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分道扬镳

一九一一年十二月四日,在武昌的“各省代表会议”正在进行之时,不甘落后于湖北的上海,趁机抢先一步,以陈其美(上海)、汤寿潜(浙江)、程德全(江苏)三个都督的名义,邀请各省留沪代表举行会议。

汤寿潜(1856—1917),原名震,字蜇先(或叫蛰仙),浙江萧山人。清末民初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是晚清立宪派的领袖人物,因争路权、修铁路而名重一时。他的遗言“竞利固属小人,贪名亦非佳士”可谓自己一生写照,他对中国近代化发展做出的贡献将永留史册。

程德全(1860年—1930年),字纯如,号雪楼、本良,四川云阳(今属重庆)人 。

其为廪贡生出身,光绪十四年(1888年),入三姓副都统文格幕当差 。光绪十六年(1890年),入国子监肄业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程德全赴黑龙江入副都统寿山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沙俄入侵东北,受命赴前敌督队,积极筹战,后任黑龙江营务处总办。次年,擢升直隶州知州。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擢升道员,赏加副都统衔,署理齐齐哈尔副都统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擢升黑龙江将军。光绪三十四年(1909年),任奉天巡抚 。宣统元年(1910年),调任江苏巡抚,参与预备立宪。宣统二年(1911年)十一月一日,程德全被推为江苏军政.府都督,成了第一位参加革命的清朝封疆大吏。

参加会议的有各省留沪代表:沈恩孚、俞寰澄、朱葆康、林长民、马良、王照、欧阳振声、居正、陶凤集、吴景谦、流兴甲、赵学臣等人。

江苏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汤寿潜,上海都督陈其美这几位实力派人物,和著名的民主革命家章太炎,蔡元培等人也受邀参加了会议。

会议决定:暂定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为统一军事指挥,会议选举黄兴为临时政.府大元帅,黎元洪当选为副元帅。

黎元洪当选是章太炎先生力争的,“黎先生究系首难的人物,不可辜负他。现在大元帅已选定,请设一位副元帅,并选举黎先生任之。”

于是,黎元洪被选为副元帅。

得到沪上的代表开会并做出决议的消息,汉口开会的这些代表很不满。说好了的,上海留一个人,只是做为留守和“联络声气”之用的联络人员。怎么会摇身一变,开起会来,还自做主张的搞出这么重要的决议。

汉口的代表们立即致电上海,要求取消所做出的决议。

黎元洪随即致电各省都督:“……现据来电称,沪上十四省的代表,推举黄兴为大元帅,元洪为副元帅之说,情节甚为支离,如实有其事,请设法声明取消,以免淆乱耳目。”

浙军司令朱瑞也持反对意见,他说黄兴在武汉打了败仗,无法服众。在革命党内部,也有人反对黄兴而抬举黎元洪。

如章太炎便说,黄兴曾在武昌“受黎督委任为汉阳司令,不得以部将为主帅”为理由,力主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

陈其美、宋教仁等人,迫不及待的把黄兴推出来当这个大元帅,说到底是为了把临时政.府的领导权抓到手中。急中出乱,也过于草率,理所应当的遭到各方的反对。

最后,黄兴自己都不好意思了,明确表示无意于当这个大元帅,而是推荐黎元洪为大元帅。

上海方推举大元帅虽然受挫,但他们提出的临时政.府设在南京的决议,还是被各方所认可的。

因为,汉口和汉阳失守后,武昌已经成为了危城,怎么能把临时政.府放在危城呢?首义圣地也不可以。

而既然临时政.府所在地变成了南京,按着湖北军政.府自己的逻辑,“各省代表会”也自然应当放到南京。于是在鄂在沪的各省代表又都奔往南京,湖北军政.府暂时执行中央政.府的职责,当然也就不存在了。

于是便有了,南京各省代表,推举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的决议。

人还是那二个人,正副的位置变了,黎元洪满意了,回电表示:“元洪伏思,大元帅原为组织临时政.府刻不容缓之策,黄君克强宏才硕画,自足胜大元帅亡任,乃谦让不居,屡推元洪承乏。亢洪才识平庸,伺敢当此重任?然勘电所载,苦大亢帅不在临时政.府时,即以副元帅代行其职务。既有此明文,亢洪始顺代表诸公之请,承受大元帅名义,即委任副无帅执行大元帅一切职务。”

原来,黎元洪也是个权欲心很重之人,他现在已经拉开架势,问鼎更高权力了。这个大元帅他还真想当,只是又想当大元帅,又不想离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算徒有虚名,也要把这大元帅抓在手里,委托副元帅黄兴代自己执行大元帅的职务。

黄兴也有脾气呀!让你当副的你不干,给你正的你又不管事,拿别人当傻子吗?

