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

都是他的走卒,都想表现忠诚,不到三天,“谠论”都抒发过来。没人提法律草稿本身有何问题,估计他们也找不出什么毛病,对这一点,袁世凯也心知肚明。

手下有不少御用的法律专家。他曾拿着宪法草案,征求过几个人意见。这几个人都附和他的喜好讲话,而让他们从法律角度对草案提出异议,则各个面有难色。

后来有一人壮着胆子,说了一句,做为民主共和体制,这草案所表达的大多是最基本的原则。用法治取代人治,用法律对行政权进行限制和监督,对个人的随意性进行管控,防止个人的任性妄为和无法无天,正是民主共和体制的真谛。是民主共和体制区别于封建专制的根本之所在。

虽然没明说,这宪法草案挑不出什么大毛病,但袁世凯还是能听明白是怎么回事。和当年老佛爷不懂立宪一样,袁世凯跟着大家喊了这么长时间的民主共和,其实一直没搞明白这民主共和是怎么一回事。现在,总算是懂一点了。

他好像终于弄清楚一件事,好像不是《临时约法》和《宪法草案》和他过不去,应该是这民主共和本身和他过不去。

怎么办?难道就能俯首听命任这民主共和摆布吗?袁世凯不服,他不甘心。他从来就不信邪,只相信一句话:有了权力就有了一切,有了权力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袁世凯当然不指望下边能提出宪法草案有什么毛病,他只需要下边发声。需要方方面面听听底下的呼声,需要用底下的呼声给国会和相关方面施加压力。

手底下的文武官员好像猜透了他的心思,这些人也真会“揣摩上意”,都不约而同的把矛头指向了国会,指向了宪法草案,指向了宪法起草委员会,指向了国民党议员。

他们大骂国会和宪法起草委员会是“国家的蟊贼”,强烈要求铲除国民党,驱逐国民党议员,解散国会,作废宪法草案。

亲信近臣倪嗣冲、冯国璋、张镇芳、汤芗铭、张勋喊得最凶。

特别是倪嗣冲,早就呼吁:“似此(国民党议员)害群之马不除,天下安有永平之望!拟请通令京外各处,将国民党一律解散,其有身居津要而迹涉嫌疑者,应令免职回籍,使之闭门思过。”

收到袁世凯的电文后,更是大放厥词,说宪法草案“显违法理,阴加鼓煽,实为该党破坏民国再接再厉之手段,与黄兴等之谋逆搆乱,一而二,二而一也。”叫嚷:“迅将国会解散,其国民党议员,并即驱逐回籍,交各省官司详加察看”。

这一日,《宪法草案》全部杀青,宪法起草委员会三读通过,提交宪法会议。

袁世凯看到了,大家都在抢时间,于是决定摊牌。

国会已经不再有利用价值,原打算是想让他们制订一个自己可心的宪法,取代《临时约法》;现在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了,他要对国会下手了。

不过,这之前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就是要拉上国.务.总.理熊希龄。因为,按《临时约法》,发出的文告和决定,还需要国.务.总.理联署。

经过了一番筹划后,总.理熊希龄被约到总统府议事。

熊希龄刚到,就有外国使者求见大总统。这当然是事先就约好了的。内外有别,袁世凯自然是要先接见外宾。

他很抱歉的请熊希龄在办公室稍等。

熊希龄闲来无事,随意看了一眼袁世凯桌子上摆得一个卷案。是前司法总长许世英,查办承德避暑山庄的案子。略加窥视,发现关系自身,大惊失色。

原来熊希龄任熱河都统时,就住在承德避暑山庄。那里是清廷的行宫,皇帝常到那里避暑狩猎。山庄陈列了许多清室珍宝古物,每任都统到任,都对这里的文物进行检查,并向清廷报告。

熊希龄在山庄居住时,清点过山庄的文物。

他曾把一把折扇,送给袁世凯的亲信姜桂题。姜桂题没敢私自留下,把宝物交给袁世凯,并把熊希龄密报。

熊希龄担任热河都统的时候,正值库仑蒙匪叛乱,边务吃紧。他看到行宫古玩盗卖严重,加之房屋因年久失修,破败不堪,为保护这些珍贵文物,熊连续两次呈文袁世凯,要求修整行宫和整理陈列的文物。并建议将文物装箱运往北京,作价卖给民国博物馆收藏。

袁世凯批准了熊的建议。熊希龄从一九一三年五月开始,对行宫房屋进行修理,对陈列的文物彻底清查。他还颁发了十三条清理办法,编制了各种清理表格,委任了两名清理官员。会同宫里的事务主官,费数月之功,分门别类,将行宫古物彻底清查完毕。

熊希龄本人对于古玩完全是个门外汉,既无赏鉴知识,亦无收藏雅兴。在修整房屋和清理文物过程中,由于经费紧张,熊在经袁世凯同意之后,派人从宫中的古文物中,选了十多件稍贵重的瓷器,运往北京、上海变卖,得到一笔巨款,充作修缮经费。

