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

袁世凯死后还有八大祸首:即杨度、孙毓筠、顾鳌、梁士诒、夏寿田、朱启钤、周自济、薛大可。

八大祸首中的薛大可是袁世凯的御用报纸《亚细亚报》的主持人,《亚细亚报》在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文后,曾悬赏三千元征文驳之,并以二十元一千字的巨额稿酬征求文稿,但无人应征。其上海分社在发报的第二天就遭炸.弹.爆.炸,后来则是一连串的被炸。

在袁世凯看来钱能通神,没有钱办不了的事,现在他可能知道了,钱有时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

前面提到过袁世凯的总统府法律顾问日本人有贺长雄,袁极力利用这个日本法学博士来表明外人也赞成中国帝制,更何况日本是君主立宪很有成就的一个国家。为了答谢这位“国际友人”,当然也有笼络之意,袁世凯不惜将贺长雄最想得到的唐人墨迹赏其,

有贺长雄无限感动之余具奏谢恩,自称外臣:

“外臣酷爱唐人墨迹,拜领之余,恐惶万状。伏维中日亲善为二国存亡之所关,亦为世界和平之基础,外臣仰蒙恩知,备员顾问,进止标的,恒在于是。对于母国,固应确守臣子之分,卖国利外,非外臣所敢为,然事关法律,苟利中国,无害日本,或见共利于中日二国者,必进而明其治理,使其易于实行。因此之故,犯难亡身,亦且不惜,区区人言,更无待论。燕京风土,本与外臣病躯相适,年齿亦正当致力之期,拟即贡其所得,为新朝创业之助。誓致毕身之力,从事于陛下所命之法律事业,以报恩于万一。”

日本报纸大骂有贺长雄,劝他还是归化中国为好。

天津日侨于民国四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在大和俱乐部开会,以有贺长雄竟在日本未承认洪宪帝国之前公然执外臣之礼,实属有玷日本的国格和体面,公议开除他的侨民身份。

袁称帝前后,孙中山寄寓日本,策划党人倒袁,计划亲赴美国争取外援。

在袁世凯称帝后,中山先生义愤填膺,在日本发表讨袁檄文如下:

“袁贼苦吾国民久矣,世界自有共和国以来,殆未有此万恶之政.府危亡祸乱至于此极者也!清之末造,贼实媚之,以杀吾国人,及其亡而拥兵邀利,至乃要窃总统以言和,军府不忍战争之绵延,以为贼本汉族,人情必恩宗国,而总统复非帝王万世之比,俯至迁就,冀其自新,亦以民国初立,旧污未珍,首行揖让,风示天下,树之楷模,敦意贼性凶顽,谲诈成习,背誓乱常,妄希非分,假中央集权之名,行奸雄窃国之实,骄兵悍将,骚扰于闾阎,宵小佥壬,比周于左右。甚乃贿收报馆,赂遗议员,清议销沉,监督溺职,而嗾杀元勋、滥借外债之祸作矣。

“赣、宁酿变,皖、沪、闽、粤、湘、蜀继之,义师败衄,贼焰愈张,自是以还,几于不国。贼兵所至,焚掠为墟,幼.女贞孀,供其淫.媟,犹复恣意株连,籍没罔恤,偶涉嫌疑,遽膏锋刃,人民丧其乐生之心,而贼于此时,方论功行赏,以庆太平。盖自以为帝业之成,而天下莫予毒矣。卒以非法攘攫正式总统,而祭天祀孔,议及冕旒,司马之心,路人皆见。又其甚者,改毁《约法》,解除国会,停罢自治,载并司法,生杀由己,予夺唯私,侦谍密布于交衢,盗匪纵横于邑鄙,头会箕敛,欲壑靡穷,朋坐族诛,淫弄以逞,矿产鬻而国财空,民党戮而元气尽,军府艰难缔造之共和,以是坏灭无余,而贼恶盈矣。

“殉国烈士,饮恨于九原,首义勋贤,投荒于海外,觇国者遂以为自由幸福非吾中华民国所应享,此真天下之大耻奇辱也!而我国民亦偷生视息,莫之敢指,驯此以往,亡国灭种,非伊异人,国交之危,其见端耳。袁贼妄称天威神武之日,即吾民降作奴隶牛马之时,此仁人志士所为仰天推心,虽肝胆涂疆场、膏血润原野而不辞也!军府痛宗国之六沉,愤独夫之四虐,爰率义旅,誓殄元凶,再奠新邦,期与吾国民更始。中原豪俊,望旆来归,草泽英雄,闻风斯起,诸袁将吏士卒反正及降者,不次擢赏,勿有所问。若其弃顺效逆,执迷不复,大兵既至,诛罚必申,虽欲悔之,晚无及也!布告天下,咸使闻之。檄到如律令。”

孙中山讨袁檄文发布前后,四方八面都有劝阻袁世凯悬崖勒马回首是岸的电函。

例如:首义功勋刘公电北京袁大总统钧鉴:“共和创造,艰苦万端,国家大业,付托君手,应如何恪遵宪典,发扬民国精神。讵解散国会,蹂躏民权,叛逆罪恶,已不容诛。举国隐忍,犹观后效。乃专制未已,进而帝制,帝制未遂,进而卖国。中日交涉,为帝制预备,土地利权,割丧至钜。近招警告之干涉,更为秘密之拍卖。帝制承认之日,即我四万万民族绝命之时。夷主人为奴隶,沦同胞于水火。叛国曰逆,卖国曰盗,人非枭獍,何忍自噬其类。矧侄孙皇帝,波印侯王,只供他人灭国之傀儡。国既不存,帝于何有?大总统自谓神圣心肝,应在腹中,伏杀清夜暂回天良,靖遏昏俗,不远祗悔,免稽天诛。特进忠告,幸盼容纳。刘公叩。”

