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

昙花一现的复辟丑剧烟消云散了,讨逆军总司令段祺瑞凯旋回京,这时候的他可谓志得意满。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历史上有了段祺瑞三造共和之说。

所谓“一造共和”,是指武昌起义后,段祺瑞领衔北洋诸将发表“共和通电”,逼清帝退位。

此事表面上是段祺瑞做的,实际上是袁世凯授意。换句话说,如果背后没有袁世凯默许或“指点”,段祺瑞不会领衔通电拥护共和。贡献不能说没有,但是拔高到“缔造共和”的高度,实在是勉为其难。

而所谓“二造共和”,说的是袁世凯称帝,段祺瑞采取不合作态度。言外之意,只要段祺瑞肯帮袁世凯,帝制就能搞下去,甚至能平息护国运动。

段祺瑞和冯国璋等人,在护国斗争中的作用同样是不能否认的。但上升到“再造共和”,这未免太高估段祺瑞“不合作”的作用了。试问没有轰轰烈烈的护国之举,如何能把袁世凯打倒?

这“三造共和”,虽然没有很激烈的战斗,但还是可圈可点的。毕竟是段祺瑞振臂一呼,率军讨逆,把张勋的辫子军拿下。当时,想“再造共和”的人不少,比如南京的冯国璋很积极,可惜离北京远了一点,而段祺瑞在天津,近水楼台。

无论如何,讨伐张勋,恢复共和,这使段祺瑞获得巨大民望。

随同段祺瑞入京的,有汤化龙和张国淦等。

他们一行抵京后,立即前往府学胡同的段宅密商“总统”问题。

张国淦建议迎黎元洪复职,以维持正统。

但段的成见极深,张才一开口,段的脸色马上沉下来,咆哮着说:“这是什么话,我怎么还能和他共事?”

张说:“和他共事容易,换另一个人来当总统就很难了。他是一个赤手空拳,又受过挫折的人,今后当不会再闹意气。”

张的话自然有道理,段倒是能听得进,不过他对于黎免他总理职这一事创痛甚深,仍不肯接受张的建议。

这时,段的身后跑出一个举着手枪的人来,大声叱骂说:“那个敢替黎某人作说客,就以军法从事。”

说这话的人,原来是讨逆军总部的军法处长丁士源。

张只得报以苦笑,他心里想我这人生来命苦,黎的左右疑我是段党,段的左右又疑我是黎党。以前在黎免段的国务总理时,自己曾建议黎三思而后行,黎的亲信金永炎也曾摸出手枪来骂我替段做说客。如今又被段的亲信丁士源用枪指对,两边不得好,做人实在太难了。

其实,张国淦是真心希望民国好,也希望黎元洪和段祺瑞好。可惜忠言逆耳,没人肯听他的。

虽然受挫,张国淦仍劝段能礼貌的对待黎。

他的理由是:“你今天的国务总理,仍是他所任命,他现在还在日本领事馆中,理应接他出来。”

段接受了张这一提议,于是派江朝宗到日本公使馆接黎回居东厂胡同私邸。

黎离开日本公使馆后,段就亲赴日本公使馆。对林权助公使保护黎总统表示谢意,同时也感谢日本在讨逆军行动时的各项帮助。

现在,北京政.府面临一个新问题,黎元洪的总统地位究竟存在还是不存在?

第一种说法是黎在复辟政变发生的第二天,就已经引咎辞职了。七月二日黎的电报中说,根据《约法》第四十二条及《大总统选举法》第五条规定,请冯国璋以副总统代行大总统职权。电报是黎自己草拟的,所以冯取得总统地位合情合理合法。

第二种说法是:电报只是请冯暂在军署(江苏督军公署)代行大总统职务,不是请冯长期地代下去。这含意是黎在不能行使职权时,授权冯暂代,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一旦回归正常,当然回任总统,而冯的代理资格也随之消失。

冯国璋很会做人,在复辟政变平定后,马上发表通电说:“现在京师收复,应即迎归黎大总统入居旧府,照前总理,国璋即将代理职权奉还黎大总统,方为名正言顺。”

黎元洪有自知之明,也识时务。他返回东厂胡同私邸后,即通电全国,宣告去职。

次日,又发出第二电,详述去职情由:

“寒电计达。顷闻道路流言,颇有总统复职之说,穷加揣拟,惊骇何极!元洪引咎退职,久有成言,皎日悬盟,长河表誓。此次因故去职,付托有人,按法既无复位之文,揆情岂有还辕之理?伏念无洪夙阙裁成,叨逢际会,求治太急,而踬于康庄;用人过宽,而蔽于舆凡。追思罪戾,每疚神明。国会内阁,立国兼资,制宪之难,集思尤贵。当稷下高谈之日,正沙中忿语之时,纵殚虑以求平,尚触机而即发;而元洪扬汤弭沸,胶柱调音,既无疏浚之方,竟激横流之祸,一也。

“解散国会,政出非常,纵谓法无明条,邻有先例,然而谨守绳墨,昭示山河,顾以惧民国之中殇,竟至咈初心而改选,格芦缩水,莫遂微忱;寡草随风,府隳特操。二也。张勋久蓄野心,自为盟主,屡以国家多故,曲予优容,遂至乘瑕隙以激群藩,结要津以徼明令。元洪虽持异议,卒惑群言,既为城下之盟,复召夺门之变。召峰螫指,引虎糜躯。三也。

