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驻节朝鲜

这一年的七月三十日,李鸿章把李罡应从保定接到天津。进行了一番交谈后,决定以袁世凯接替驻朝商务委员陈树棠,作为加强控制朝鲜的又一具体措施。

袁世凯已经从其堂叔袁保龄那里得到消息,正踌躇满志地急不可待。接到李鸿章的通知后,即刻动身,于八月下旬就赶到了天津。

对于如何护送李罡应回国,李鸿章开始担心闵妃集团抵制破坏,准备派海军提督丁汝昌、总兵黄金志、王永胜等率陆海军护送。后来考虑若如此显得过于炫耀武力,闵妃集团反而可能产生恐惧,铤而走险,横生异议。最后确定由袁世凯伴送,“其才必能措置裕如,无须派兵同行”。

所以,袁世凯一到,李鸿章诙谐地对他说:“今如演戏,台已成,客已请,专待汝登场矣。”

袁世凯深知此行的凶险,如果李罡应遭到不测,完不成李大人交给的任务事小,自己也会一命呜呼。

玩命的事,袁世凯可不想干。他是做梦都想升官发财 ,但是,命丢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他一再请求,还是按照李鸿章开始的想法,重兵相送。

挂在嘴上的话和心里所想当然不一样,“大人,小人的这条贱命,实在是不值一提,您知道我们的驻军已撤,闵妃集团又是如何地猖狂!如果大院君有什么闪失,耽误了您和朝廷的大事,小人万死也难辞其疚呀!大人您一定要慎重呀!”

在李鸿章的眼中,无论是大院君李罡应的命,还是袁世凯的命,他都是不在乎的,不过是一枚无足轻重的棋子。

不管袁世凯如何的恳求,都没有用。

李鸿章还开起了玩笑:“韩人闻袁大将军至,欢声雷动,谁敢抗拒,原议诸员悉无所用,兵亦不须谴,只许汝带水师小队数十登岸,作导足矣。”

看到李鸿章根本不做考虑,袁世凯也没敢再坚持。他虽然明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但不敢违李鸿章的意,更不敢抗命。

再说,他也不想放弃这个表现自己的机会。

派袁世凯去接替驻朝商务委员陈树棠,这还是李鸿章个人的打算,虽然他决定的事一般是不会有变化。但请示朝廷批准是必须的程序。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他不能把此事告之袁世凯。但为了激发袁世凯积极性,也很隐晦地透漏出了,要重用袁世凯的信息。

袁世凯能听不出来吗?想到不经历一些风险,自己这样的人好事如何能落到头上,他也就顾不得那许多了。看无限风光,就得登临险峰,这个道理袁世凯还是知道的,富贵险中求吗?

同年的十月三日,袁世凯和总兵王永胜从海上乘船护送李罡应到仁川。

已经提前通知了朝鲜当局,但却没人到仁川迎接,袁世凯觉得不妙。他没敢下船,是想着万一遭到攻击,在船上逃跑容易些。

他派人给高宗李熙送信,要求他尊宗藩的礼仪和孝养之情,派员来接。也就是说自己是天朝使者,大院君是李熙的父亲,为公为私都应当有适当的礼遇。

他在信中,还一再提出,必须派金允植前来,才能表达朝方有足够的诚意。

李熙接到信后,知道袁世凯有顾虑,也知道袁世凯和金允植个人关系好 ,对金允植放心;就派金允植到仁川迎接。

袁世凯最信任的是金允植,金允植告诉他可放心前往,他才一块石头落了地。

进到宫廷后,袁世凯按着李鸿章的授意,对李罡应和闵妃的关系进行了调解。

他说,已经查明,当年大院君没有参与任午兵变。他当时所以出面,是受兵变者的胁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高宗李熙。

还说了,李罡应在平定任午兵变中,为天朝大军的平定叛乱,暗中给提供了很多方便,否则平叛也不会那么顺利。并指出,这次大院君回国,是清**的安排,保证大院君的安全,是清**对朝鲜的要求,如果出现什么问题,会对宗藩关系造成影响。也就是警告闽妃集团,不要轻举妄动。

