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战与和

新主和派的出现,显示北洋派内部的矛盾更加错综复杂。

过去段祺瑞的皖系主战,冯国璋的直系主和,曹锟以直系大将而参加主战派,促成了段在冯段之争中稳操胜券。现在,正当南北战争的有利形势落入北军手中时,形势发生了逆转。

主和势力的大增,致使厌战情绪就像一种流行病一样,蔓延到整个主战阵营里来。就连主战阵营中的那个极.端.分.子倪嗣冲,也不愿让他的安武军再冲锋陷阵了,借口久战需整休。请求北京政.府把他的军队调回。

为什么主战的将军们在紧要关头都争先恐后急转弯呢?除了漫布全国的反对内战、反对亲日的呼声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张敬尧部队的军纪太坏,使北军在湖南不但是不受欢迎,而简直深遭当地民众的憎恶。

这些军人平日未必把民意当回事,但处于被极端憎恨的环境中,目光所及都是愤怒,稍不小心就遭人算计时,该知道人心向背有多可怕。有的地方,北军人员都不敢单个离开军营,因为常有人不明原因的失踪。远离家乡,当逃兵的可能性很小,大多应该是被老百姓偷着打死。

身处这样的环境中,谁受得了,谁不怕。

而另一方面,则是湘东反击战的威慑作用。北军上上下下都清楚,南军在抵抗北军的战场上主力并未受损,尤其是桂军。如果再往前进军,西南内部肯定会顽强抵抗团结对敌,到时这谁胜谁负就要另说了。

段祺瑞心里清楚,在这样的情势下,再催促前线的北军进攻肯定是不可能了。虽然不甘心,虽然不情愿,他也只能把对湖南的“攻”改为“抚”了。

于是,派赵春霆为湘南镇守使,兼湖南招抚清理局局长。派员分途招抚南军,凡愿受抚者,一律改编为“国军”。官兵仍供原职,凡不愿入伍者,准其给资遣散。这是一个很有效地分化南军,尤其是分化湘军的策略,段无论如何不想改变武力统一的初衷。

就在这个时候,在广东兵败被逐的龙济光到了北京。这人脸皮很厚,打了败仗还到处自吹自擂,说他在广东还有很大的力量,如果得到有力的支持,打回广东是不成问题的。

另外,他说曾垫了笔军饷一千万元,要求北京政.府发还给他,真是什么时候都不忘发战争财。

难得有这样忠心耿耿主战的人,段祺瑞对龙济光极尽拉拢,正想利用他来作为示范。仍然称他为两广巡阅使,给他以热烈地欢迎。

龙济光向段要求,准许他在北方招募新兵三十营。加以短期的训练,然后由海道运赴广东,作为反攻广东的基本力量。

段答应龙济光在天津设立振武新军办事处,发给他一笔军费和一批军火。同时大肆鼓吹,说广东内部“有隙可乘”,龙巡阅使在广东仍有潜势力,以此来壮大主战派的声威。

段祺瑞在北京又拟定了第五期作战计划,是在湖南采取守势,但在广东采取攻势。

六月十日,段祺瑞召见旧国会参议长王家襄,了解有多少国会议员南下?

王说:具体数目他不清楚,但最近又有不少议员到了广东,非常国会很可能凑足法定人数改开正式会议。

段说:“我现在将派四万五千人打广东,两个星期开始攻击,请你告诉议员们,千万不要再去广东。凡是附和南方的,一概格杀不论。”

王家襄,字幼山,绍兴人。父官亮,曾任河南怀庆知府。幼年丧母,十二岁时随父至任所,由名师授课。父病殁,扶柩南归。屡试不第,改习法律。

清光绪三十年(1904),以县丞分发江苏。旋赴日本留学,入日本警视厅特设警察专科学校学习,主编《中国警察讲义录》。

清光绪三十二年毕业回国,历任浙江全省巡警道参议、绍兴府巡警总理、浙江警察学堂教习兼提调、省警察总办。

宣统元年(1909),任浙江咨议局议员。

一九一一年,任吉林巡警总办。

一九一二年四月,被浙江省议会选为临时参议员。五月,参加共和党,被选为理事。一九一三年,当选为第一届参议院议员、国会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继任参议院议长。

