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高密事件

德国人修铁路既然也是一种投资行为,就有投资预算或投资额度地限制。做为投资方,在修成铁路的前提下,当然是期望投入越少越好。

诸如对占用土地的赔偿,对投资方来说,肯定是越少越好。但对于土地的主人,对于接受赔偿方,当然是赔偿的越多越好。涉及到各自的切身利益,这本来就是一对很难解决的矛盾。

加之清**官场和官员的腐败,土地赔偿款经过层层盘剥,到真正受补偿者手里,已经所剩无几,更加剧了这个矛盾。

当然,在这些矛盾中,也有文化差异和破除迷信的问题。

比如修铁路遇到坟地,不可能见坟地就避开,要是那样,铁路就没法修了。

按德国人的想法,我占用你坟地给你土地占用费和坟墓迁移费就可以了。

但当地民众可不是这样认为,坟地是有风水的,关系到后代子孙,怎么能迁移呢?这可不是给补偿就能解决的问题。

就高密事件而言,当地民众提出的排涝问题,当然是属于合理的诉求。但如果铁路修高架从那里通过,恐怕也是铁路投资方无法承受的。

而高密民众反对修铁路,应该也掺杂着仇外和排外的情绪在其中。

高密事件,是前任巡抚留给袁世凯的烫手山芋。

到袁世凯来处理时,已经不是简单的修路纠纷。经过几次流血冲突,已经演变成了德国人和当地民众,清廷的当地**和当地民众仇怨了。

清**急着解决高密事件,是怕德国人借口高密事件出兵中国。胶州湾的借故被侵占历历在目,清廷已经吓破了胆。

按朝廷的想法,袁世凯手里有军队,派军队把当地民众打压下去就完事了。

袁世凯经过了解,发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如果轻率的采取镇压的手段,很容易激起民变。

有了纠纷,就需要调解,但调解的前提是纠纷双方有共同遵循的东西。而要解决高密事件,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个东西,一个类似于德国方和中国方在修铁路协议的东西。

有了协议,就有了共同遵循的准则,办事就有了透明度。

比如土地赔偿,一亩地赔偿多少钱大家都知道了,也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中间盘剥了。

德国人不是不知道这个理,但是,他们更喜欢暗箱操做。通过贿赂当地官员,买通官员去压迫当地民众,这样可以常常能花小钱来解决大问题。

只是在高密,他们的这个伎俩没能行得通,因为当地政.府已经失去了当地民众的信任。

袁世凯认为,要解决高密事件,首先必须要有所遵循。没有章程,“不能按照约章持平办案”,遇到民路纠纷没有法律依据,交涉往往无从处理。

袁世凯一面派当地有名望的绅员劝解安抚百姓,一面致电德国胶澳总督叶世克,请其派员到济南另订详细的路矿章程。

德国铁路公司迫于高密、潍县人民的反抗,不得不派人员到济南与袁世凯谈判,订立详细的路矿章程。

经过双方多日协商和艰苦谈判,于一九零零年三月二十一日,最终订立了《中德胶济铁路章程》二十八款,同时也议定了关于矿务的详细章程《山东德华矿务章程》二十款。

二合同的主要精神是基本一致的,规定了由德商、华商共同集股办理路矿;堪查、购地、租地、建房以及对损害人民财产赔偿等都做了明文规定。

章程议定后,袁世凯命人刊印多本,下发给各级官员。有了章程,德国办事人员也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各级官员也能够有所遵循。

在章程的约束下,袁世凯又派官员调解德方铁路公司和民众的冲突。双方也都做出了一些让步,比如铁路方把一段铁路北移了一公里,增加了一些泄洪的小桥和涵洞。双方的矛盾逐渐得到了缓和。

不是所有的矛盾都是可以调解的,特别是对民众的有些过激行动,袁世凯采取了一些手段进行弹压,抓捕了几个代头闹事的领头人。

对于不做为和在当地民众口碑特别不好的官员,袁世凯也进行了适当的撤换。

总之,经过多方的努力,德国人修造的胶济铁路,得以顺利施工。

高密事件,也基本得到了解决。

德国人修筑胶济铁路,固然是为了在中国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掠夺中国的资源;但也更想通过这条铁路为其谋得巨额的利润。