但是,袁世凯对谁都信不过,批准熊希龄提出修整行宫和整理古玩的建议后,背后又指使前清内务府官员暗中监视。

内务府官员将熊希龄在北京、上海变卖的瓷器与其他被盗卖的古玩搞在一起,大约二百多件,开列一个清单,要求袁世凯进行追查。

袁世凯派人秘密调查此事,调查者根据袁世凯的意思,在调查报告上故意闪烁其词,暗示熊希龄有盗宝嫌疑。袁世凯接到这份调查报告后,故意压下不发。

于是,就有了前司法总长许世英,查办承德避暑山庄的案卷。那案卷一直压在袁世凯处,现在派上了用场。

袁世凯接见完外宾,请熊希龄到外间谈事。

见熊希龄面色有异,显得特别关切:“秉三,你昨晚别是因为忙没有睡好觉吧。不然,为什么面色这样不好,精神很显疲惫呢?咱们这身上的事情,如何有忙完的时候呢?可要注意休息,保护好身体。”

熊希龄是个特别胆小怕事的人,也没经过什么风浪。脑子里还在想着刚才的事,心想袁世凯是不是要落实避暑山庄盗宝案的什么问题,还没想好该怎么回答。

见袁世凯关心自己的身体,忙不迭的表示感谢。

两个人扯了几句闲话,袁世凯突然脸色一变,“秉三,你这段时间应当看清楚了,国事不好向前推进,都因国民党处处设障。凡事故意刁难掣肘,真令人痛心!我国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如果不能把国民党这个障碍铲除掉,内阁既不能顺利执行职责,总统的权力也无法行使。我现在想明白了,为了把我们这个国家治理好,只能痛下决心,解散国民党了。秉三,你怎么想?”

袁世凯声色俱厉,根本不是和熊希龄商量事的表情。

性格懦弱的熊希龄,这个时候,除了点头,还能说什么?

袁世凯见他无异议,遂将准备好的解散国民党的命令放到了熊希龄面前,让其签字。

熊希龄都没顾得看上边写什么,就乖乖地把字签了。

熊希龄签完,袁世凯马上把在隔壁房间等着的内务总长喊过来,也在上边签了字。

此时此刻,熊希龄才意识到这是给他设下的一个圈套。

他心里很不舒服,也很难过,觉得自己成了一个干坏事的人的同谋。他很后悔,干嘛私自拿承德避暑山庄的东西送人,成了把柄让人抓住,能怪谁呢?此前,熊希龄一直很为自己骄傲,自己都很钦佩自己。现在,不一样了,自己瞧不起自己了。

在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之前,进步党首领梁启超听到了消息,乃匆匆忙忙地跑到总统府,希望袁顾全大局,不可把事情搞得不可收拾。

他到总统府门口,侍卫阻挡他入内,告诉他说:“总统正在讨论要紧的公事,请总长(梁是司法部总长)明天来吧!”

梁发急说:“我正是有要紧的公事要和总统商量,我在这里等一会吧!”

梁等了好大半天,侍卫才向他说:“总统有请。”

梁见到袁世凯后,说了一大篇道理,劝袁世凯勿下命令解散 国民党。

袁世凯微笑而有耐心地听他陈说,最后,淡淡地说:“晚了!命令已经发出了!”

在命令发布的同时,袁世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出动了三百多人包围外彰仪门大街的国民党北京支部。暴徒一样的军警连续搜查四个小时之久,将党员名册,文件和档案材料全部收缴。

第二天又包围了参众两院,甚至半夜跑到国民党议员的家里,缴获了国民党议员的证书、徽章共三百多件。

袁世凯在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的命令中宣称:“此次内乱(指二次革命),该国民党本部与该国民党国会议员潜相搆煽……但知搆乱以便,早己置国家危,国民痛苦于度外,乱国残民,于斯为及,……特饬令迅将国民党京师本部立予解散;并令各地将国民党所设机关,不论支部、分部、交通部及其他名称,于三天内一律解散。……

“嗣后再有以国民党名义发布印刷物品,公开演说或秘密集会者,均属乱党,应即一体查办,毋稍寛纵!……至于国民党议员,阳窃建设国家之高位,阴预颠覆国家之乱谋,实以丧失议员资格,……凡国民党议员,一律追缴议员证书、徽章。所缺议员名额,由内务总长速令各省分别查取本届合法之参议院、众议院议员候选人,如额递补。”

解散国民党,取消国民党籍议员资格命令的借口,竟是已经时过境迁的“二次革命”,实可谓欲加之罪。

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344章 北归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95章 打破僵局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261章 张作霖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63章 请愿大潮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247章 外逃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187章 唐继尧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14章 平定政变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49章 君主立宪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94章 僵局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48章 开滦矿权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57章 管见十条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60章 山雨欲来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82章 一明一暗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3章 离开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48章 开滦矿权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410章 会考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62章 垂钓洹上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139章 庆典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40章 系矫旨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42章 倒黎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