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嵩山四友

所谓故人均勿称臣一节,政事堂把袁世凯的故人列出一个名单,计有旧侣黎元洪、奕劻、 世续、载沣、那桐、锡良、周馥七人,有故人徐世昌、赵尔巽、李经羲、张謇四人,有耆硕王闿运、马湘伯二人。

袁世凯又于十二月二十日发表申令,以徐世昌等为“嵩山四友”:

在十二月十八日,袁大总统还有两道滑稽命令:

其一为“旧侣、耆硕、故人均勿称臣”:

“以予薄侣、奚足君人。遭时多难,无从息肩,而临渊履薄,无时去怀。近见各处文电纷纷称臣,在人以为尽礼,在予实有难安。况今之文武要职,多予旧日之同僚,眷念故侣,情尤难堪。虽四岳五人,曾无代之成见,而圣帝贤王,万非予所可企及。凡我旧侣及耆硕故人,切勿称臣。时艰方殷,要在协力谋国,无所仪文末节也。此令。”

其二为“满、蒙、回、藏待遇条件应列入宪法继续有效”:

“现在国体业经全国国民代表大会总代表代行立法院决定君主立宪,所有满、蒙、回、藏待遇条件载在《约法》,将来制定宪法时,自应一并列入宪法,继续有效。此令。”

袁世凯命名嵩山四友的申令全文为:

“自古创业之主,类皆眷怀故旧,略分言情,布衣昆季之欢,太史客星之奏,流传简册,异代同符。徐世昌、赵尔巽、李经羲、张謇皆以德行勋猷,久负重望,为人伦之表,在藐躬为道义之交,虽高躅大年,不复劳以朝请,而国有大故,当就谘询,既望敷陈,尤资责难,匡予不逮,即所以保我黎民,元老壮猷,关系至大。兹特颁嵩山照影各一,名曰“嵩山四友”,用坚白首之盟,同宝墨华之寿,以尊国耆,其喻予怀,应如何优礼之处,并着政事堂具议以闻,此令。”

政事堂根据这道命令议决了五项优待办法:(一)免其称臣跪拜;(二)赏乘朝舆,到内宫换乘肩舆;(三)皇帝临朝时,四友在勤政等殿得设矮几赐坐;(四)每人给以岁费二万元;(五)赏穿特种朝服。

嵩山四友之一徐世昌是不赞成袁世凯称帝的。他内心也应该是反对复辟帝制。在他看来,退一万步说,就算共和国体与国情不能适应,皇帝宝座也应该属于清帝宣统。

早在民国四年十月间,帝制进行到如火如荼时,他便称病请假,不到政事堂办公。

他的国务卿职务,袁世凯先命杨士琦代理,十月二十七日又改命陆徵祥代理,并于十二月二十一日正式任命陆徵祥为国务卿。

徐世昌原住在总统府内,十月间请病假时,由总统府迁居蝴蝶胡同私邸。他在这期间情绪很坏,有人问他时局动态时,他经常用一句话来回答:你们最好去问夏内史。当袁接受帝位后,徐世昌也学会了黎元洪那一套,——置身事外,划清界限。

嵩山四友之二的赵尔巽看见筹安会宣言,掷之于地痛哭不已,他是忠于逊清,不肯再事二姓的,因此力辞清史馆长。

嵩山四友的李经羲和张謇,对于洪宪皇帝亦很冷淡,采取貌合神离的态度。

古有“商山四皓”的故事,“商山四皓”说的是秦末汉初(公元前200年左右)的东园公唐秉、甪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四位著名黄老学者。

他们不愿意当官,长期隐藏在商山(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出山时都八十有余,眉皓发白,故被称为“商山四皓”。刘邦久闻四皓的大名,曾请他们出山为官,而被拒绝。

刘邦登基后,立长子刘盈为太子,封次子如意为赵王。后来,见刘盈天生懦弱,才华平庸,而次子如意却聪明过人,才学出众,有意废刘盈而立如意。

刘盈的母亲吕后闻听,非常着急,便派自己的哥哥建成侯吕释之去请开国重臣张良出面。

吕释之对张良说:“您是皇上的亲信谋臣,现在皇上想要更换太子,您岂能高枕而卧?”

张良推辞道:“当初皇上是由于数次处于危急之中,才有幸采用了我的计策。如今天下安定,情形自然大不相同。更何况现在是皇上出于偏爱想要更换太子,这是人家骨肉之间的事情。清官难断家务事啊!这种事情,就是有一百个张良出面,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吕释之恳求张良务必出个主意。

张良不得已,只好说:“这种事情,光靠我的三寸不烂之舌恐怕难以奏效。我看不如这样吧!我知道有四个人,是皇上一直想要罗致而又未能如愿的。这四个高人年事已高,因为听说皇上一向蔑视士人,因此逃匿山中,不作汉臣。然而皇上非常敬重他们。如果请太子写一封言辞谦恭的书信,多带珠宝玉帛,配备舒适的车辆,派上能言善辩之人去诚恳聘请他们,他们应该会来。然后以贵宾之礼相待,让他们经常随太子上朝,使皇上看到他们,这对太子是很有帮助的。”

于是吕氏兄妹和太子当真把这四个后人称之为“商山四皓”的老人请来了,把他们安顿在建成侯的府邸里。

在一次宴会中,太子侍奉在侧,四个老人跟随在后。刘邦突然见那四个陌生的老人,都已八十开外,胡须雪白,衣冠奇特,非常惊讶,问起他们的来历,四人道出自己的姓名。

刘邦听了大吃一惊:“多年来我一再寻访诸位高人,你们都避而不见,现在为何自己来追随我的儿子呢?”