同年五月,参加进步党,任党务部部长。

一九一四年五月,为袁世凯时期参政院参政、副议长,制宪委员会委员、总统选举委员会主席。

一九一六年八月,国会恢复,仍任参议院议长兼宪法会议议长。是年冬,与梁启超等组成宪法研究会。次年初,出任河南中福矿务公司督办。

一九一八年,参加发起“和平期成会”。

此人善口辩,登台演讲,议论滔滔,切中时弊,语惊满座。

为人正直,任议长期间屡拒军阀巨款贿赂,曾设法营救过被卢永祥设计陷害至死地的徐锡麟之弟徐锡麒(叔荪)、

段祺瑞此次组阁后,一直没有到总统府去看过冯国璋。

有人提醒他,冯目前仍然还是总统,总理应该去见见总统。段当时表面上虽然不以为然,但还是记在了心里。

总要给自己找个借口,找个由头。

五月三十一日,段到总统府见冯,报告中日交涉已告一段落,并且说今后仍当随时报告。态度谦卑,倒使冯受宠若惊。

六月七日,一直住在天津的徐世昌突然到北京来。他抵京后,倡议冯段合作,同时主张在北洋派内取消内争,直系皖系的界限应该同时消除。

过去人们都说徐世昌是活曹操,冯段交恶时,大家认为徐世昌应该站出来调和,而徐却躲在天津不肯见人。

梁士诒由北京到天津时,也曾力促徐入京当调解人,徐对梁士诒说:“过去黎时代,府院是明争,我尚能调解,如今是暗斗,我无能为力,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

因此,当徐到北京大倡调和冯段之争时,大家都猜想北京政局在酝酿新的变化,否则徐不会贸然到北京来的。

徐世昌当然不会无缘无故地到北京来。

这时,皖系又筹划召开军事会议,会议主题不仅讨论军事,还有选举总统的问题。曹锟主张这个会议仍在天津召开。

对于总统问题,段祺瑞在会上摊了牌:提议推举徐世昌为下届总统,他自己则表示不做副总统,倘若冯国璋愿意退为副总统,他可以支持。否则,他愿意和冯国璋同时下野。

段说他这样做,没有私心,也没有个人恩怨。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团结北洋派。徐世昌是北洋的元老,众望所归,在很多人看来是北洋人中,可以把各方团结起来的不二人选。

督军团们在天津公推张怀芝为代表,于六月十五日到北京,面谒冯国璋。询问冯能不能退而为副总统?

冯马上表示“不为”。

因冯段两人都让出了副总统的位子,这一来,曹锟就有希望出任副总统了。

六月十九日天津会议正式举行,除督军团各督军和督军代表外,还加了个龙济光。

会议一致决定通过徐世昌为下届总统,并通过继续对南方进行军事行动。

曹锟是因为副总统已是指日可得,所以马上由主和转而主战。

张怀芝厌战是因为想回山东老巢。不料他回到山东后,代理山东督军张树元不肯交还督军位子。于是只好到南方找地盘,因此他便也由主和转为主战。

张怀芝愿意赴南指挥军事,正好符合当时的需要。因为曹锟既然要当副总统,自然不愿赴南方,其他的主战的大将如张作霖、倪嗣冲等都不愿离开他们的地盘。张怀芝在北洋派中资格颇老,而他已“无家可归”,正好成为段对南第五期作战统帅的人选。

虽然张不是能征善战的良将,但总比派不知名或资格浅的人来得妥当,于是张怀芝便顺理成章地成为南征主帅。

张怀芝虽然余勇可佳,愿意担任征南统帅,可他应该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必须找一个能征善战副手。这个人选,当之无愧的是吴佩孚,于是他向段祺瑞悄悄地提出这个要求。段祺瑞正欣幸他愿意挂帅出征,自然立刻答应。

就在这一天,北京政.府发表了下列几道命令:

特派曹锟为四川、广东、湖南、江西四省经略使。

特派张怀芝为援粤军总司令,吴佩孚为副司令。

特派李厚基为闽浙援粤军总司令,童葆暄为副司令。

令魏宗翰为陆军第九师师长。

令张树元护理山东督军兼省长。

北洋年代,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征”堂而皇之被“援”取代。也就是说,所谓“援”就是征讨。

曹锟由“两湖宣抚使”一跃而为“四省经略使”,在民国政.府中这可是最大的地方官。戏文里有“八府巡按”,是不是确有其事没有考证,但就算有,也是很久远了。

印铸局特地替这个新官。铸了两斤多重的银质狮纽大印,比特任官的印还要大。

这一来便显示曹锟的地位是在各省督军之上,也就是副总统的候补人,自然让他心满意足。

表面上看起来段祺瑞很捧曹锟,其实是非常勉强的。段生平最重资格,以前看不起黎元洪,是因为他在满清只做到协统,曹锟布贩出身,段怎会看得起他?曹锟在北洋派中本以“老实人”出名,可这次反反复复,证明老实人也会玩花样,段在瞧不起曹的出身而外又加上了对他的不信任。

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409章 怪八股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480章 改名字第81章 战汉阳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36章 署理山东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90章 汪袁配合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549章 神会大师第40章 系矫旨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594章 太上大使第293章 西原借款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351章 直皖之战第58章 离开老巢第106章 小德张第302章 极有心计之人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139章 庆典第65章 保路运动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3章 科举之路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34章 自保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16章 柳暗花明第37章 涉外事件第66章 机会第613章 虚位以待第112章 兵变第390章 内幕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247章 外逃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90章 汪袁配合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566章 胡适的《四十自述》第559章 被迫离开中国公学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496章 胡适的忧虑第82章 一明一暗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93章 南北议和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166章 实情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545章 一场轰轰烈烈的爱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110章 最后一次朝见仪式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546章 感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