黎元洪和黄兴都迟迟不到南京上任,南方各省仍然是无人领军。幸好不久中山先生回国,使这个难题终于得到解决。

后来也有过南北议和谈判地点之争,湖北同样没争过上海。

由于失去了主导权,南京临时政.府組成时,除黎元洪获挂名副总统外,其余首义元勋,无一受到重用。

前面提到了,蔡济民、蒋翊武、张振武、吴兆麟、吴醒汉在临时政.府均榜上无名。

孙武到上海活动,想给自己谋个军务次长的位置,结果没人理睬,失望至极。

筹建临时政.府时,中山先生刚从海外归来,对国内情况不了解,人事安排多由黄兴说了算。

当时,湖北籍议员刘成禺等向孙中山建言:“宜宠异武昌诸将,勿令怨望。”

但黄兴对首义诸公有成见,拒绝推介,中山先生也没引起重视。

在此期间,于佑任曾专门访问黄兴,提议应考虑武昌首义的同志,但黄兴一意孤行。

武汉的革命党人当然不满,讽刺南京临时政.府是:“败将逃官,沆瀣一气。”

当时,还有一些在南京的鄂籍军官,如湖北沔阳人唐克明,阳新人石星川,营冈人夏占奎,本也指望能得个一官半职的,沒想到都一无所获。

对临时政.府用人不滿的人纷纷聚集到了孙式周围。

鄂籍的议员刘成禺联络这些失意的党人和政客,于一九一二年一月底在上海成立民社,拉起了与同盟会对抗的大旗。

那么多人提醒,中山先生没能引起注意,黄兴了解情况,但又固执己见。革命离成功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为了这些有今天而未必有明天的临时的职位,革命阵营却分裂了。

民社与同盟会,无论在纲领,诉求和奋斗的目标都没什么大的分歧,但是,只要是一方的主张,另一方大多就会反对,所谓,为了反对而反对。

可谓。江山还没打下,就急于坐江山。革命尚未成功,党人已经因争权夺势而分裂,实在是令人叹息。

那时,湖北人黄侃为上海《民生日报》经理,于是,《民生日报》便成了民社的喉舌。攻击同盟会,成了这个日报的一大特色。

比如,民社一成立该报就发表刘瑷的文章,文章提出:“中国乃中国人之中国,非同盟会之中国,由来革命之功,黎君创其始,袁君终之也。除此二君成功之外,国民不与焉……”

把创立民国的功劳,归到了黎元洪和袁世凯身上。

同盟会的报纸不能不反击,这也就更加剧了二个政党间的矛盾。

民社的发起人除孙武和刘成禺外,还有黎元洪、蓝天蔚、谭延闿、王正廷、朱瑞、张振武、吴敬恒、宁调元,孙发绪等。

民社众人推举吴稚晖为总干事。

吴稚晖(1865年3月23日—1953年10月30日),名敬恒,字稚晖,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联合国“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荣誉称号获得者。出生在江苏武进的雪堰桥一带。

民社中主事之人当属孙武,最活跃者要属孙发绪,黎元洪则是后盾。

不久,孙武又与刘成禺、唐克明、石星川等回湖北,在武昌成立分社。推举黎元洪为理事长,公开与同盟会在湖北分道杨镖。

黎元洪拨款三万,做为经费支持。

湖北参加南京参议院有刘成禺、时功玖、张伯烈。时与张是老同盟会会员,但都对黄兴的专横跋扈不满,倒向了孙武一边。二人成了民社在南京的代理人,南京这边有什么动静,通过他们,湖北很快就能知道。

于是,内耗和内斗就成了南方革命党人的一大噩梦。

湖北与南京临时政.府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军权方面,大元帅本来是在临时政.府没有大总统时,代行总统职务。按理有了大总统,这大元帅也就不存在了。但是,黎元洪不管这一套,有需要照样行使大元帅的职务,虽然这大元帅也实在没有什么权力和权威。

二是在财政方面。南京临时政.府可谓身无分文,湖北军政.府的日子虽然也不好过,但因为是首义圣地,得到的各方赞助比较多。加之黎元洪管理和理财有方,比南京那边情况是要好很多的。比如上次,黄兴打了败仗离开,和黎元洪开口,尽管黎元洪那时也很难,还是一下子就给黄兴带走二十万。但这是那个时候,现在,湖北无论如何,不会对南京财政支持了。虽然,南京那边,特别需要。

第346章 驱张第67章 迫不及待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398章 张疯子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35章 多事之秋第614章 转折点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27章 如愿以偿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428章 大学令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4章 幸运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22章 大事不妙第90章 汪袁配合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491章 求博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95章 打破僵局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439章 进德会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30章 朋友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93章 南北议和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45章 积重难返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14章 平定政变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96章 风云突变第46章 办实业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2章 小人精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511章 完婚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475章 读书和启蒙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72章 六字箴言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207章 南京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