他们曾经计算过这条铁路的创利能力,按照他们的设想,这条铁路简直可以成为他们的聚宝盆。

但是,他们失算了。

铁路投资的特点是投资大,见效慢。获利是靠远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的收益,近期投资的效果都不理想。由于运输增加是需要时间,加之运营成本维修成本和试运营的支出,最初几年能做到保住运营本身不亏损就不错了,谈不上投资收入和回本。

胶济铁路是一九零五年全线通车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以英日联盟为由,在一九一四年八月二十三日对德国宣战进攻青岛。

这一年的十一月,驻青岛的德军向日本投降,青岛和胶济铁路都落入了日本人之手。

德国人试运营与运营胶济铁路,总共不到十年时间,怕是连投资都没能收回,是为日本做了嫁衣裳。

到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经营了胶济铁路几十年,可谓赚得盆满钵余。

当然,这是后话。

一九零零年一月九日,清**来电询问袁世凯:在平原镇压义和拳被当时的山东巡抚毓贤奏请革职的,袁世凯的二哥袁世敦是否离开山东?如未离开,着即驱逐回原籍,以息人言。

继而收到在京城的徐世昌来信,告诉他京城盛传袁世凯在痛剿义和拳,参奏他的奏折接二连三。

这个时候,他已经看完了济南、东昌、泰安三府和临清州禀报的一百四十六起案件,其中扰害教民的一百二十七起,共三百二十八家。扰害平民十九起,共二十八家。

对义和拳的抢劫财物,扰乱社会,为害百姓的真实情况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

他觉得他对义和拳剿灭的做法没有错,对于自己刚上任没多少时间,就有这么多人参奏自己很恼火。对于自己二哥因为镇压义和拳而遭到免职,更是感到不公。

他知道盯着他二哥的肯定是毓贤,也清楚针对自己是毓贤这一类人在背后搞鬼。

一月十一日,清廷发布上谕称:安分良民学习技艺,自卫身家,或联村众互保闾里,不能目为会匪。

今后处理教案,只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不论其会不会,教不教。这在无形中把义和拳默认为合法组织,义和拳的头目们见有机可趁,借机把义和拳改为义和团。

为了防止毓贤这些人在朝廷里兴风作浪,袁世凯认为自己应当向朝廷表明自己的态度。

一月十三日,他上奏朝廷:“民教积不相能,推究本原,实由地方州县各官平时为传教洋人挟持,不能按照约章持平办案……该匪(义和拳)等虽托名仇教,而观其举动,实祇在于聚众劫财。得财稍多,则蓄马购械;分脏不匀,或互斗交殴。乃犹立帜大书,侈口于洋人可灭,借以行其耸动号召之私,而不知其伎俩毫无。……

“该匪等一经勇队抵御,即不能知,况能举强盛之洋人而灭之乎!就使真能糾合百十万人,鞭挞五州,而该匪等势成燎原,不可向迩,国家又何以制其后!且胶澳、威海逼处强邻,倘骚扰过久,洋人借口助剿,派兵深入,则山东全省必将震动。……

“统筹全局,应分别治本、治标。所谓治本者何?在于调和民教而已。而调和民教又在于颁示约章,整顿吏治。……教不得依势凌民,凌民者许民指控;民不得借端闹教,闹教者按律究治。又通饬各属遇案不分民教,但论曲直,不许教士干预词讼,严禁胥役籍案勒索……”

“所谓治标者何?在于绥靖地方而已。而绥靖地方又在于清楚匪类,化民愚氓。一面命官员和绅士前往开导,设法解散,一面悬赏购线,缉拿案犯首要,不操切以激变,亦不养痈以贻患。”

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538章 光荣同样属于胡适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511章 完婚第406章 读书启蒙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12章 平叛第352章 雷声大而雨点小第357章 四巨头会议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252章 人事安排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165章 模范团第36章 署理山东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138章 总统选举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494章 与基督教擦肩而过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232章 街头一景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184章 来自各方的声讨和规劝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354章 李纯突然暴死第95章 打破僵局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112章 兵变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455章 蔡元培的憾事第614章 转折点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33章 告密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187章 唐继尧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65章 保路运动第336章 张瑞玑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