凯一个小小帮办,没权处理此案。

新兵坚持现在必须惩办元凶,并威胁说:如果不严惩元凶,他们五人马上返回本队,不惜决一死战。

双方相持不下。看到新兵方的五人起身要走,袁世凯灵机一动,说吴大帅离开军营时已经授他全权。他现在以吴大帅的名义,要求老兵方交出元凶。否则,包庇和维护罪犯,老兵方按哗变处理。

老兵不信,袁世凯用脚踩了下身边的袁三的脚,“吴大帅授我全权的时候,袁三就在身边。”说着对袁三说:“袁三,你和大家说一说,是不是这样?”

袁三也很灵光,他对袁世凯已经是唯命是从,马上站出来为袁世凯作证。

“首恶必办,你们把元凶交出,其它人概不追究。否则,凡开枪打伤打死打伤人的,一个也不放过。”

老兵方在袁世凯的威严下,只好交出元凶。

那个惹祸的老兵根本没把袁世凯放在眼里,以为袁世凯不敢把他怎么样?押到袁世凯面前,仍嚣张跋扈,嘴不干不净。

袁世凯本想把他先押起来,等吴长庆回来后再处理。见这个老兵如此有持无恐,如此蛮横的挑战自己的权威。毕竟年轻,压不住火,一脚把老兵踢倒跪下,掏出手枪,当众将其击毙。

新兵方和老兵方见袁世凯杀伐果断,都吓得各回各自的营房。

事情是妥善处理了,袁世凯一直惶惶不可终日。

自己假借吴长庆名义,还动手少了人,追究起来,罪也小不了呀!

他很后悔,特别后悔自己不该那么冲动。

第一次动手杀人,自己当时虽然极力掩饰,其实是很怕的。到现在老兵倒在自己脚下那可怕的样子,也还是总在眼前浮现。

他听说了,那个老兵和吴长庆有特殊关系,好像救过吴长庆的命。

怪不得他那么嚣张,原来是有所倚仗。怎么办?是不是在吴长庆没回来前先跑路?

家是不能回了,不回家去哪儿呢?要走没地方可去,不走是越想越怕。

时间在犹豫不决中一天天过去,离吴长庆回军营的日子也越来越近。

究竟怎么办,总得拿个注意。袁世凯把那天的情况仔细回想了一遍,觉得除了果断出手,也真没什么好办法。

想到吴长庆平日里对自己的关心和呵护,想到这位吴叔叔对自己的深情厚意,事情也许不至于像自己予想得那样严重?

无论如何,自己不能招呼不打就一走了之,那样,就太对不住真心实意待自己的人了。

好汉做事好汉当,等吴长庆回来,争取主动,把事情和盘托出,一切听凭处置就是了。

一旦做出了最后的决定,袁世凯反而安定了许多。

吴长庆回军营后,袁世凯在第一时间,把事情经过做了汇报,恳请大帅治他的“专擅杀人”之罪。

出乎袁世凯意料之外的是:吴长庆不但没有半句地责备,反而对他大加夸赞。

“我们不是常说吗?将在外有所不受。为什么这样?情况瞬息万变,怎么能一根筋呢?相机而行事,这是一个军人必须学会的本领。这等严重的事,如果不马上压制下去,闹出大乱子,别说我们这些人的官当不成,搞得不好是要掉脑袋的。干得好孩子,你不但没罪,还立了功,立了大功!”

听了吴长庆的话,袁世凯一直悬着的心放下了。

高兴之于,他也暗自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地选择。

不久,袁世凯迎来了他人生的重大机遇。

在清朝,清王朝和朝鲜是宗藩关系。

朝鲜虽然名义上是独立国家,但实际上是清王朝的藩属国。

一八八二年七月,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

朝鲜的老国王因膝下无子,由其侄儿李熙继承王位。

高宗李熙因年纪尚小,由其父大院君李罡应执掌朝政。李熙长大成人后,李罡应还权李熙。李熙愚懦昏庸,王妃闵氏很强势,朝政大权逐渐落入闵妃手中。

闵氏排除异己、任人为亲,重用外戚。闵妃集团任性妄为,官员腐败,大肆铺张,搞得国家财政空虚,社会矛盾重重。

朝鲜王朝的武卫营和壮御营的士兵因为长时间的欠饷,以及对由日本人训练的“别技军”的不满,聚众哗变。

很多市民也参于其中。大院君李罡应不甘心失去权力,趁机重新掌握了朝政。

щщщ▲Tтkд n▲C O 闵妃外逃,高宗李熙被扣押。当时,朝鲜的事务由直隶统管。

事变发生时,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因丧母休假,由张树生代行其职。

正在天津的朝鲜大臣金允植得知国內发生政变,向署理直隶的张树生求援,要求清政.府出兵平定叛乱。

张叔生听说日本人也正准备出兵干预,想借机把朝鲜拿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认为不能坐视不理。

经请示朝廷同意,派水军提督丁汝昌带军舰三艘,吴长庆率军六营东渡,道员马建军随军同行。前去平定朝鲜内乱,也防止日本借机入侵朝鲜。

吴长庆准备率军出征,指派张謇负责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张謇因缺少人手,又赏识袁世凯的干事能力,提出让袁世凯协助。

吴长庆任派袁世凯到前敌营务处,负责军需供应,勘探行军路线等军务。

袁世凯心里清楚,自己没有功名,想进入官场,只能是通过建立军功,只能是通过建功来立业,来争取出头的机会。

和平年代,想立军功谈何容易?他敏锐的感觉到了,这一次,对于他说来,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出发的时候,袁世凯携同朝鲜的金允植随同一营行动。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的表现。两个人很谈的来,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已经成为好朋友。

日本的行动也很快,吴长庆部到达朝鲜时,日本已经有七个兵船,一个营的兵力先期抵达,在仁川安下营寨等待后续部队。

为了抢在日本人的前头,吴长庆命一营做为先锋迅速登陆,但一营统带借口士兵连日劳累,要求迟缓行动。

吴长庆大怒,立即将一营统带就地撤职。

研究谁来代理一营统带时,张謇强力推荐袁世凯,吴长庆于是任命袁世凯为代理一营统带。

袁世凯正等着这样的机会,身先士卒,一马当先,脱去鞋袜跳进海中,赤足疾走于布满乱石的海滩上。

水军提督丁汝昌见状,赞叹曰:“纨绔少年亦能如是耶。”

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196章 陆荣廷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23章 离开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35章 多事之秋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235章 立法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82章 一明一暗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34章 自保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46章 办实业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57章 管见十条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491章 求博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8章 约定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235章 立法第28章 下重药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68章 武昌起义第312章 安福国会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106章 小德张第586章 参加第六次太平洋国际学会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530章 白话诗第398章 张疯子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150章 复古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182章 开张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89章 出师未捷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439章 进德会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