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

七月八日,辫子军奉张勋的命令,全部退入北京内城,集中于天坛、紫禁城和南河沿张宅三个地区。

原驻北京城外的第一师第一旅张锡元部,乘势攻进了朝阳门。

张锡元(1870-1941),字嘏民,直隶大兴(今属北京市)人。

毕业于保定军官学堂,后任定武新建军教习。宣统三年(1911年),任河南新军第二十九混成协第五十八标标统。同年十月,参与镇圧武昌起义,因功升第二十九混成协协统。

民国元年(1912年),混成协改组为混成旅,张锡元仍任二十九旅旅长。同年十二月,升任河南陆军第一师师长。民国三年(1914年),参与镇压白朗起义。同年九月,改任第九师师长。民国五年(1916年),改任京畿歩兵第二旅旅长。

讨逆军没有积极进攻北京,是怕巷战让这座古城毁于炮火,段祺瑞打算通过外交使团斡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

七月八日。段祺瑞派汪大燮、刘崇杰入城和各国公使接洽,请其转达张勋,提出了以下四项停战条件:

(一)取消帝制。

(二)解除辫子军武装。

(三)保全张勋生命。

(四)维持清室优待条件。同时派傅良佐、曲同丰入城办理遣散辫子军事宜。

各国公使推荷兰公使为代表,把讨逆军的条件转达给张勋的伪外交部,力劝张勋接受,并表示各国愿意承认张勋为国事犯而加以保护。

张勋虽眼见大势已去,但还幻想着全身而退。想通过外交关系,率领辫子军安全地退出北京,回到徐州老巢。他大概是想效法袁世凯,皇帝做不成转回头再做总统,张勋如今复辟不成,也想回徐州还去当大帅。

为此,张勋和雷震春、张镇芳联袂向溥仪提出辞呈,溥仪小傀儡皇帝当然批准。

同时发表伪谕,以徐世昌组阁,在徐世昌未到京以前,由王士珍代理。这当然也是张勋的主意,可以从张勋的通电中看出:

“复辟一举,声气相求,吾道不孤,凡我同胞各省多预共谋,东海(指徐世昌)、河间(指冯国璋)尤深赞许,信使往返,俱有可征。前者各省督军聚议徐州,复经写及,列诸计划之一。……本日请旨以徐太傅辅政,组织完全内阁,召集国会,议定宪法,以符实行立宪之旨。仔肩既卸,负责有人,当即面陈辞职。其在徐太傅未经莅京以前,所有一切阁务,统交王聘老(指王士珍)暂行接管。一俟诸事解决之后,即行率队回徐。”

据说此间还有戏剧性一幕:

张勋请辞时,提请清室给予黄金万两,以酬其劳。

宣统说:“黄金万两便是四十余万元,我即位不过七天,给你四十万岂不是花五万元一天买个皇帝做?”

张勋听后很不高兴,便说:“陛下自从辛亥退政后,六年以来,老臣先后报效不下五十万元,我今天来要黄金万两,这也不算过分吧?”

瑾太妃说:“如今复辟势将消灭,民国每年优待的四百万岁费,都要断送于你之手,我们又向谁去讨呢?”

张勋听后,默然而退。

从外交团处接到段祺瑞解决时局的四项办法后,张勋用四句歌谣来作答复:

“我不离兵,兵不离械,我从何处来,我往何处去。”

有人问他怎样对清室作一个交待,他大声地说:“我太傻了,人人都很聪明,复辟不是我一个人的主张,也不是我一个人的愿望,复辟成功大家享福,如今干垮了拿我一个人受罪。这件事本来和清室不相干,干成了,小皇帝安坐龙廷,失败了,我一个人受罪。”

张勋想把北京的事完全推给徐世昌和王士珍。他认为这两个人,一是北洋派的元老,一是北洋派的重臣,有他们出来负责,北洋派的人心里会舒服些。同时,他直觉地认为北洋派并不反对复辟,而是反对他一个人包办。如今他把北京的善后交给徐和王,北洋派的人自不会赶尽杀绝,当然会放他一条生路,让他回徐州。

他确很痛心和后悔,感到自己是被一些军阀们出卖。他的打算是不论维持“大清帝国”,还是恢复中华民国,都让徐世昌他们去搞,自己越早脱离北京这个是非窝为佳。

张勋一再打电报,一再派人到天津来迎接徐“相国”到北京来辅政。但是,徐在这个时候怎还会跳火坑呢!

不过他却有信给清室的“内务府大臣”世续,表示他对清室的关心,信上说:“复辟一举,张绍轩以卤莽灭裂行之。方事之殷,早知元济。现在外兵四逼,张军已不能支。目前第一要义,则为保卫圣躬,切不可再见外臣致生意外。……优待一事,自必继续有效。昌在外已屡设法转商前途(注:此处指讨逆军),仍当竭力维持,以尽数年之心志。俟京中略为安宁,昌即来京,共图维系。”

张勋复辟失败,舆论几乎一边倒地称之为倒行逆施,唯独一位复辟热衷者站出来为张勋说公道话。此人是谁呢?原来是洪宪帝制的拥趸阮忠枢,这位袁世凯曾经的手下红人却力排众议,称张勋此番举动,虽然近于粗率,却不失为烈烈轰轰之好汉。

七月八日阮忠枢还有函给徐世昌,请其尽力设法保全张勋的生命财产。

阮忠枢的信上说:“绍轩质直忠勇,饶有血性,惟脑筋太简单,思想太旧。……今铸此大错,其心可佩,其愚可悯。……枢为大局计,为私交计,不得不痛哭乞援于钧座之前。……务恳垂念二十余年师生之谊、故旧之情,为之设法保全生命财产。……”

张勋听说后感动得要哭,说:“我结交半生,尚得这个仗义朋友,便死也瞑目了!”

