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

陈宦与袁断绝关系一电被称为是袁世凯的送终电。袁世凯死后,有好事者对袁世凯称帝至失败而死一幕丑剧有挽联云:病起六君子(此指洪宪六君子为祸首),命送二陈汤(二陈指陈宦、陈树藩,一汤指汤芗铭)。足见陈宦与袁世凯的分道扬镳对袁打击之大。

连陈宦这样的近臣都离袁世凯而去,陈宦的此举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对护国反袁事业的贡献实非同小可。

袁世凯接到这个电报后,竟气晕了过去。

当他醒转来时,脸上红得像炭火一样,眼中流下了几点英雄末路的眼泪,口中喃喃说: “人心大变”。

他把梁士诒召入公府,把陈电给梁看,一边说:“二庵厚爱我若此,夫复何言?君为我电复,决意退位如何?”

梁士诒知道袁世凯说的不是心里话,没有做声,袁世凯大概下不来台,亲自动笔写了一电发出:

“昨见松坡致黎、徐、段电,请劝我退位。公谊私情,感佩交集,但尚未悉我心,我厌问世,几不愿一朝居,再商诸重要诸公,担任善后,佥以兹事体大,且难轻放,内忧外患,相逼而来,即有亡国之祸。

“我年近六十,艰难万状,尚有贪念,愚不致此。我志已决,退位不成问题,所当研究,惟在善后,政.府诸公,讨论多日,仍无结果。如不顾善后,撒手即去,危亡立见,实不能忍心至此;且亦无术足以自拔。

“目下要点在速筹善后之策,但有二三分抵担,不致立见危亡分裂,退位一议,即可解决,务望切商政.府,速定办法,力担责任,期早定局!希即熟筹,共同磋商如何?务祈严守秘密!电未尽言。”

“我志已决,退位不成问题”,和正式宣布退位当然不是一回事。

袁世凯知道陈宦是个有思想的人,也知道他是不赞成帝制的。对此,袁世凯并没太放在心上,因为他的朋友和亲信反对帝制的人大有人在,比如徐世昌、段祺瑞、张一麐等。但是,袁决计想不到陈宦会背叛他,竟和他公然绝交,这打击当然是要多沉重有多沉重。

事后,袁世凯越想越气,终于按奈不住,五月二十四日发表一项申令,痛斥陈宦,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电文云:

“据四川将军陈宦通电内称:‘江电恳大总统退位,乃复以妥筹善后为因循延宕之地,文电请即日宣告退位,又以交南京会议时提议,是退位非出于诚意,因与大总统个人断绝关系’各等语。本大总统之职位,由于全国国民选举而来,其应行离职各节,《约法》定有专条,固非一部分军人所当要求,倘此端一开,则继任大总统者无论何人何时,均得借端纠合数省军人举兵反抗,要求退位,恐变乱无已,将酿成墨西哥更张争夺之惨祸;凡稍有人心,略知爱国者当不忍出此。

“所请与个人断绝关系事,现属大总统地位,不能将予及大总统分而为二,亦犹之陈宦未经开缺前,亦不能将陈宦及将军分而为二也,予现仍属大总统职位,照《约法》代表中华民国,与予之个人断绝关系,此非巧弄文词所能掩其事实,蔑其法理……惟本大总统之萌退志,早在陈宦等尚未要求之前迭与政要诸人密筹善后办法,佥谓对内对外,关系极重,稍有不慎,危亡随之。初六日接陈密江电,当复以‘实获我心,但此间情形,必须布置善后,望速向政.府密商办法,切盼!’

“嗣见陈宦初六日电称:‘拟俟征求各省意见,推由冯上将军折衷办理’各等语。续据陈宦二十日来电,转述蔡锷电文,并请早日宣告,适冯国璋等在南京约同十省代表讨论大计,陈宦曾请推由冯国璋折衷办理,自应并交提议。乃复陈宦江电,令其速向政.府密商办法,切盼。而陈宦并不从速商办,反谓为因循延宕之地;陈宦自请折衷于冯国璋,而又谓退位非出于诚意,矛盾其词,随意变幻,遂借口断绝关系,殊不可解。予德薄能鲜,又日感困苦,极盼遂我初服之愿,决无贪恋权位之心。

“但各省征军数逾十万,而沿江中外商桥麇集杂处,在在均须防护,尚有多数省份意见参差,各持极端主张,险象四伏,原因复杂,若不妥筹善后,不顾而行,必致破坏分裂,恐扰乱倍蓰于今日。予徒博高蹈之名,使国家受无穷之祸,固非我救国之本愿,尤自觉难以对我国民,故视善后布置为国家存亡之关键,不得不切实筹商,一有妥善办法,予即远引休息,得卸艰钜,讵非生平之大幸!……十五日南京各省代表讨论大计,曾于是日电饬冯国璋等切实讨论,随时与政.府会商妥善办法,各负责任,使国家得以安全,不致立见倾覆,迄今尚未接复。

“总之,一人之荣辱甚微,国家之利害极重,本大总统素以救国为前提,在位一日,当尽我一日之责任,断不敢逞一己之意气,徇一己之名誉,致国家受绝大之危险。事后自有公论,亦不顾毁誉于一时,而恬退之志,本诸素怀,断无丝毫贪恋之心。陈宦远在成都,情形隔膜,不知善后关系极重,殊为痛惜!已有令饬来京筹商善后,着即迅速启程,勿稍延缓。此令。”