事后,袁世凯又和李熙及金允植个别做了交待,提醒他们注意一些事情。临离开时,他又对大院君面授自保之策。告诉他遇到难处可找金允植,说自己已将他的安全托付给了金允植,金允植也是最值得信任之人。

安顿好大院君李罡应后,袁世凯见好就收,很快返回天津复命。

李鸿章听完袁世凯汇报后,非常满意,对袁世凯更加器重。袁世凯回天津不久,李鸿章上奏朝廷,把袁世凯这次赴朝送大院君的事迹,又大大吹捧了一番,正式提出派袁世凯去朝接替驻朝商务委员陈树棠。

为了有相对应的身份,也为了对袁世凯这些年功勋卓著的褒奖,“拟请以知府分发,俟补缺后,以道员升用,同时赏加三品衔。”

在袁世凯护送大院君李罡应去朝鲜前,他的堂叔袁保龄已经知道李鸿章的打算。他曾嘱咐袁世凯不要接受。他认为袁世凯没有功名,是个白帽子,在文官的位置上,干不出什么名堂。袁世凯的发展还得在军中,效命沙场为国立功。即可为自己争取好的出身,也能光宗耀祖。

但是,袁世凯如何能听得进去。升为知府,成了三品大员,又出使朝鲜,这是何等荣耀的事呀?争都没地方争去,甚至做梦都梦不到的事,落到了自已头上,怎么能推辞呢?精神不正常吗?

在家的时候,他和他二姐的关系最好,也和其二姐的联系最多。他的这种得意心情,在给他二姐的信中得到了充分显露:“此次东渡,往返不及一月,事虽棘手,却无贻误。本拟在內地谋事,而无如诸王大臣及中堂(李鸿章)均坚使弟赴朝鲜充四等公使,亦小钦差局面。而向来公使和钦差在属国无兵,亦名为驻,敬重之词也。弟年少识浅,不料蒙太后留意,诸亲王、军机大臣、中堂推重,如此知遇,更有何言!从前带兵身任战事,故危险。此时作使臣,无人能害使,何险之有?今日时势,唯出使尚有出头之日。带兵操练又无战事,将何由名达天听也。……弟年未三十名扬中外,大臣推重,九重垂青,亦大喜事。”

一个没有任何功名,年不过三十,也没有什么从政的经历,享受知府待遇,成为三品大员,在那个时候,恐怕还真找不出第二个。

袁世凯此刻的意得志满,也应该是不足为怪的。

一八八五年十一月十五日,袁世凯再次到朝鲜。与陈树棠办理了交接手续,走马上任。此次,再来朝鲜,袁世凯可是今非昔比,一跃成为天朝的使臣。

他的确切身份是:“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也称总理交涉通商大臣”。

这名头听起来就很吓人,但他还有更重要的使命,维护中国和朝鲜的宗藩关系,抵制日本和沙俄对朝鲜的图谋。

为此,李鸿章还专门给高宗李熙写了封密信,嘱咐李熙:“以后贵国内治外交紧要事务,望随时开诚布公,与之(指袁世凯)商榷,必于大局有禆。”

这样一来,袁世凯可不像上次自做主张搬进皇宫那次,而是名副其实成了不叫监国的监国。

袁世凯本来就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没权的时候还挖空心思抓权,又了权就更善于利用了。

李熙本就软弱,遇事也没主意,什么事都想先听听袁世凯的意见。袁世凯也不客气,什么事都想管,什么事都愿意管。时间长了,在朝鲜的群臣中不可避免的引起各方面的不满和非议。

特别是闵妃集团,见到自己日益被边缘化,自然不会甘心。

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123章 孙袁会第166章 实情第134章 较量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13章 志得意满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33章 告密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64章 燎原烈火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106章 小德张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106章 小德张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13章 志得意满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88章 大通起义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40章 系矫旨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407章 童子试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411章 点翰林第106章 小德张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250章 《约法》之争第48章 开滦矿权第122章 如此黑暗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268章 张勋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439章 进德会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84章 海军起义第44章 肃贪治吏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73章 在家上任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38章 高密事件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60章 山雨欲来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134章 较量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7章 奇遇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34章 自保第247章 外逃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