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不堪一击

有不少军阀在复辟时期,采取观望态度。力求先看清风向,然后再表明立场。例如湖北督军王占元、河南督军赵倜在接到北京伪谕的当时,都曾吩咐电局暂勿公开,以免别人问及他的态度时难于置答。

张作霖则以“奉天地位特殊不便表示态度”。

另外有一些军阀,没有多加考虑,过早地表示了赞成复辟的态度。

七月二日,伪谕授为长江水师提督的第七师师长张敬尧,即到清宫叩谢圣恩,并向“当朝宰相”张勋递了一张门生帖子。

复辟消息传到安庆,安徽省长倪嗣冲长期住在蚌埠,政务厅长秋豫要发电报向蚌埠请示。倪回电叫他即日张贴黄榜,宣布伪谕,悬挂龙旗,改称“大清帝国”,改用“宣统正朔”,并且说本人就到安庆来“接旨谢恩”。七月二日,安庆、芜湖、蚌埠、大通一带龙旗招展,蚌埠出现了“安徽巡抚部院倪”的布告。

但是,这不妨碍他在讨逆军中担负要职。

复辟消息传到福州,福建督军李厚基即刻打电报向溥仪“谢恩”,自称“福建巡抚臣李厚基百拜上言”。

随即拨款五千元修建久已辟为市场的“万寿宫”,重刊青石万寿碑,并定制大批龙旗。

七月三日,福州日本领事到军署来请李表示对复辟的态度,李兴致勃勃地说:“中国有采取君主制度的必要,从此老百姓可以过太平日子了。关于这个问题,徐州会议早经决定,各省督军一致赞成,大事决无不成之理。”

可就在第二天,日本领事在另一宴会上遇见了他,他又大骂张勋不识时务,本人誓死拥护共和。

李厚基(1870年—1942年),字培之,江苏丰县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初为直隶总督署卫队管带,后历任北洋军第二镇管带、标统,第四镇第七协协统。辛亥革命时,参加进攻武汉。民国建立,改称第四师第七旅旅长。一九一三年进兵上海镇压二次革命,任吴淞要塞司令。同年带兵入闽,历任福建镇守使、护军使。一九一六年投靠皖系,任福建督军兼省长,参加督军团活动。

七月二日,伪谕授为民政部大臣的直隶省长朱家宝,写了一道“谢恩折”说:“天道无往而不复,人心久乱而思平”。

到七月六日,原已附逆的天津警察厅厅长杨以德看见风向不对,为了立功赎罪,把朱家宝赶走。

杨以德(1873—1944),字敬林,绰号杨梆子,天津人,祖籍山东。杨年幼时家道中落,生计艰难,曾就食于盐商杨绍溪家,担任守夜打更等杂务。一九零二年任天津火车站东站检票员。一九零六年,被任命为探访局总办。

民国初年,出任直隶省警务处处长兼天津警察厅厅长。是一九一八年杨三姐告状一事和一九二零年逮捕爱国学生,取缔天津学生联合会一事的主要人物之一。

在天津养病的吉林督军孟恩远接到伪谕后,除专折“谢恩”外,还派副官长初连甲赶回长春代他宣布接受“吉林巡抚”;同时,解除了吉林省长郭宗熙的兼摄督军,改派镇守使高凤池代理“吉林巡抚”。

但是到七月七日,孟又电请郭宗熙继续兼摄督军,并且痛斥初连甲假窃名义,招摇撞骗。

绥远旅长王丕焕在拒绝蒋雁行回任而自立为绥远都统后,曾通电反对共和,请“张大帅即日召集会议,解决国体问题”。

他接到伪谕,就“率同绥远道尹申葆亨,绥西镇守使褚思荣暨文武各员望阙叩头,仰答鸿庥,伏乞皇上圣鉴”。

后来因复辟失败得太快,他附逆有据,乃予以撤职处分,并派蔡成勋继任绥远都统。

七月六日冯国璋通电宣布代理大总统职务:

“黎大总统不能执行职务,国璋依《大总统选举法》第五条第二项,谨行代理,即于七月七日就职。”

外交总长伍廷芳携带印信赴上海,暂借上海交涉公署办公。通电各埠使领,声明北京伪外务部文电无效。

民国六年七月六日,讨逆军西路集中芦沟桥,东路由廊房开进到黄村,在丰台的辫子军便陷于腹背受敌的境地。

张勋命令辫子军把丰台铁路破坏以阻止讨逆军前进,引发外国使团的抗议。他们根据《辛丑条约》中“京津铁路行车不得中断”为理由,派兵保护,修理车轨,恢复通车。这无形中支持了讨逆军。

张勋只带了辫军五千人北上,这点儿人马用于开战如同儿戏。

为了壮大声威,只好拉来非辫子军打头阵,辫子军则押后督战。

七日他派吴长植的一旅和田有望的一团开赴丰台驰援,由辫子军二营押后。

结果吴、田的部队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倒戈相向。驻南苑的第十一师李奎元旅和十二师刘佩荣旅也乘势枪口指向辫子军,

南苑飞机又飞住丰台向辫子军的阵地投炸.弹,同时向清宫的乾清殿和中正殿也投炸.弹,在宫中打死了一个人和一只狗。

这应当是划时代事件,开创了中国空战的历史。

轰炸清宫是由段祺瑞的讨逆军派出南苑航空学校校长秦国镛,驾机在逊清故宫上空盘旋,投下了三颗炸.弹。

虽然只扔了三颗炸.弹,但作用却很大,溥仪曾回忆说:

