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大萝卜章

为了把自己的想法传递出去,黎元洪通过英国记者埃德温在大报上公开表明了态度:“敝人切望停战,俾联络共和各省,确定继续交战或与立宠人土协商阐解决事宜。敝人始终期望了结自相残杀,流血痛苦、毁坏财产之局面,以免遭致列强干涉。特声明愿做出任何让步,以确保停止残杀。窃以为应由共和党人与朝廷双方宣布休战,使双方代表得以洽商。倘共和各省议决继续交战,敝人甘冒矢石作战到底。”

我们已经知道,黎元洪这一态度的转变,也正是袁世凯拿下汉口和汉阳所要达到的目的。

袁世凯如愿了。

其实,不光是黎元洪,就是蔡济民、吴兆麟、张振武、蒋翊武、孙武等人,也知道武昌城是守不住的,他们只是要战斗到最后一刻,与武昌共存亡。“我以我血荐轩辕”,他们是想用流血牺牲,为共和“架桥铺路”。

正如我们前边所说,就在武昌城马上要失守之时,势如破竹的北洋军突然停止了进攻。蔡济民、吴兆麟、张振武等人都搞不清状况,更让他们想不到的是,北洋军会派来求和的代表。

对阵的双方,一般都是战败方主动提出求和的,比如在对外作战中差不多是屡战屡败的清政.府。战胜方、优势方怎么会主动求和,几个人都不敢相信,但这是真的。

十二月一日下午五时,英国人盘恩在孙发绪的陪同下,急匆匆的赶到军政.府的洪山总司令部。

孙发绪,字莼斋,又号琴斋,远公,安徽桐城人,这也是个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民国后曾先后主政山东和山西,阎锡山在山西就是接任的他。他也是支持黎元洪和袁世凯的民社组织的主要发起人。

孙发绪善书法,兼工诗词。早年曾入皖府任朱家宝幕僚。

这时正被委任为军政.府顾问,深得黎元洪的重用和信任。

盘恩是汉口万国商会的会长,他是受英国驻汉口领事葛福的指派,而葛福则是受英国驻中国公使朱尔典之托。盘恩手里拿着一份停战协议,只要军政.府盖上大印,这协议便立刻生效。

有这样的好事,能不同意吗?但是,问题是大印不在,被黎元洪带到葛店去了。

在司令部接待盘恩的是蒋翊武和吴兆麟二人,盘恩对二人说:“贵部自举事以来,极为文明,秋毫无犯,我等十分赞赏,目前,武昌城内天天遭受的炮击,城内百姓痛苦万状,有鉴于此,我们约各国驻汉代表共同会商,建议双方暂且停战三日。

“现在清军方已经同意停火,我特来武昌面谒黎都督,通知此事,只要将我带来的公文,盖上黎都督的大印,停火就能生效。”

蒋翊武从盘恩手里接过停火协议,快速的浏览了一遍,点点头交给了吴兆麟。

吴兆麟看得仔细一些,只见协议书写道:“一、停战时各守现据界限,彼此不得稍有侵犯窥探。二、停战期限,定于十月十二日(公历十二月二日)早八点至十五日(十二月十五日)早八点,计三日,两军不得在此期间开战。三、军舰不得借停战之期泊近武汉南北岸,以占领优胜地位。须至青山以下停泊,至停战期满为止。四、停战期两军不得添兵修垒及一切补助战力等事。五、停战之约须有领事馆画押为中证人,庶免彼此违背条约。”

蒋翊武和吴兆麟交换了一下眼色,觉得这个协议完全可以接受。但两个人都知道,难办的事在于黎元洪的大都督大印被他本人带走了,能跟人家说黎元洪带着大印跑葛店去了吗?

蒋翊武脑袋活,他给吴兆麟使个眼色,暗示大印的事他来想办法,让吴兆麟先把人稳住。

两个人有个共同担心,生怕这天降的好事过期作废。

吴兆麟反应也很快,搪塞说:“我们的黎都督因为城内大火,临时搬到刘公祠办公。离这有十几里路,我们这就派人去取印。请几位休息一下,已经到了饭时,就请在我们这里,简单地吃顿便饭。”