“大盗移国,都市震惊,撤侍卫于东堂,屯重兵于北阙。元洪久经验浪,何惮狞飚?顾忧大厦之焚,欲择长城之寄,含垢忍辱,贮痛停辛。进不能登合授仗,以殄凶渠;退不能阖室自.焚,以殉民国。纵中兴之有托,犹内省而滋惭。四也。轻骑宵征,拟居医院,暂脱身于塞库,钦奋翼于渑池;乃者闹人者不通,侦骑交错,遄臻使馆,得免危机。自承复壁之藏,特栗坚冰之惧,亦既宣言公使,早伍平民,虽于国似无锱黍之伤,而此身究受羽毛之庇。五也。

“凡此愆尤,皆难解免。一人丛脞,万姓流离。睹锋镝而痛伤兵,闻鼓鼙而惭宿将。合九六而莫铸,投四裔以何辞!万一矜其本心,还我初服,惟有杜门思过,扫地焚香,磨濯余生,忏除夙孽。宁有辞条之叶,仍返林柯;堕溷之花,再登茵席。心肝倘在,面目何施?……况冯总统江淮坐镇,夙得军心;段总理钟篪不惊,再安国本,果能举左挚右提之实,宁复有南强北胜之虞?

“至于从前兵谏,各省风从,虽言爱国之诚,究有溃防之虑。此次兴师讨贼,心迹已昭,何忍执越轨之微瑕,掩回天之伟绩,两年护国,八表齐功,公忠既已同孚,法治尤当共勉。若复洁短衡长,党同伐异,员峤可到,而使之反风;宣房欲成,而为之决水,茫茫惨黩,岂有宁期?鼎革以还,政争迭起,凡兹兄弟阋墙之事,皆为奸雄窃国之资。倘诸夏之偕亡,讵一成之能藉?殷鉴不远,天命难谋,此尤元洪待罪之躯所为垂涕而道者也。勉戴河间,奠我民国,惭魂虽化,枯骨犹生;否则荒山越翳,纵熏穴以无归;穷海田横,当投荒而不返。摅诚感听,维以告哀。”

黎元洪回到东厂胡同的第三天,遇到了一桩意外事件。

黎每天起床很早,他的习惯是六点多钟在花园散步,虽在日本使馆寄居时亦如此。

十六日早上,黎照例早晨散步,忽然看见一个陌生大汉,手持利刃在园外探头探脑。这天黎很机警,立刻感到这件事太不寻常,来者可能是刺客,于是乘对方没有注意到,悄悄地躲到花厅去。

果然来的恶客已进了园门,黎的卫士发见,大呼有刺客。刺客看来是个武功高手,舞动大刀,向迎面来的卫士砍去。一连砍死了正目王凤鸣、护卫马占成、连长宾世礼三人,还砍伤了伍长李保甲、卫兵张洪品两个卫士,然后飞步逃走。逃到东口小巷,才被一个带枪的卫士开枪打死。

堂堂的大总统官邸发生了如此严重的血案,自然是北京城内的一桩大案。军警赶来勘查,很快就查出凶手的来历,原来他竟是黎宅的卫队排长。山东曹州人,姓王名得禄,据说他是患有神志失常的精神病人。

警察局的公报说:黎的卫士曾在被火焚毁的张勋宅内抢东西,因分赃不匀,发生内哄,互相仇杀。公报又说黎宅卫队共有三百余人,是黎总统用私人名义招募的。同时特别强调这件血案和政治无关。可是这一强调却不能自圆其说,因为黎的卫队中,不可能用一个患精神病的人做排长,既然凶手患了精神病,又怎么会与抢东西分赃不匀有关。这样案情演义,和两年前搜查蔡锷寓邸案似曾相识。

黎自凶案发生后,不敢留居东厂胡同私邸,他把张国淦找来商量。

黎对张说:“现在怎么办?我变成下台总统,可是又走不了。像今天这种情形,我这条命早迟要断送了的。”

张眨了眨眼说:“他们说凶手有精神病,是分赃不匀而互相杀戮,你就让他们这么说好了。既不能争辩,也不必声张。因为事情再闹僵了,你更没有出京的机会。”

黎点了点头:“但是我仍以早日离京为上策,愈早走愈佳。”

张想了一下,说:“这件事如果和老段要求一定办不到,还不如等老冯来京后,和他磋商。我想,冯不会喜欢北京城里有两个总统,因此一定会同意和帮忙的。”

黎请张陪同迁到法国医院暂住,张满口答应。

段祺瑞借口黎的卫队人员复杂,就派江朝宗解散了黎的卫队,另派军警保护黎宅。

先前,黎元洪曾被袁世凯软禁瀛台,屡次要求回湖北黄陂原籍,袁都说要和他朝夕商谈时政,不放他南行。现在他宣布下野,想去天津或青岛做寓公,段祺瑞虽然肯定不愿和他朝夕商谈时政,可是却也不放他出京。

黎觉得自己再度变成了政治俘虏。

第398章 张疯子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187章 唐继尧第123章 孙袁会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479章 新人物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187章 唐继尧第511章 完婚第609章 考据癖第7章 奇遇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139章 庆典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157章 禁赌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479章 新人物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106章 小德张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65章 保路运动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314章 吴秀才其人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56章 祸从口出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351章 直皖之战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157章 禁赌第530章 白话诗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523章 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23章 离开第568章 无心栽柳柳成荫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19章 一心离开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22章 大事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