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合法”内阁

南方政.府大总统一直在做回师广东的准备。

早在组成东路讨贼军,任命许崇智为东路讨贼军总司令后不久,便任命蒋中正为总部参谋长。

为谋划在粤、桂两省发动讨逆军事并筹措钱粮,同时派邹鲁为驻港特派员,邓泽如为驻港理财员。

一九二二年十月三十一日,邹鲁偕李文范抵香.港,邀邓泽如、林直勉、林树巍、胡毅生等,会商讨粤事宜。滇、桂军将领杨希闵、刘震寰、蒋光亮等均派代表来港接洽。

十一月八日,南方政.府大总统函滇军将领张开儒、杨希闵等,要求他们把握时机,速图广东。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越来越得到南方政.府大总统重用,特别是在军事方面,这人就是蒋中正。

有一个很流行地说法,南方政.府大总统和陈炯明的分手给蒋提供了机会。当孙受困于军舰时,蒋抓住机会前去投奔,从而成就了其后来的人生。

十月二十二日,蒋中正到福州,至第二军部办公;并代表孙慰劳讨贼军各将领。

这时,东路讨贼军的情况并不好,许崇智部寄居福州,困难本就很多,黄大伟又因改编事,与许崇智不和。

面对乱局,蒋中正函呈孙,有离福州之意。

孙接函,急驰电阻止,电曰:“介石兄鉴:接函甚愕。我以回粤讨贼重任,托汝为与兄,无论如何困难,总须完成任务,方能释肩,万勿轻去,以致偾事。如有阻力,当随时为兄解除。仲恺即来相助。孙.文。皓。”

十一月二十四日,廖仲恺至福州,与蒋中正会晤。

又面交南方政.府大总统慰留手谕:“介石兄鉴:顷见兄致展堂、季新书,有‘十日内如毫无进展,则无可如何’等语。吁!是何言也。吾不能亲身来闽,而托兄以讨贼之任,兄何能遽萌退志如此!夫天下事,共不如人意者,固十常八九,总在能坚忍耐烦,劳怨不避,乃能期于有成。若十日无进步,则不愿干,则直无事可成也。……纵我无进步,而敌则日日退步;如敌军将士之日有觉悟也,敌人之团体日形瓦解也,百粤人心之恨彼日甚也,思我日深也,此即日日之无形进步也。由此以观,我能坚持,便等进步矣。故望兄切勿稍萌退志,必期达灭陈之目的,而后乃能成一段落。非然者,则必百事无成也。……

“能即进而灭广州之贼,固善。如其不能,则保守福州而坚持,亦为一进步也。盖有一日福州,则我有一日之凭借,外交内应,皆可以此为背景。倘并此而无之,则我不过为一租界之亡命客耳,奚足轻重!故兄能代我在军中多持一日,则我之信用可加多一日。故望兄为我而留,万勿以无进步而去。兄忘却在白鹅潭舟中之时乎!日惟睡食与望消息而已。当时何尝有一毫之进步,然其影响于世界者何如也!今则有我在外活动,而兄等在福州,则为我之后盾也。有此后盾,则我之计划措施,日日有进步,或者不必待兄等之恢复广州,我计划已达最后之成功,亦未可知也。故兄无论如何艰苦烦劳,必当留在军中,与我在外之奋斗相终始,庶几有成。……总之,十数年来,今日为绝好之机会,吾人当要分途奋斗,不可一时或息,庶不负先烈之牺牲,国人之期望也,千万识之。”

由此可见,南方政.府大总统对蒋中正其人是多么倚重。

汪大燮内阁是黎元洪使用元首特权自己提出来的。王宠惠内阁已不能维续,又不愿让津保派分子组阁,所以才把汪请出。

黎把事情想得很简单,汪和各方面都无恩怨,由他来充当过渡内阁自不会惹出麻烦。这样,就可以争取时间,再物色一位能为各方接受的新总理。

但出乎黎元洪预料,汪内阁发表后,十二月一日,吴景濂、张伯烈首先通电表示反对。

二日,曹锟竟也发出通电公开唱反调。

电云:“汪大燮乃具保罗文干出检察厅之人,许世英为与奥债有关之华意银行总裁,绩任交长之高恩洪既有力庇罗案之行为,又有抵借京绥路之新案,阁员如斯,是对于国会提出查办之罗案,有意消灭。似此新阁,不但有蔑视国会之嫌,更何能符人民之望。锟为巩固中枢,整饬法纪计,决难承认。”

曹锟的这个通电根本不送达总统,当身边的人把曹的通电拿来,黎元洪看过后把电报扔在地上,气愤地说:“现在的事情真难办,我向他请示内阁问题,他始而置之不理,继而来电声明毫无成见,等到命令发表后,却又激烈地反对。我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叫我如何办才好?我本不愿干这个无权无力的总统,他们一定要我上台,上了台又遇事掣肘,把我搞得进退两难。”

在曹锟通电之后,各省直系军阀和他的追随者自然纷纷响应,把与世无争的汪大燮搞得特别狼狈。保派的三位阁员用不就职来拆台,汪自己亲去拜访高凌霨,高竟托病谢客。

代表洛阳方面的高恩洪,很快通电就职。

有人告诉他说:老帅(指曹锟)对他怨恨极深,不止一次地说过:“我和定庵(高恩洪)势不两立。”