说着,不待对方同意,就径自张罗起饭食。

蒋翊武趁空出去,给孙武打了个电话,让他想办法新刻个都督大印。弄个大萝卜章就行,反正就用一次。

孙武问明情况后,也特别的高兴,一口答应了。

一个小时后,孙武来电话,说事情已办妥。这个时候,盘恩的便饭也已经吃完。吴兆麟找了一顶轿子,请盘恩上轿,说大印已拿到离此不远的军政.府军务部。

吴兆麟等人陪同。到了军务部后,孙武已经在军务部大门口恭候。孙武把协议书又誊写了一份,连同原件一起拿到里边盖上大印。

孙武应该是“做贼心虚”,生怕人家看到大萝卜章,生出变故,盖章时没让外人看见。

这样,这个大萝卜章在关键时刻立了大功,停火协议生效了。

送走了盘恩,吴兆麟和蒋翊武赶紧打发吴兆鲤,带着停火协议到葛店向黎元洪报告。

葛店的黎元洪正担心武昌的战事,见吴兆鲤匆匆的赶来,以为武昌已经失陷。虽然这已经是预料中的事,但事到临头,心情还是很沉重。

听了吴兆鲤的报告后,他有些不敢相信。拿过停战协议看了几遍,心情大好,好像从山重水复中看到了柳暗花明。

吴兆鲤转达蒋翊武和吴兆麟的意思,说:“停战以后,武昌即可转危为安,下一步的一切交涉,非都督亲自接洽办理不可。”

黎元洪说他明白,即刻就可以返回武昌。

这时候,黎元洪突然想起一件事,自己的大印明明在自己手里,停战协议上的印是怎么回事。待吴兆鲤讲了事情的经过后,黎元洪有些发懵,这大印怎么可以伪造呢?这是他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的。所幸干得不是坏事,黎元洪叨咕了好几遍“下不为例”。

武昌停火了,停火时间三天,黎元洪并不满足,他想实现更长时间,更大范围的停火。

武昌起义的成功,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南方已经有十多个省宣布脱离清廷而独立。

各个省各自为政,很容易被清廷各个击破,要想有联合行动,就必须有统一的指挥和协调,建立南方的联合政.府,已经提到了日程。

早在十一月七日,黎元洪和湖北军政.府就组织临时中.央政.府一事,曾向各地军政.府发出征求意见电:“现在义军四起,大局略定,惟未建设政.府,各国不能认交战团体。敝处再四筹度,如已起义各省共同组织政.府,势近于偏安,且尚多阻滞之处;若各省分建政.府,外国不能于一国之内承认无数之交战团体。兹事关系全国甚大,如何之处,乞贵军政.府赐教。”

两天之后,黎元洪再次向独立各省发出通电:“大局初定,非组织临时政.府,内政外交均无主体,极为可危。前电请速派委员,会议组织,谅达尊鉴。惟各省全权委员,一时未能全到,,拟变通办法,先由各省电举各部政务长,择其得多数票者来鄂,以政.府成立照会各国领事,转各公使请各本国承认,庶国基可以初定。

“敝省拟中央政.府暂分七部:一、内务,二、外交。三、教育,四、财政,五、交通,六、军政,七、司法。其首长之条件,以声望素著,中外咸知,并能出而任务为必要。盖非此不足以昭各国之信用也。

‘现除外交首长多数省份已举伍廷芳、温宗尧二君外,其余各首长应请协举电知敝省,候汇齐后其得多数当选者 ,一面电聘,一面通告。时事紧急,希急会议举定。再,财政首长敝省拟举张謇。”

从这封电报看,黎元洪和湖北军政.府,已经凭借着首义光环,不客气地出手抓组建临时政.府的主导权了。感觉到上海方面也有意出头,为了获得上海方面的支持,建议张謇担任财政部长。同时同意上海提出的外务部的两个人选。

后来,武廷芳所以出任南北和谈的代表,其根本就来源于此。

由于芜湖至九江的电缆发生故障,上海方面没有接到湖北军政.府的这份电报。已经以江苏、浙江、上海三方的名义,开始张罗各省军政.府的代表会议。而好多省推举的本省代表系社会名流,现本就在上海,故至十一月十五日,已有十省代表在上海报到。

上海抢先在江苏教育总会召开各省都督府的代表会议。而这时,湘、赣、粤、桂几省的代表,已受黎元洪之邀,赶到了武昌。这就有了上海方面提出,沪交通便利,各省代表多主张在沪开会的意见。

考虑到武昌是首义圣地,其重要性非比寻常。张謇等人又提出,中华民国政.府在湖北,而议会可设在上海,有上海与武昌平分秋色之意。

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390章 内幕第41章 东南互保第33章 告密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551章 第三条路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410章 会考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34章 自保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409章 怪八股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268章 张勋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39章 全力追剿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390章 内幕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31章 戊戌变法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288章 衡山、宝庆之战第249章 就职第491章 求博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41章 东南互保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127章 应桂馨与洪述祖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336章 张瑞玑第88章 大通起义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165章 模范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