四个老人回答:“陛下一向轻慢高士,动辄辱骂,臣等不愿自取其辱。如今听说太子仁厚孝顺,恭敬爱士,天下之人无不伸长脖子仰望着,期待为太子效死,所以臣等自愿前来。”

刘邦说:“那就有劳诸位今后辅佐太子了。”

四人向刘邦敬酒祝寿之后就彬彬有礼地告辞而去。刘邦叫过戚夫人,指着他们的背影说:“我本想更换太子,但是有他们四人辅佐,看来太子羽翼已成,难以动他了。吕雉这回真是你的主人了!”戚夫人大哭。

刘邦强颜欢笑:“你给我跳楚舞,我为你唱楚歌。”刘邦便以太子的事件即兴作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袁世凯为什么要加封徐世昌等四人为嵩山四友呢?或许是“苟富贵勿相忘”,表示他当了皇帝不忘故友、不忘旧情。或许是借助于名人效应,表示他对人才的尊重。或许是希望嵩山四友能像“商山四皓”那样维护他的儿子。或许……。

从前汉高祖刘邦,因为“商山四皓”而不敢换太子,而最终保住了太子的地位。可袁世凯册封了的这嵩山四友,这四位“贤人”不要说不肯照顾他的儿子,对他这个老子也不买账、不支持,不能不让人啼笑皆非。

袁世凯帝制自为一幕戏,是他毕生最糟的一段政治玩意,也是他生命中最后的一段历程,这场戏既不干净,又非常笨拙,尤其是伪造民意。

袁世凯父子和杨度一批人自以为天衣无缝,实则西洋镜立刻被拆穿。因为当时由北京发号施令,要各省劝进,制造民意,结果很多省宣布独立后立即公布那些密电,于是袁的笨戏乃为全国人所共晓。

其实,纵观袁世凯的一生,虽然干了一些见不得人的事,诸如出卖戊戌运动、杀害首义功勋等;但是也创下了大量的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业绩。在本书的开头,笔者就说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有些错事是不能做的。做了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做了就会毁了自己的一生,甚至会连累自己的家人。

因此,袁世凯因为称帝而落下千古骂名,被斥为窃国大盗而遗臭万年,虽然让人不免惋惜,但一点都不冤枉,所谓罪有应得。

袁世凯时代有很多流行名词,前面提到过北洋三杰、西山十戾、筹安六君子。

后来还有四将军,是北洋三杰的王士珍(龙)、段祺瑞(虎)、冯国璋(狗)、再加荫昌,又有四凶是指赵秉钧、陈宦、朱启钤、梁士诒。

四凶之一朱启钤(1872~1964)是个值得一提的人,他字桂辛,晚年号蠖公,人们称他桂老。祖籍贵州开州(今开阳),生于河南信阳,卒于北京,享年九十二岁,几乎长达一个世纪。

他的一生经历了清朝末年、北洋政.府、民国、日伪、新中国五个历史时期。

他是工艺美术家。中国营造学社创始人。光绪举人。

一九零三年任京师大学堂译书馆监督。后历任北京城内警察总监、东三省蒙务局督办、津浦路北段总办等职。

一九一二年七月起,连任陆徵祥、赵秉钧内阁交通部总长。

一九一三年八月代理国.务.总.理,稍后任熊希龄内阁内务部总长。一九一四年兼任京都市政督办。

其人积极支持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一九一五年十二月任登极大典筹备处办事员长(处长)。袁世凯死后,以帝制祸首之一遭通缉。一九一八年获赦免,八月当选为安福国会参议院副议长。

一九一九年任南北议和北方总代表。和谈破裂后退出政界,先后寓居津、沪。期间曾经兴办中兴煤矿、中兴轮船公司等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朱启钤曾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馆员。著有《蠖园文存》《存素堂丝绣录》《女红传征略》《丝绣笔记》《芋香录诗》《清内府刻丝书画考》《清内府刺绣书画考》《漆书》等。

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67章 迫不及待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24章 幸运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39章 全力追剿第8章 约定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60章 山雨欲来第530章 白话诗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70章 呼声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187章 唐继尧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407章 童子试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532章 个性主义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511章 完婚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182章 开张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12章 平叛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164章 芥蒂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71章 您不走吗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428章 大学令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318章 选举副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