与此同时,袁下令任命重庆镇守使、四川军第一师长周骏为重武将军,督理四川军务。

按着陈宦的本意,他只是和袁世凯个人断交,并不表示四川彻底脱离中.央.政.府。也就是说,只要袁世凯退位,他和四川还是可以不独立的。

但袁世凯这样搞来,他就不能不宣布四川独立了。

陈宦的正式独立布告全文如下:

“四川都督陈,为出示通告事:照得帝制发生以来,川民陷于水火之中,无所控诉,至为痛心。本都督前曾一再电请袁总统退位,并宣示必达目的之决心,冀得和平解决,免生民再蹈兵戈之苦。此本都督之苦衷,中外所共谅也。乃迁延至今,迄未得明确之答复,是袁氏不念川民之疾苦,且先自绝于川。

“本都督因民之不忍,不能不代表川人与袁氏告绝,于二十二日通电京外,正式宣布与北京袁政.府断绝关系。袁氏未退位以前,以政.府名义处分川事者,川省皆视为无效。并依照民国元年官制,废除将军名号,改称都督,即由宦暂任都督之职。

“至于地方安宁秩序,由本都督责成各该地军民长官,力任保全之责。俟新任大总统正式选出,本都督即举川省以听命,并于其时解职归田,还我初服。皇天后土,实鉴我衷。为此示谕川省军民,各安生业,万毋自相惊扰,贻害地方。切切特示。中华民国五年五月二十二日。”

陈宦改称四川都督,任刘一清为参谋长,以修承浩(蔡锷所保)为民政厅长,胡鄂公为四川宣慰使,熊克武为招讨军总司令。

陈宦表明态度后,冯玉祥一旅开回成都,有电致曹锟云:“军队皆国家之军队。现在川省业已独立,我辈只有听命于陈公,以尽军人之天职,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古训昭然,岂可忘忽。”

袁世凯做为一个典型的独裁者,从来不放心任何人。平日里他大权总揽,事事躬亲。只是在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关头,才请出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来共撑危局。

他请黎元洪每天和他一块儿办公,意思是要培养黎作为一个国家的元首,来接替他的地位,使他可以放心地告老还乡,钓游洹上;他把政治方面的一切交给徐世昌,由徐全权负责;又把军事问题全权付托段祺瑞。

有一点常识的人都能看到,威信扫地的袁家王朝已经无法维持了,就如同当年的清王朝一样。对于袁世凯来说,能做的,也是他最好的选择就是体面的退位。但是,像袁世凯这样权欲熏心的人,怎么会走出这一步呢?

徐世昌本来是因为情面上过不去,才不得不强打精神出山。在风雨飘摇中,徐世昌苦苦支撑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坚持不下去了。

民国五年四月二十二日,徐请辞国务卿。“他仅仅作了一个月的冯妇,就辞职前往河南辉县水竹村做“挂冠诗人”去了”。

袁世凯当然极力挽留,“世昌兄,在这样的时候,难道您也要离我而去吗?”说着,袁世凯的眼睛湿润了,声音也有些哽咽。

“世凯弟,您以为我是离您而去吗?虽然我不愿意看到那一天,但真是到了那一天,你我兄弟总要有人出来收拾残局。我现在不置身事外,那时有资格吗?

两个人已多时不以兄弟相称了,袁世凯马上明白了徐的心意,就没再坚持。

二十三日,袁世凯任命段祺瑞为国务卿兼陆军总长,陆征祥为外交总长,王揖唐为内务总长,孙宝琦为财政总长,刘冠雄为海军总长,曹汝霖为交通总长,张国淦为教育总长,金邦平为农商总长,章宗祥为司法总长,王士珍为参谋总长,庄蕴宽为审计院长。

没几日,陆征祥就不奉陪袁世凯了,由交通总长曹汝霖兼任外交总长。又几日,孙宝琦也不干了,由周自齐继任财政总长。

段祺瑞奉命于危难之际,其处境和辛亥革命后袁出而组阁时几乎一样。他认为要回到共和的体制上,就必须要变政事堂为责任内阁。

袁世凯这时候当皇帝的心还没死,在表面上完全接受了段的意见,发表申令说: “依照《约法》第二十一条,制定政.府组织法,树责任内阁之先声。”

可是,开出这张空头支票后,就没了下文。但段这时候态度很坚决,他宣称如果没有实权他就不干,袁世凯这才被迫于五月 八日下令,废除政事堂,恢复国务院。

段祺瑞是个对维护共和很执着的人,恢复国务院,便求撤销大元帅统帅办事处。

袁世凯当然不愿意,但他不能明说,在呈文上批了一句:“君能每日到部办公乎?”

段又要求让陆军部接收模范团和拱卫军,袁世凯干脆就来个装聋作哑。想到自己出任清廷的内.阁.总.理后,很快就派自己那时的亲信冯国璋统领御林军,袁觉得这时候的段祺瑞所走的路完全和他自己当年对付清廷一样。

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14章 平定政变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159章 梁士诒的预言第27章 如愿以偿第37章 涉外事件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261章 张作霖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49章 君主立宪第25章 找事做第346章 驱张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106章 小德张第44章 肃贪治吏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150章 复古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158章 欧战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106章 小德张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310章 战与和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491章 求博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453章 从未被人忘记第55章 反击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8章 约定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13章 志得意满第39章 全力追剿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81章 战汉阳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247章 外逃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247章 外逃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530章 白话诗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150章 复古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25章 找事做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30章 朋友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