七月月九日起,讨逆军联合近畿的北洋军,兵临北京城下。第一师在安定门、广渠门、朝阳门外,第十三师在西直门外,第十一师的一部分在永定门外,第三师、第十二师的的一部在彰仪门外,第十一、十二两师的另一部在西苑,对北京采取了大包围。

复辟的局面是彻底的瓦解,大难临头各自逃命。

奉天的第二十八师师长冯德麟投奔张勋,拥护复辟。眼见情势不对,想溜之大吉,不料才逃到天津,就在火车站被讨逆军拿获。

这下子,倒让他的对头张作霖,去了个心头大患。

雷震春、张镇芳、梁敦彦也自北京逃出,在丰台车站被捕。雷震春和张镇芳都是袁世凯称帝时的宠臣,如今参加复辟,时人称之为“双料帝制犯”。

WWW◆ Tтkǎ n◆ ¢〇

因有功于复辟,雷震春被赏在紫禁城骑马。没想到上任没几天,讨逆军就攻进北京,雷震春只好化装成苦汉,拉着人力车仓皇出正阳门,想从东车站逃走。没想化装技术不过关,很快便被人认出,结果仍旧被抓。

后来有人在报上画了一个滑稽画,并配了一联:“不在紫禁城骑马,却来正阳门拉车!”

只有那位善于化装术,号称文圣的康有为,抛弃了头品顶戴,扮成一个古朴乡下的老农,偷偷地逃过了沿途军警监视哨。他的财产在戊戌政变时被查封,民国三年发还,这次又被查封了。

据说,康有为开始并不想逃跑,而是想去法源寺剃度出家,结果被同乡梁鼎芬识破并大骂道:“你早不剃发,晚不剃发,偏偏在这晨光出家,这不明摆着是想脱逃吗?”

康有为说:“胡说,你几曾看见我逃跑?”

梁鼎芬大笑道:“戊戌之役,你若不逃,岂能活到今天?你这次来,既然想做复辟功臣,就不要怕死,怕死就别来。成则居功,败则惜命,有你这样的圣人吗?从今天起,我不承认你是广东人了。”

在复辟期间,康有为和张勋这“文武两圣人”还闹了不少笑话。

在讨逆战开始后,冯国璋和段祺瑞都出十万块买张勋的人头。康有为听后很高兴,说戊戌年慈禧太后也悬赏十万两银子买他的人头,看来自己和张勋的价值差不多;只不过通缉名单中没有自己,想必是自己的弟子从中转圜所致。

张勋听后大笑道:“你当年才十万两银子,我这次是两个十万元,你顶多也就值我的一半身价。再说了,这次通缉名单上没有你,是因为人家觉得你的人头不值钱罢了!”取笑完康夫子之后,张勋又得意地说:“姓冯的和姓段的都出十万元买我的人头,他娘的,一个个都想在我身上发财,我若是有变身的法子,倒是想变出两个张勋来!”

复辟正得意时的一天,张勋和康夫子在一起吹牛。

张勋说:“老夫名张勋,今日果然建立了不世之勋。”

康夫子笑道:“我名有为,今日也是大有为了。且我的名字,不但切于己身,即于国家,也有特别关系,《中庸》里说 富有四海,贵为天子 ,我的名字便是嵌入了 有 和 为 这两字。”

张勋听后,想了一会,拍腿骂道:“他娘的,你取有为 两字命名,难道你还想做皇帝不成?”

康夫子听后,慌忙说:“不敢不敢,这我真不敢!”

还有一次,康夫子因为自己才得了个弼德院副院长,心里很不高兴,于是口出怨言,大骂张勋说:“既然以虚职安排我,那何必打电报招我入京呢?”

张勋听说后,怒道:“他啥事都不用干,就得了个现成的弼德院位置,现在还贪心不足,真是腐儒不足与谋。”说罢,张勋还恨恨地说:“他若是再到背后毁谤我,我须用野蛮之手段对付他。”

康夫子听后,反莞尔一笑,道:“别人怕他,我偏不怕他。”

旁人问为什么,康夫子说:“他身边有支小枪,我身边还有支大手笔呢!比较起来,偏看是谁厉害些!”

最可笑的是伪邮传部副大臣陈毅(前清中兴名将陈湜之孙),在黄村车站被捕。当地驻军叫剃头匠剪去他的辫子,要他留下具结为凭。

他在具结上写道:“具结人陈毅,因参加复辟被捕,蒙恩不究,从此永不参预复辟,如违甘领重究。”

写完才放他回天津。

当时报上给他刊了一联:“不死万事足,无辫一身轻。”

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134章 较量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429章 辞职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599章 北大开学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368章 唐继尧回滇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27章 如愿以偿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112章 兵变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71章 您不走吗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345章 张毒菌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38章 高密事件第429章 辞职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37章 涉外事件第584章 胡适与丁文江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37章 涉外事件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208章 四川前线停战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450章 越缦堂日记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220章 参加甲午海战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457章 谋求教育独立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196章 陆荣廷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28章 下重药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402章 决心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