南岳峻电北京政事堂呈大总统钧鉴:“国之不竞,病在用人行政,若罪共和,何以解于前清?若改君主,何以异于复辟?若谓筹安会为学理研究,不能干涉,设有以改造政.府为议者,且将何以对待?舍政治而易国体,故有墨乱。私大位而失人心,何利秦皇。况卧榻有客,不宜再受口实,狡邻首鼠,当犹忆夫辛亥。诸侯争权,总统孤立,失信义于天下,增扰乱于危亡,即使君主果优于民主,亦非目前所可变革。矧言者之各有心乎?请诛杨度诸人,以为妖言乱邦者戒。南岳峻上。”

南岳峻,号右嵩,陕西省兴平县流演村人,一八八二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出生。清末举人。

他在广西任过知县。当时蔡锷曾在他管辖区内练过新兵。南岳峻深受蔡锷的民主进步思想影响,不愿为清政.府出力,于是弃官到日本留学。

袁世凯筹谋称帝时,南岳峻又弃学回国到上海,不久回西安,隐居华山,以书法自娱。袁世凯被推翻后,他出任陕西省政.府秘书长、省监察厅厅长、第一届陕西省议会议长。之后,曾担任榆林道尹。时值杜斌巫任榆林中学校长,南与杜过从甚密。他在任内曾帮助杨.虎城解决粮调困难,受到杨将军的推崇。

名学者方梦超电北京大总统钧鉴:“杨度、梁士诒、孙毓筠等,设筹安会,诪张为幻,捣乱国本,以元首为孤注,陷国家于危亡,舆情隐忍,险象环生,中央威信,一落千丈。今更不俟国会成立,组织国民代表大会,不伦不类,欺我平民,稍有良心,无不发指。我大总统莅政以来,迭戡大难,宣誓天地,力主共和,口血未干,神人共鉴。杨度等鄙夫希旨,寖成事实,我公英武明察,乃竟曲予优容,致令今日共和国庆纪念停止庆贺典礼,英灵欲泣,举国痛心。后虽日百其令,令百其辞,南响北应,让再让三,宁可解于操莽之故实。国家新造,民志未宁,西弱于俄,东辱于日,有街宗邦,愤亦逞矣。犹复纵容奸宄,自召覆亡,请立斩杨度、梁士诒、孙毓筠首,悬之国门,以谢天下。梦超天良不泯,改以上声,国庆日方。梦超谨叩。”

南洋华侨欧纪华等电北京大总统钧鉴:“今日变更国体,实与公现居地位不相容。若不始终负维持共和之责,而使帝政复治于公之身,是失信义于天下,莫此为甚!况以总统而践帝位,无论国民若何请愿,参政院若何通过,各军民长官若何赞成,揆诸事实,实有未当,盖请愿人为筹安会所召集,筹安会要人为公所亲信,参政员及各军民长官为公所任命,以势力左右其间,而可名民意,则当日王莽之劝进,与拿破仑之民选人数且什百倍于今日,何以终无救于当时之乱,后世之讥。若谓创大业者不避小嫌,信如此说,来日大难,效尤者众,往代陈迹,可为殷鉴!况列强警告相追而来,口舌无效,势必继以武力,冕旒未加,翻为罪首,言之可惧。今曲突徒薪,事犹可及,吾公明达,尚三思之!南洋华侨。欧纪华梁惠民、林.雄、陈侨、李图南等叩。”

共和维持会致袁世凯电北京大总统钧鉴:“友邦警告正严,郑使忽又被刺,商业停顿,人心益恐,证以内外情势,国体决难变更,若再狃性逆时,势必丧身亡国。生灵万象,系公一人,何忍贪一己之私荣,弃国人之生命。专电哀求,引颈待命。上海共和维持会黄.毅、朱海珊等公叩”

美国波士顿中华公所电上海中国报界公会,转各省将军、巡按使、国民会鉴:“请反对君主,实行民主,复自治,公选举,开省会。中华公所全体华侨。”

泗水华侨致北.京.当.局电北京大总统、政事堂、参政院、肃政史公鉴:“接读九月六日大总统对于立法院之申令,殊深钦佩,但杨度等倡立筹安会,变更国体,欺罔元首,紊乱《约法》实为召乱速亡之祸。请照民国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申令,严办杨度等,解散筹安会,以弭大患,而维国本。泗水筹办爱国捐事务所、泗水商务总会。”

留日学生华侨通电上海各报馆转各省将军、巡按使鉴:“袁氏无端,图谋帝制,惹起日、英、俄警告,开外人干涉内政之创例。吾国独立资格,从兹丧尽。应固不国,拒尤召祸。逞一人之野心,陷国家于无可转旋之地。袁氏能发而不能收,千钧一发转危为安,惟吾国民履行主权者资格,迫袁负咎退位,以副总统代行国事。从速组织正式完全民意机关,确定国基,消弭外侮,吾国不可避之革命,亦借兹消释。一举数善,惟吾父老兄弟图之。留日学生华侨同叩。”

良药苦口,这些金玉之言,利令智昏的袁世凯如何能听得进去?历史事变总是合力作用的结果。有人抬轿子才能有人坐轿子,袁世凯的悲剧不仅仅属于他个人,也不仅仅属于杨度、梁士诒、孙毓筠等。道理很简单,袁世凯想当皇帝就能当上皇帝吗?历史是一面镜子,但愿后来的人们,常常能用这面镜子照上一照。

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68章 武昌起义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66章 机会第441章 美育第268章 张勋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7章 奇遇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48章 开滦矿权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84章 海军起义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27章 如愿以偿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44章 肃贪治吏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410章 会考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390章 内幕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542章 胡适演讲《学生与社会》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