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 遍街可见的辫子

例外者总是有的。当“文武官员“个个如惊弓之鸟,四处逃散,唯独法部尚书劳乃宣誓死不去。

别人劝他赶紧跑路,劳乃宣说:“我在前清时,不过是个提学使司,今蒙圣恩高厚,荐升执掌全国司法机关,虽到任数日,关于各省民刑诉讼案件,一件不曾办过,已有尸位素餐之诮,如果要是再擅离职守,越发对不住皇上了。如今之计,唯有抱定一个主义,生是法部的官,死是法部的鬼。我现在就在大堂之上,悬挂一条巨大索,若是叛军入城,我就在这里悬梁自尽,效忠皇上。”

该劳死于一九二一年,不知是当时自尽时为人所救,还是只吹吹牛而已。

我们前面提到过这个劳乃宣,曾经是袁世凯称帝的先行者,是一个极顽固的帝制派。

民国成立后便匿居青岛,发誓不做民国的官。这次蒙张勋赏识,当上了法部尚书的大官。但此人乃是传统功名出身,对现代法律一无所知。为防止别人讥笑他不知法律为何物,劳乃宣从琉璃厂买了一部《大清律例》,从早到晚,每日捧读。

友人见他一把年纪了还这么用功,便劝他说:“公临时抱佛脚,就算竭尽脑力,也记不得那么多。何况新政以后,旧律例已不适用,你应该多看新法律,这才是解决办法。”

劳乃宣听后很不高兴:“大清帝国当然该用大清律例,什么新法律,我不要看!”此人之顽固,可以想象。

十日张勋发出一个通电痛斥北洋派人物的背信弃义,出卖朋友。

言道:“变更国体,事关重大,非勋所独能主持。……去岁徐州历次会议,冯、段、徐、梁诸公及各督军,无不有代表在场。即勋此次到津,徐东海、朱省长均极赞助,其余各督军亦无违言。芝老虽面未表示,亦未拒绝。勋到京后,复派代表来商,谓只须推倒总统,复辟一事自可商量。勋又密电征求各方面同意,亦皆许可,密电具在,非可讳言。

“现既实行,不但冯、段通电反对,即朝夕共谋之陈光远、王士珍,首先赞成之曹锟、段芝贵等,亦居然抗颜反阙,直逼京畿。翻云覆雨,出于俄顷,人心如此,实堪浩叹。勋孤忠耿耿,天日可表,虽为群小所卖,而此心至死不懈。但此等鬼蜮行为,不可不布告天下,咸使闻知,以免混淆黑白。除将历次会议纪录并往返函电汇集刊印分送外,先此电达。”

十一日,外国记者到南池子(张大帅公馆)去采访张勋,这位闯下滔天大祸的辫子大帅,态度很镇静。

说:“复辟一事不是我独断独行,我只是执行北方各省督军们的共同主张,冯国璋有亲笔信(其实这是胡嗣瑗假冒冯的信)在我手中。而段芝贵和徐树铮怂恿我,段祺瑞不能说是不知情。我有他们签名的文件在手,我必要时会公布的,我决不会向他们投降。”

讨逆军虽然把北京城包围起来,可是总想不战而胜,尽量避免在北京城内用兵。九日至十一日,由汪大燮、刘崇杰透过外交团促成和谈的同时,也通过王士珍从中奔走斡旋。

只是张勋的态度顽固,自恃有北洋派拥戴复辟的文件在手,不肯缴械,坚持要自己带辫子兵回徐州。

由于和平解决无望,讨逆军决定攻城,汪大燮和刘崇杰找外交团商谈攻城计划。外交团仍推领袖公使(荷兰公使)答复讨逆军,同意攻城时间以十二日上午四时至晚上十二时为限,大炮只许发放实弹一发,其余则以空炮威胁辫子军投降。

讨逆军于是在十一日晚间决定了作战计划,以第一师进攻朝阳门。攻入城后,即继续向南河沿的张宅进攻。第八、第十一、第十二各师由永定门、广安门进攻天坛,第三师由彰仪门进攻天坛及中华门。