高就职的通电刚发出,就接到曹的电报,质问他为什么要扣留与罗案有关的各项文电,吓得他马上将就职通告撤销。

黄郛觉得风向不对,也不敢就职,许世英借口尚未交卸安徽省长,王正廷则借口到山东办理接收青岛事宜,离开北京。

一个汪内阁,只剩下政学系的两位阁员出席国务会议,其余各部均由次长代表列席。

十一月三十日,吴佩孚再一次通电认错,电文中有言:“平生嫉恶甚严,虽亲不贷,岂肯自违初衷,曲庇素昧生平之人。”

所谓素昧生平之人,是指王宠惠和罗文干。

十二月五日,众议院通过查办交通总长高恩洪、前财政总长罗文干两人舞弊卖国、违法渎职,擅行签订铁路材料合同一案。

同一天,黎元洪面对一片反对之声,发出了一个“罪己”电报,解释汪内阁的组成,是为了要有一个由内阁总理副署接收青岛的命令。

原来中日两国根据华盛顿会议,正办理胶州湾转让手续,黎表示因之而出此权宜之计。同时并说他已决定请张绍曾组阁,即将向国会提出。

张绍曾是津保派,黎提张即表示放弃了原来的主见,决定组织保派内阁,是对曹锟的全面屈服。

十二月六日,黎正式把提名张绍曾组织内阁的同意案提交国会。

张绍曾早就和吴景濂串通一气,吴遂向黎拍胸膛,可以负责国会通过。

但这其实是吴景濂个人的想法,国会中各政党反对吴景濂一人包办,提出要政党参加内阁为通过总理任命的条件。

因张绍曾和吴佩孚是儿女亲家。曹锟左右虽把张绍曾拉入自己的阵营,不过对张并不十分放心,津保派一直希望由高凌霨出来组阁。

至于曹锟本人,则希望北京一直是无政.府状态。

曹锟到底还是有些眼光的。对于罗文干案,他反对打击面过大,主张对王宠惠,顾维钧等人予以适当的安抚。对于吴佩孚,他的态度也是吴既然低头认罪,就不必继续穷追猛打。

在他看来,保、洛两派在总统和内阁问题上虽然有分歧,但是在对国民党、对奉、对皖方面,根本利益还是一致的,毕竟还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十二月十一日,汪大燮代理国务总理十天之期届满。因为代理这个国务总理,他被骂得狗血淋头,在他答应代理时,即是以十天为期。十天受罪之期已满,当然是多一分钟都不肯继续,黎元洪不能不另想办法。

他邀请国会议长和回京的王正廷到总统府磋商内阁问题,当场提出请王正廷暂行代理总理以待正式内阁产生。

王开始不肯接受,但经不住总统的一再相劝,才勉强答应,只不过提出了三个条件:(一)请国会将张绍曾内阁的同意案立即列入议事日程。

(二)代理期间以十日为限。

(三)代理期内不公布重大政令,不任免重要人事。

黎元洪满口答应,经与国会议长商洽,获得同意后,即于十一日晚发布王正廷代理内阁总理的人事命令。

王正廷于十四日通电就职,于是,过渡内阁的无政.府状态暂告结束。

黎依照和王正廷的协议,把张绍曾组阁案送交国会。

十二月十五日,众议院讨论张内阁同意案,议员们争辩激烈,甚至飞起墨盒,大打出手。最后一哄而散,不得结果。

吴景濂提示张绍曾亲自招待参众两院议员,以联络感情。

张于十七日举行茶会,邀请议员们欢聚,大家互打哈哈。

张说了一套统一裁兵的冠冕堂皇话,又说了一些交换条件的私房话,总算获得大家勉强同意。

于是,张组阁的同意案,遂于十八日在众议院通过,二十九日又在参议院通过。

国会通过了张绍曾组阁是一件大事,因为黎元洪复职后,这是国会通过的正式内阁,也可以说是民国六年国会被解散以后唯一“合法”的内阁。

张绍曾组阁案获国会同意后,黎元洪很是兴奋,认为时局有了转机。

他本拟于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发表任命令,以便新阁能在元旦就职。但因阁员分配各方争议太大,终于没能如愿。

民国十二年元旦,每一年的这一天,总统都要发表文告。黎元洪这一年文告的主题是痛论各地兵匪之祸和督军制度的弊害。这一类的话,平头百姓虽然很爱听,但对于有识之士,已是麻木不仁。

一九二三年一月四日,黎元洪正式任命张绍曾组阁,并发表了准备提交国会的阁员名单:

国务总理张绍曾

外交总长施肇基

内务总长高凌霨

财政总长刘恩源

陆军总长张绍曾(兼)

海军总长李鼎新

司法总长王正廷

教育总长彭允彝

农商总长李根源

交通总长吴毓麟

第37章 涉外事件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377章 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15章 挫折第505章 异曲同工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28章 下重药第415章 惊世骇俗第66章 机会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62章 垂钓洹上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23章 离开第67章 迫不及待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66章 机会第99章 六路北伐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8章 约定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446章 十四等于零第165章 模范团第2章 小人精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165章 模范团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33章 告密第50章 过街老鼠第344章 北归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433章 被任命为北大校长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76章 大后方起火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15章 挫折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166章 实情第97章 中山先生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508章 胡适《文学改良诌议》第371章 紧锣密鼓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174章 列强的干涉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112章 兵变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285章 召集非常国会第106章 小德张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609章 考据癖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567章 麻烦未了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3章 科举之路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