“宫中掉下讨逆军飞机的炸.弹,局面就完全变了。磕头的不来了,上谕没有了,大多数的议政大臣没有了影子,纷纷东逃西散,最后只剩下了王士珍和陈宝琛。飞机空袭那天,我正在书房里和老师们说话,听见飞机和从来没有听见过的爆炸声,吓得我浑身发抖,师傅们也面无人色,太妃们的情形更加狼狈,有的躲进卧室的角落里,有的钻到桌子底下。这三个炸.弹一个落在隆宗门外,炸伤了‘二人肩舆’的轿夫一名,一个落在御花园的水池里,炸坏水池子的一角,第三个落在西长街隆福门的瓦檐上,没有炸,把聚在那里赌钱的太监们吓了半死。”

丰台的辫子军很快溃不成军,狼奔豕突地四散逃命。

十二师师长陈光远由南苑赶到丰台,东西两路讨逆军便在丰台会师。

陈光远(1873年10月8日-1939年8月16日),字秀峰,直隶省顺天府武清县(今天津市)人。

少年时曾为粮店学徒,一八九二年入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历任武卫右军队官、北洋常备军军政司总务处总办、步队统领、北洋陆军第四镇第八协统领等。

民国成立后,追随袁世凯、冯国璋,为北洋军阀直系骨干。历任热河巡防营统领兼赤峰镇守使、中央模范团团副、陆军第十二师师长、京津警备副司令、绥远都统等职。

冯国璋代理总统后,被任命为江西督军,与江苏督军李纯、湖北督军王占元合称长江三督。一九二二年第二次护法战争抵抗南军不利,被曹锟免职。

后寓居天津英租界作寓公,购置大量房地产,并开设银号与当铺多座。通过亲家龚心湛在北洋企业中大量投资,购买了启新洋灰公司、开滦煤矿、华新纱厂、耀华玻璃厂、中原公司等企业的股票,为津门巨富。

一九二四年七月,授将军府鉴威上将军。病逝于天津,终年67 岁。

由前线溃退的辫子军都退到北京永定门外。

江朝宗下令关闭城门,不许散兵进城。张勋听了大怒,压迫江开城放进辫子兵。

这就是讨逆军的第一战,不过是小小的接触,根本没有大战,因为在炮火中,火车仍然照开。

廊房之战其实并未开火,该地防军为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段祺瑞起用该旅前旅长冯玉祥,廊房遂不战而下。这时另一位旅长吴佩孚在曹锟手下任第三师第六旅旅长。

吴、冯两人曾在四川与护国军作战,现在两人又参加讨逆战争。

讨逆军不费吹灰之力,一战而克廊房,再战而会师丰台,三战而兵临北京城下。

简直是没有正式交手就败下阵来。慌了手脚张勋赶忙拍电给参加徐州会议的各省军阀,请求他们实践诺言,赞助复辟。

张的电报说:“前荷诸公莅徐会议,首由张志帅(张怀芝)、赵周帅(赵倜)、倪丹帅(倪嗣冲)、李培帅(李厚基)及诸代表揭出复辟宗旨,坚盟要约,各归独立。故弟带队北上,临行通电,谆谆以达到会议主旨为言。弟之担任调人者,以未得京师根本之地。及弟至津京,犹未敢遽揭出本题,盖以布置未妥,未敢冒昧从事,故请解散国会,听李九组织内阁,并请各省取销独立,皆所以示天下不疑。

“及事机已熟,乃取迅雷不及掩耳之计,奏请皇上复位。……乃诸公意存观望,复电多以事前未商为言。然徐州会议之要约,诸公岂忍寒盟?……同属北派,何忍同室操戈?……务恳飞速赞成,以践前约。”

根据徐州会议的决定,对于一切有关国家大计的问题,得由大盟主全权处理,事后再以文电通告有关各省。张勋到北京后,就是以大盟主的资格对有关各省发号施令。

问题在于,无论袁世凯或者段祺瑞当权的时期,都把各省军阀当作天之骄子。遇事要和他们商量,不商量就行不通,已经养成了各省军阀人人目空一切。

袁、段都是北洋派的领袖,尚且如此迁就,张勋何物能够自居于各省军阀之上而向他们发号施令。

督军团里面有段派,也有冯派,大小头目也没有真正甘心充当张勋奴才的人。在督军团与黎元洪为敌的时候,必须推出一个人来出头,张勋才得以大出风头。现在黎元洪已靠边站,所谓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而谋臣亡,张勋本已失去利用价值。何况已经是四面楚歌,谁还能理睬他。

第73章 在家上任第609章 考据癖第97章 中山先生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345章 张毒菌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38章 高密事件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37章 涉外事件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31章 戊戌变法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37章 涉外事件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58章 离开老巢第346章 驱张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39章 全力追剿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346章 驱张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58章 离开老巢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447章 蔡元培与五四运动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441章 美育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46章 办实业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172章 派系争斗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317章 徐大总统世昌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268章 张勋第86章 每个人都不简单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609章 考据癖第40章 系矫旨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235章 立法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488章 个人历史上的黑暗时代第134章 较量第65章 保路运动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439章 进德会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48章 开滦矿权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93章 南北议和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513章 《中国哲学史大纲》第23章 离开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56章 祸从口出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40章 系矫旨第381章 河南的战火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139章 庆典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