十二日拂晓,第二师进攻天坛,守天坛的辫子军约三千人,听到枪响,就挂起了五色旗表示投降。一小部分不肯投降的辫子军退往南池子张宅。

讨逆军攻势开始,一切都很顺利,主要原因由于辫子军完全失去斗志。讨逆军东路由朝阳门攻进东单牌楼及东安市场,西路由宣武门向北到西华门,残余的辫子军被迫集中到南池子一隅。占领宣化门的讨逆军,在城楼上架设了大炮,炮口对准天安门和南河沿的张宅。

就在这时候,又传来辫子军徐州老巢的消息。张勋手下第一员大将,留守徐州的张文生,率领定武军六十四营通电投降,断了张勋的退路。

张文生(1867-1937),字星五,江苏省徐州市沛县鹿湾乡人。

光绪十三年(1887),十六岁时在山东省临城(今薛城)投张勋部当兵。屡立战功,不足十年,由十长、百长、哨官升任长江江防营统领、徐州镇总兵,随张勋在徐州一带活动。

民国二年(1913),张勋任长江巡阅使,张文生被提拔为徐州镇守使、安武军司令、苏皖豫鲁四省剿匪督办,成为“辫帅”张勋手下最得力的干将。

原来,张勋复辟公开后,群起反对。留驻徐州一带的安武军闻张勋即将兵败,蠢然思动。安武军四十四营、五十五营勾结匪徒,突然哗变,四出焚掠。驻当涂、宿迁、南通及沭阳等地的张勋旧部亦相继作乱。时张文生当机立断,依靠就近的倪嗣冲,率部剿伐,逐渐扫平,被任命为定武军总统领官。

定武军在徐州投降后,头上的辫子都完全剪光,他们的投降使得在北京的辫子军完全绝望。

此前,张勋还一直梦想着回徐州老巢,现在回不去了。

生活中前边的路走不通了,就走回头路,这很自然的事。可如果走上了不归路,就回不了头了。人只有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拥有的东西有多可贵,现在的张勋最留恋的就是在徐州的日子。

我们说过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有些错是不能犯的,犯了就会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但是,张勋还是不死心。以为自己拿着冯国璋、段祺瑞等人不敢见光的东西,便没人敢动他。虽然已经是输光了的赌徒,但他还想下最后的赌注。

宣武门的大炮,于十二日中午发了一炮,把南河沿的张宅墙头打了一个大洞,引起了剧烈的响声和一片火光。

护卫“大帅公馆”的辫子兵纷纷弃械剪辫而逃。就在这兵荒马乱的当儿,又累又气的“张大帅”,被两名荷兰人挟上了汽车,疾驰入荷兰公使馆。

遍街可见的辫子成了北京城的一景,因为讨逆军见辫子兵就抓,剪掉辫子才得安全。而过去几天,辫子代表特权,好似一道灵符。乘车可以不买票,上戏馆也不必要戏票,买东西甚至不需要付钱。

这是讨逆的第二次战争,也是最后一战,辫子军死了不到一百人。

讨逆的军事行动是民国六年七月七日开始,十二日即告结束,前后一共不过六天,中间还有四天未进兵。真刀真枪但也没怎么打的战事只有两天,被后来很多人戏称是小孩子过家家。说到底是复辟倒退不得人心,就算辫子军的人也未必没有思想。

虽然闯了这滔天大祸,张勋不只没遭灭门之祸,也没遇大的麻烦,不过是把兵权和地盘输了。

据说徐世昌在接到阮忠枢的信后曾向段祺瑞说:“绍轩虽为祸道,但只不过是一莽夫,请念北洋同胞之谊,穷寇莫追。”

段点了头,于是徐电张勋说:“执事既不操柄,自可不负责任,至于家室财产,已与段总理商明,亦不为已甚,昌当力为保护。”

徐世昌虽然承当保护张的家室财产,可是张勋的爱妾王克琴却跑了。

王克琴是民国初年红绝一时的女戏子,是一代尤物。早在袁世凯、杨士骧先后任直隶总督时代,她便花枝招展,不待通报便出入总督衙门,是卖官鬻爵的好内线。

她曾看中两个候补道祁颂威和孙多祺,据说这两个人都是美男子,也因为获得她的青睐而由冷官变成炙手可热的红员。

民国二年她在汉口演戏,段芝贵高坐鄂督位子,被她迷得六神无主,乃把她藏之金屋。小段的大夫人忿而自缢。

张勋爱色如命,得知这块肥肉落在小段手里,乃不客气地向小段要,小段不敢不允,忍痛割爱。

从此王克琴便成为徐州辫帅金笼里的金丝雀,张原来宠姬小毛子因而郁郁致死。

张这次北上,也携王克琴同行,把她留住天津德租界,大家呼为帅夫人。

张勋事败后,这位帅夫人像出笼的小鸟,风流韵事传遍江湖。

北京恒利金店一个漂亮的小伙计周子明被她看上了,不久这位小伙计变成了新开张的宝成金店店主,当然由于“帅夫人”的垂青所致,可怜辫帅这时却躲在荷兰使馆中见不得人。

小皇帝溥仪的退位诏书如下:

“宣统九年五月二十日,内阁奉上谕:前据张勋等奏称:国本动摇,人心思旧,恳请听政等言。朕以幼冲,深居宫禁,民生国计,久未与闻。我孝定景皇后逊政恤民,深仁至德,仰念遗训,本无丝毫私天下之心,惟据以救国救民为词,故不得已而允如所请,临朝听政。乃昨又据张勋奏陈,各省纷纷称兵,是又将以政权之争致开兵衅。年来我民疾苦,已如火热水深,何堪再罹干戈重兹困累。言念及此,辗转难安,朕断不肯私此政权,而使生灵有涂炭之虞,致负孝定景皇后之圣德。着王士珍会同徐世昌,迅速通牒段祺瑞,商办一切交接善后事宜,以靖人心,而弭兵祸。钦此!”

这个诏书后来只是夹在大总统命令中的一个内务府声明内:

“大总统令,据内务部呈称:准清室内务府函称:本日内务府奉谕:前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因全国人民倾心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民国共和,并议定优待皇室条件,永资遵守,等因。六载以来,备极优待,本无私政之心,岂有食言之理。不意七月一号张勋率领军队,入宫盘驱,矫发谕旨,擅更国体,违背先朝懿训。冲入深居宫禁,莫可如何。此中情形,当为天下所共谅。着内务府咨请民国政.府,宣布中外,一体闻知,等因。函知到部,理合据情转呈等情。此次张勋叛国矫挟,肇乱天下,本共有见闻,兹据呈明咨达各情,合及明白布告,咸使闻知。此令!中华民国六年七月十七日国务总理段祺瑞。”

溥仪的父亲载沣在复辟失败后的日记里,曾这样记下了当时的情形:

“二十日,上门。张绍轩(勋)辞职,王士珍代之,不久,徐菊人(世昌)往见皇帝,告知外边情形。……

“二十一日。上门。现拟采用虚下渐停之法。回府。已有表示密电发出,以明态度云云。荫兄(载泽)来谈。

“二十三日。上门。回府。……闻冯(国璋)已于南京继任(代理大总统)云云。张绍轩遣傅民杰来谒。六弟来函……

“二十四日。由寅正余起。南河沿张宅一带开战,枪炮互放,至未正余始止射击。张绍轩已往使馆避居。

“二十九日。初伏。差人赠予徐太傅洗尘肴馔。大雨。世相(续)来谈,据云已晤徐太傅,竭力维持关于优待条件。惟二十五所宣布之件(指‘退位诏’)须另缮改正,今日送交云。徐太傅差人来谒。申刻亲往访问徐太傅晤谈刻许。

“初四日。徐太傅来答拜,晤谈甚详,并代段总理致意阻舆云。

“十二日。小雨,民国于六月以来,关于应筹皇室经费及旗饷仍如例拨给云云。

“十四日。遣派皇室代表润贝勒往迎冯总统。甚妥洽。……

“十七日。上门。民国代表汤总长化龙觐见,答礼毕,仍旧例周旋之。……”

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55章 反击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519章 五四运动中的胡适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88章 大通起义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351章 直皖之战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329章 “五四”运动第334章 南北双方的第二次和谈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31章 戊戌变法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19章 一心离开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15章 挫折第158章 欧战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165章 模范团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131章 善后大借款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614章 转折点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359章 唐联帅出走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60章 山雨欲来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13章 志得意满第439章 进德会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7章 奇遇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81章 战汉阳第66章 机会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336章 张瑞玑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